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前期中國從西方國家引進成套技術設備
?作者:牛建立????來源:第十五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 2016-09-01
20世紀60年代初期,中國與西方發(fā)達國家關系開始改善。為了發(fā)展科學技術,盡快恢復和發(fā)展國民經濟,中國開始從西方發(fā)達國家引進成套技術設備和專利技術,采取積極措施落實引進的項目,推動了經濟調整和發(fā)展,促進了科學技術發(fā)展。這是繼50年代引進蘇聯156項成套技術設備之后新中國歷史上又一次對外引進技術設備、擴大經濟交流,是第一次面向西方國家的引進,對中國確立新的對外經濟戰(zhàn)略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其間積累的經驗教訓和思想閃光點,為70年代初期的對外引進,乃至后來的對外開放指導思想和基本政策的形成起到了借鑒作用,也為與西方國家建交創(chuàng)造了一定條件。學術界對新中國在改革開放前的50年代初期的156項技術設備引進、70年代初期的“四三方案”和1978年的技術設備引進研究較多,但對60年代前期中國從西方國家引進成套技術設備和專利技術鮮有研究,筆者不揣淺陋,對這一問題進行論述,以請教于方家。
????一、成套技術設備引進的背景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中央深刻認識到科學技術直接關系著國家安全和經濟發(fā)展,要趕上世界科技先進水平,從其他國家引進科學技術是發(fā)展的捷徑之一。50年代中國從蘇聯成功引進成套技術設備,促進了科技快速發(fā)展,但到60年代初期,蘇聯停止對中國援助。而這時中國遇到嚴重經濟困難,需要引進技術設備,恢復和發(fā)展國民經濟。同時,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系有所改善,中國決定從西方國家引進成套技術設備。
????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紀元。新中國早期的發(fā)展目標是解決國家安全和民生問題,而科學技術直接關系著國家安全和經濟發(fā)展。5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經濟和科學技術進入迅速發(fā)展時期。發(fā)端于18世紀工業(yè)革命的以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為特征的第一次現代化到20世紀50年代達到高潮,發(fā)達國家先后完成第一次現代化過程,相繼而起的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空航天等為代表的第二次現代化突飛猛進的發(fā)展,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中共中央對新科技革命及其對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的巨大作用有深刻認識。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擁有先進科技的美國軍隊的戰(zhàn)斗力,使中國領導人對科學技術在國防建設中的作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因此,在國家建設百廢待舉、困難重重的情況下,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立即著手發(fā)展科學技術事業(yè)。毛澤東多次號召要“在技術上興起一個革命”。當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即將完成、黨的工作重點逐步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時候,毛澤東又號召全黨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團結起來“向自然開戰(zhàn)”“向現代科學進軍”,為迅速趕上世界科學先進水平而奮斗。