再讀《娛樂至死》與《烏合之眾》,群體的瘋狂讓思考變得毫無價值

相較于《娛樂至死》,可能我更愿意深讀《烏合之眾》。
畢竟,前者更像是闡述一段電視文化的變革歷史,而后者更像是對社會群體的精細解剖,我們從歷史中去尋找今天與昨天的異同,而從解剖圖中去找到癥結(jié)所在。

《娛樂至死》并沒有過分強調(diào)娛樂的弊端,因為平和年代,娛樂才是主流,縱使是艱難的戰(zhàn)亂歲月,也需要一些娛樂化的包裝來讓民眾的精神壓力得以緩解,鼓舞士氣,讓人民更加團結(jié)。
當我將此書讀了三遍,甚至四遍,都會在反思——什么時候,我們的獨立思考開始變得毫無價值?到底是我們不愿意思考,還是已經(jīng)喪失了思考的能力。

古代的口耳相傳,那些記憶力最好的人成為的史詩的傳承者,但印刷術(shù)的革命,不僅讓記憶力變得不那么重要,同時,知識的傳播直接摧毀了宗教的固有信仰,也推動了文明的進步與整合。當然,在電報和廣播尚未普及前,所有的知識都是一個時代的精華。
但電報、廣播以及電視的出現(xiàn),則是人類傳播史上的一次革命,從此,與大眾沒什么關(guān)系的【新聞】開始搶奪注意力,也就是說低成本的傳播勢必會出現(xiàn)信息雜質(zhì),【信息】不僅成為了一種精神武器,更成為了一種病毒。

當然,尼爾·波茲曼在上世紀80年代出版《娛樂至死》時,可能沒想到比電視更變革傳播方式的是互聯(lián)網(wǎng),如果說電視與觀眾還是靜態(tài)輸送,而互聯(lián)網(wǎng)則讓link-in的人可以幾乎零延時的互動,傳播更為高效,積極作用與負面作用也是無限放大。
我們并不擔憂信息的產(chǎn)生和傳播,而是顧慮信息如何去噪,事實上,信息的接受者往往并不具備去噪的能力——有可能是懶,有可能是笨,有可能只是被這個時代調(diào)教成一種要么接受,要么以情緒反駁的本能。

這里就是《烏合之眾》所強調(diào)的,單一個體可能還愿意保持獨立、冷靜的思考,但置入一個群體環(huán)境中,獨立和清醒的思想往往會被更強大的情緒力主導——我相信你會在所謂的“飯圈文化”中找到相應的經(jīng)典案例。
當一個群體形成勢力,公認的對與錯顯得毫無意義,只要有人帶頭,其他人就會自動跟隨。傳謠容易,辟謠難。

更有趣的是,在這個文字魅力遠弱于視頻魅力的當下,各種紛紛亂亂的短視頻更是把這種人性弱點“玩弄”到極致,在十幾秒或者幾十秒的畫面中,邏輯不重要,觀點不重要,你只需要各種搔首弄姿,就可以隔著屏幕散播媚藥,把一輩子都見不到的人迷得神魂顛倒。
到底是平臺有罪?還是觀眾自身的喜好作祟?還是大家都心照不宣?也許有答案,也許沒有答案。
不過,這種至少只是騙騙你的時間,你還獲得了起碼的歡樂。更無恥的是觀點包裝,也就是觀點不清,邏輯不明,兩件事根本不存在相關(guān)性,居然能用“因為所以”進行鏈接,你以為對方是蠢,其實對方是壞——明明通篇都是bullshit,還非要用knowledge的金箔做外包裝。

更可怕的是,看的人津津有味,甚至將各種狗屁不通的言論奉為經(jīng)典——這就又回到了《烏合之眾》中提及的,群體無意識,以及群體單一意識,也就是群體自聚集效應。
深諳此道的人,往往會通過各種攻訐來吸粉和洗粉,以保證經(jīng)過一輪輪的篩選后,留下的粉絲最好不再具備思考能力——飯圈氛圍就此形成。
于是,如果你能想明白這種精神洗腦的邏輯,也就能理解為何國內(nèi)外各種邪門兒的教派(組織)總能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兒。

這。對于內(nèi)容平臺而言,恐怕才是最大的風險,因為你不知道什么時候會“暴雷”,指不定哪個時期接連幾個頭部號出事兒,在這個看熱鬧不嫌事兒的年代,輿論的各種負面消息總能讓吃瓜群眾心滿意足、流連忘返——反映到股價上,可能就是幾個億瞬間化為虛無。
請務(wù)必記得,群體的瞬間瘋狂注定讓獨立的思考變得毫無價值——因為真正有價值的思考與沉淀,很難會被大眾短時間內(nèi)接受。除非等群體冷靜下來,比如曾經(jīng)的“郁金香泡沫”。

時代會讓你把每天的時間各種碎片化,內(nèi)容生產(chǎn)者會竭盡全力讓你被各種花里胡哨的封面和標題吸引,在這種日復一日的馴化中,人會逐漸喪失思考的能力,并被各種生造出的緊迫感不斷進食精神鴉片,因為空虛而變得更加空虛,因為無聊而變得更加無聊。
我并不想大聲疾呼知識和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因為當【你】能看到這段時,也許已經(jīng)足夠幸運了——這并不是說我的這篇內(nèi)容質(zhì)量有多高,而是在平臺的分發(fā)機制下,你能愿意看,而且還能看到這一段,至少說明你還愿意看點兒其實不那么主流的思想。

我覺得《娛樂至死》與《烏合之眾》應該搭配起來看,一本是實踐,一本是理論,一本是務(wù)實,一本是務(wù)虛,一本是表,一本是里。
另外,這2本書,以及其他同樣優(yōu)秀的書籍,不太可能成為我們生活和思考的【指南】,如果你也擔心“有一天,我們也許會成為曾經(jīng)厭惡的那一種人,不管你是否愿意”,那么,多讀書多思考,并不能讓我們避免徹底蛻化,但至少不會讓這個進程加快。
您說呢?

ps,這兩本書,我倒是很建議先在圖書館借來看,因為它們挺薄的,并不是那種特別需要反復思辨的書,而且,里面闡述的關(guān)于人性的內(nèi)容,還需要很多其他書來填充整個(認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