1956年1月,他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六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更鮮明地提出,我們“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不久,他又指出:“我們對新的科學技術還不懂,還要作很大的努力。現在的中央委員會是一個政治中央,還不是科學中央,將來,中央委員會就是一個科學委員會了?!?958年,毛澤東又提出要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技術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上來。毛澤東深刻洞見到50年代世界經濟、科學技術發(fā)展的趨勢和科學技術在后發(fā)國家追趕發(fā)達國家過程中的作用,他說:“資本主義各國,蘇聯,都是靠采用最先進的技術,來趕上最先進的國家,我國也要這樣?!敝芏鱽硪矊?zhàn)后世界科技發(fā)展形勢進行科學分析和判斷,提出中國科學技術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發(fā)展目標。1956年1月,他代表中共中央在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指出:現代科學技術正在一日千里地突飛猛進。人類面臨著一個新的科學技術和工業(yè)革命前夕,它的意義遠遠超過蒸汽和電的出現而產生的工業(yè)革命。世界科學在最近二三十年中,有了特別巨大和迅速的進步,把我們拋在科學發(fā)展的后面很遠?!翱茖W是關系我們的國防、經濟和文化各方面的有決定性的因素”,“只有掌握了最先進的科學,我們才能有鞏固的國防,才能有強大的先進的經濟力量”,“在社會主義時代,比以前任何時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產技術,更加需要充分地發(fā)展科學和利用科學知識。”為此,他提出在科學上“必須急起直追”,迅速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后來他又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關鍵在于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
????基于上述對科學技術的深刻認識和判斷,1956年2月國務院成立科學規(guī)劃委員會,由周恩來親自領導,李富春、陳毅、聶榮臻主持編制《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周恩來對規(guī)劃的總方針和要求作出明確指示:“在制定這個遠景計劃的時候,必須按照可能和需要,把世界科學的最先進的成就盡可能迅速地介紹到我國的科學部門、國防部門、生產部門和教育部門中來,把我國科學界所最短缺而又是國家建設所最急需的門類盡可能迅速地補足起來,使十二年后,我國這些門類的科學和技術水平可以接近蘇聯和其他世界大國?!痹谏钊胙芯坑懻撝泄仓醒肟茖W技術發(fā)展方針、目標、基本內容和要求的基礎上,經過中國科學院、各高等院校、產業(yè)部門、國防部門和700多位各方面科學技術專家半年多的努力,編制出《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1956年12月由中共中央批準實施。這是中國科技發(fā)展趕超戰(zhàn)略,充分體現了發(fā)展科學技術的迫切要求。在“重點發(fā)展,迎頭趕上”的方針指導下,該遠景規(guī)劃提出13個方面、57項國家重要科學技術任務,并確定12個帶有關鍵意義的重點,如原子能的和平利用、無線電電子學的新技術、噴氣技術、生產過程自動化和精密儀器、結合中國資源情況建立合金系統并尋求新的冶金過程、農業(yè)的化學化、機械化、電氣化的重大科學問題等,對某些特別重要但卻很薄弱甚至是空白的學科,采取緊急措施,如電子計算機技術、半導體技術、無線電電子學、自動化和遠距離操縱技術,加上當時沒有公開的發(fā)展原子彈和導彈研究的兩項絕密任務,共六項緊急措施,構成中國發(fā)展尖端科技的關鍵性措施。同時成立了由聶榮臻副總理兼任主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國家科委),統一領導全國的科學技術事業(yè)。到1962年,《十二年科學規(guī)劃》中的57項國家重要科學技術任務,有50項基本達到了1962年的目標,5項沒有完成,2項延緩。在這7年中,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fā)展迅速,對科學技術又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國際上科學技術也有許多新的發(fā)展。為更好適應面臨的新形勢,經中共中央批準,在《十二年科學規(guī)劃》的基礎上進行補充,編制《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這個《十年科學規(guī)劃》仍然是科技發(fā)展趕超戰(zhàn)略。為了實現科技發(fā)展趕超戰(zhàn)略,追趕世界科學的先進水平,從發(fā)達國家引進先進科學技術,消化、吸收和提高,實現再創(chuàng)新,是作為現代化后發(fā)國家的中國發(fā)展先進科學技術的重要途徑和捷徑,50年代從蘇聯引進成套技術設備,加快發(fā)展中國科學技術和工業(yè)就是成功先例。
????蘇聯停止供應成套技術設備。發(fā)展中國的科學技術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這是一個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是對科學技術的自主研制與引進外援辯證關系的正確認識。我們強調獨立自主,但不排斥,相反更加要求我們通過一切可能途徑積極地購買和引進先進技術。當然,我們不期望所有需要的新技術都能從外國進口,但凡是能進口的技術,我們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加以推廣、提高,使我們能夠在這些方面趕上和超過世界水平,同時還能夠使我們集中主要科學技術力量去解決那些進口所不能解決的更重要的技術。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用?!薄白匀豢茖W方面,我們比較落后,特別要努力向外國學習。”“外國資產階級的一切腐敗制度和思想作風,我們要堅決抵制和批判。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去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企業(yè)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學的方面?!?/span>
????新中國成立初期,處在東西方冷戰(zhàn)的國際大格局下,遭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的封鎖,不可能從它們那里獲得先進技術。中國選擇“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倒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并得到他們的援助?!耙晃濉庇媱潟r期開工建設的156項重點骨干工程,就是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援助的成果。中國非常珍惜來自蘇聯的設備和技術援助,盡管所有的設備和技術都是通過貿易形式取得的,中國卻一直稱之為“國際主義的無私援助”,虛心向蘇聯專家學習科學技術。在蘇聯的援助下,從50年代到60年代初,中國成功地實現了航空、核能、火箭、電子、自動化等現代科技的啟動。但在1956年2月蘇共二十大以后,中蘇兩黨之間就開始有了分歧,后來逐漸擴大到兩國關系,最后中蘇同盟破裂。1960年7月,蘇聯政府突然照會中國政府,決定召回全部在華專家,廢除兩國經濟技術合作的各項協議,使中國一些重大設計項目和科研項目中途停頓,一些正在施工的建設項目被迫停工,一些正在試驗的廠礦不能按期投產。受其影響,部分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也停止了對中國的成套設備和技術專利的供應。在此情況下,中國政府把引進成套技術設備的來源地轉向西方發(fā)達國家。其實,早在1953年中共中央就提出從資本主義國家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學習蘇聯的先進科學和技術,并不排斥可以吸收資本主義國家中技術上某些好的對我們有用的東西”,并批評了“技術一邊倒”的錯誤口號。50年代中期又提出發(fā)展國防尖端技術的方針是“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因此,1960年7月,當聶榮臻向中共中央提出在蘇聯中止技術援助后的應對措施時,周恩來批示:“凡可購買的重要技術資料,應從西方國家千方百計地買到,買不到的,應另行設法搞到?!?/span>
????恢復和發(fā)展國民經濟。由于“大躍進”運動和嚴重自然災害,60年代初期中國國民經濟遭遇嚴重困難,尤其是農業(yè)和輕工業(yè)的生產大幅度下降,糧食等農產品嚴重短缺。據后來統計,1960年糧、棉的產量降到1951年的水平,油料產量甚至比1949年還低。棉紗、布、食糖等主要輕工業(yè)品的產量則下降了28%至60%。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日用品,如布、肥皂等因為緊缺而憑票供應。加上蘇聯政府停止對中國的成套設備和技術專利供應造成的影響,使中國“大躍進”后本已嚴重困難的國民經濟雪上加霜。面對嚴重的經濟困難,1960年七八月份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工作會議,毛澤東在會上強調指出,民以食為天,吃飯是第一條。會議形成《關于全黨動手,大辦農業(yè)、大辦糧食的指示》,確定認真清理勞動力,充實農業(yè)第一線,首先是糧食生產戰(zhàn)線的方針。1961年初,黨中央召開八屆九中全會,確定“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對國民經濟進行全面調整,使國民經濟的發(fā)展盡可能有計劃按比例,大力加強農業(yè)和輕工業(yè),解決人民的吃穿用問題。周恩來認為:“作為中國國民經濟基礎的農業(yè)還遠遠談不上過關。農業(yè)過關總要使農業(yè)能夠實現機械化和半機械化,有一定數量的化肥配合土肥來增產,基本上完成水利?!?962年毛澤東在八屆十中全會上指出:“(日本)還準備賣給我們生產維尼綸的世界第一流的設備。而社會主義國家不賣給我們……要利用他們(日本)的技術。列寧也利用,斯大林也利用,利用德國的技術、美國的技術。我們現在要走這條路,因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尖端不給我們嘛?!泵珴蓶|肯定了從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進口先進設備和先進技術的路子,對于恢復和發(fā)展國民經濟是很重要的。為此,第三個五年計劃(1963-1967)期間,中國科學技術的主要任務有三個:“第一,解決農業(yè)和吃穿用的科學技術問題;第二,解決尖端科學技術過關問題;第三,加強科研儲備,發(fā)展理論研究?!睘楸M快從經濟困難中走出來,逐步解決人民的“吃、穿、用”問題,加強農業(yè)和輕工業(yè),化肥、農機等支農工業(yè)和化纖、合成脂肪酸等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工業(yè)受到重視。這就需要引進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石油化工、成套化肥設備,以利于發(fā)展農業(yè)、輕工業(yè)。
????60年代初期中國與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開始改善。新中國成立初期,大部分西方國家追隨美國對中國實施封鎖、禁運。但西方國家并非鐵板一塊,為了自身利益,西歐國家和日本與美國的對華政策并不保持完全一致,尤其是對外貿易方面。1957年5月,英國宣布放寬對華貿易限制,隨后參加巴黎統籌委員會的大部分西方國家紛紛效仿。1958年9月,美國宣布在戰(zhàn)略物資的國際貨單方面再作放寬,對中國的所謂“全面禁運”事實上陷于破產。60年代初,中法關系改善,后來毛澤東接見法國議員代表團時說:“我們反對資本主義,你們也許反對共產主義。但是,還是可以合作。”“使兩國間在商業(yè)上、文化上互相往來,希望你們把什么禁運戰(zhàn)略物資也反掉?!薄拔艺f,總有一天會突破這個缺口?!彪S后,中國與西方一些國家的關系有所改善。另外,戰(zhàn)后西方發(fā)達國家經濟發(fā)展很快,客觀上需要開拓海外市場,擴大出口,為過剩的商品和資本尋找出路。而新中國的工業(yè)化處于快速發(fā)展時期,需要大量的先進技術設備,雙方是互有需求的。同時,隨著新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經濟力量的增強,在國際市場上信譽的提高,對華貿易問題已成為歐美一些國家資本家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這些給中國引進西方國家成套技術設備提供了一定條件。以上這些背景因素綜合起來,促使中國政府決定在60年代前期從西方發(fā)達國家引進成套技術設備。
????二、成套技術設備的引進
????從西方國家引進成套技術設備是一項新的、極其重要的任務,為此,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成立成套設備進口五人小組,由方毅(外辦兼計委)、李強(外貿部)、張有萱(科委)、葉林(經委)、柴樹藩(計委)組成,方毅為組長,柴樹藩為副組長。五人小組的任務是在從西方國家進口成套設備的談判和進口過程中,就各部門提出但外貿部和其他部門所不能解決的有關政策和工作問題提出意見,向總理和外貿三人小組作報告,并處理總理交辦的其他工作。
????為盡快解決人民吃飯穿衣問題,1962年6月25日,國務院財貿辦、國家計委和化工部聯合向李先念副總理、李富春副總理和周恩來總理報告,提出向資本主義國家購買生產維尼龍和合成氨先進成套設備。報告指出,日本生產維尼龍的方法比較先進,其原料消耗定額比朝鮮低得多,自動化程度高,占地面積小,也可能做到五年以上的延期付款,從發(fā)展中國合成纖維的需要和幾年之后的外匯支出可能性考慮,可以購買日產30噸、50噸的各一套,作為樣板廠,兩套需用外匯6400萬美元。同時,從意大利進口年產5萬噸的合成氨廠,轉口給阿爾巴尼亞。毛澤東、周恩來很快批準了這個報告。隨后在1963年下半年到1964年,中國政府先后與日本、荷蘭、英國、意大利、法國和聯邦德國的廠商簽訂了15項成套設備進口合同,總金額達13127萬美元,其中現匯交易3050萬美元,延期付款金額為9126萬美元。這15項成套設備是:(1)日本供應的五項:年產11000噸第一套維尼龍成套設備,年產18000噸第二套維尼龍成套設備,每小時產乙炔1100立方米的干式乙炔設備,氣動與電動量儀工廠成套設備;(2)荷蘭供應的年產16萬噸的尿素工廠;(3)英國供應的三項:年產10萬噸合成氨廠,年產5000噸的聚丙烯成套設備,年產28000噸的高壓聚乙烯成套設備;(4)法國供應的二項:年產7500噸的丁醇、辛醇成套設備,磁帶地震儀勘探設備;(5)意大利供應的三項:年產5萬噸的合成氨廠(轉口阿爾巴尼亞),年產5萬噸合成氨所需要的重油氣化裝置,年處理10萬噸原料油的鉑重整聯合裝置;(6)聯邦德國供應的年產36000噸乙烯、22000丙烯石油裂解及烴烯分離裝置設備。
????上述成套設備中,有10項是為了解決中國人民的吃、穿、用問題所需的,其余項目同發(fā)展中國機械、石油工業(yè)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體現出這次引進成套設備的重點。而且,這些設備和技術都是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的,在購買條件和價格上一般也比較合理,如:(1)在支付條件方面,有9項成套設備訂貨是延期付款,一般在簽訂合同后先預付合同總金額的10%,在交付設計和設備時再付15%,其余75%的貨款在交貨以后分五年付清。這對當時外匯緊缺的中國是一個優(yōu)惠的條件。(2)合同規(guī)定的交貨也比較集中,一般從第一批交貨開始到交完,相隔只有半年時間,最多不過一年,而且賣方還承擔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使工廠正常投入生產的義務。(3)合同中都明確賣方必須保證產品數量、質量和消耗定額三大指標,否則賣方應向買方支付一定比例的罰款。此外,大部分合同都規(guī)定中方有權派人到賣方工廠參加設備驗收,這對中國摸清國外的技術是有好處的。
????中蘇關系惡化以后,中國更加注重發(fā)展國防尖端技術和與之配套的工業(yè)技術,以及國民經濟中缺門短線的新技術。1963年,在《1956-1967年十二年遠景規(guī)劃》基礎上修改編制的《1963-1972年十年科技發(fā)展規(guī)劃》,一改50年代全面發(fā)展科學技術的做法,本著“有所趕、有所不趕”的原則,提出:“集中力量解決中國經濟建設中急需的、重要的科學技術問題,在任務的安排上,著重打基礎,抓兩頭。抓兩頭就是一頭抓農業(yè)和有關解決吃穿用問題的科學技術,一頭抓配合國防尖端的科學技術。打基礎就是要迅速提高工業(yè)科學技術,尤其是基礎工業(yè)的技術水平,要迅速提高基礎科學中的許多有關學科的水平?!彼裕@個時期中國引進技術設備的另一個重點是,突破國防尖端技術所需的精密儀器儀表和電子工業(yè)設備。1963年11月,國家計委、科委聯合向中央提出從西方國家進口一批精密儀器儀表的報告。報告指出,1958年以來,中國儀器儀表工業(yè)開始有了發(fā)展,已經掌握的有800多種,但多屬于中低級精度的產品,高精度的剛剛開始試制。據各方面提出的近幾年需要的12大類通用儀器儀表,大約3500種至4000種。除了加速中國儀器儀表工業(yè)的發(fā)展速度外,還必須有計劃地組織進口一批高級、精密儀器儀表。
????上述報告提出,在1964年至1967年內從西方國家進口儀器儀表共需外匯10795萬美元。因為高級精密儀器儀表不是年度訂貨可以訂到的,必須有一個幾年的較長期的安排和洽談時間,為此,研究選擇了一批大型的、精密的儀器儀表,約6000多臺,約需3380萬美元,先提出長期預訂貨方式,1963年開始洽購。其余儀器儀表則視外匯情況在年度進口計劃中安排解決。這次要訂購的6000多臺儀器儀表,包括無線電測量儀器2100臺、射線儀器250臺、光學儀器1000臺、機械量儀300多臺、熱工儀器450臺、電工儀器儀表約350臺、分析儀器350多臺、氣象儀器40臺、計時儀器110多臺、材料試驗機250多臺、實驗室設備1100多臺、電子計算機及外部設備36臺。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很快批準了這個報告,開始洽談和進口。
????1963年9月,國家科委提出了引進冶金、機械、電子工業(yè)設備和新技術的66個項目,周恩來總理批準后,向國外派出考察組進行考察和相機詢價,此后總理又陸續(xù)批準了7個項目。1964年,中央各部門先后提出170多個進口設備的項目,500多個購買技術資料的項目,國家計委結合工業(yè)、交通和對外貿易的長期規(guī)劃,會同有關部委對這些項目進行綜合研究,于9月對個別項目作了調整,最后提出:成套設備項目63項,單項設備項目50項和購買技術資料項目70項,共183項,作為1964年至1965年向國外詢價和相機簽訂合同的項目,這些項目共需外匯3.3億美元。
????這批項目涉及領域,除了石油化工以外,擴大到輕工業(yè)、重工業(yè)、交通、農業(yè)各個行業(yè),重點則逐漸轉到冶金、精密機械、儀器儀表、電子工業(yè)等基礎工業(yè)方面新技術的進口。進口的國家,除了日、荷、英、意、法、聯邦德國之外,增加了瑞典、瑞士、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等,共十幾個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這批項目主要包括:在冶金工業(yè)方面,進口氧氣頂吹轉爐、大型煉鋼電爐、特殊鋼廠的關鍵設備、冷軋帶鋼、冷軋矽鋼片、合金鋼擠壓機、大口徑鋼管擴管機、硅的冶煉及提純、稀有金屬的冶煉及加工、法國的電解鋁、瑞典的鐵礦開采和銅礦開采等先進的設備工藝,金額約1.1億美元。在機械、儀器儀表工業(yè)方面,進口生產儀器儀表材料和元件、液壓機械、精密測試儀器、精密軸承、重型汽車、大功率內燃機車和燃氣輪發(fā)電機、真空設備、大型空氣分離機等的設備和工藝,金額5100多萬美元。在電子工業(yè)方面,進口制造硅、鍺半導體器件,以及為制造遠程雷達、導彈、飛機、電子計算機、自動化和控制設備所需的各種新型電子器材和元件的設備和工藝,金額約3000萬美元。在石油工業(yè)方面,進口新型深井鉆機、新型測井儀和地震儀,一種新型煉油方法(加氫異構裂解),制造一些新型油品的添加劑、溶劑、催化劑的設備和工藝,金額約3000萬美元。在化學、輕工、紡織和非金屬材料工業(yè)方面,進口生產尿素、高能燃料、化學纖維漿粕等的設備和工藝,以及一些輕工、紡織工業(yè)的樣機和小型樣板廠,金額約6000萬美元。在國防工業(yè)方面,引進直升機金屬機翼的設備和制造技術、制造導彈精密部件的防塵廠房、裝甲車輛發(fā)動機的制造設備和工藝,以及膠質炸藥原料的噴射法硝化甘油設備。
????三、引進成套技術設備項目的落實
????從1962年起,中國開始從資本主義國家引進成套設備和技術,項目落實情況總體上是好的。1962年10月,根據幾次出國考察的技術代表團的報告和外貿部門同日本、意大利廠商接觸的結果,經周恩來總理批準,開始進口。1963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先后同日本、荷蘭、英國、意大利、法國和聯邦德國的廠商簽訂了15項成套設備進口合同,總金額為1.3127億多美元,其中現匯交易3050萬美元,延期付款金額為9126萬美元,支付利息946萬美元。這15項成套設備包括用石油和天然氣制造合成氨,用石油裂解、分離取得乙烯和丙烯(這兩種氣體是有機合成工業(yè)的主要原料),從石油提取苯、甲苯、二甲苯(這三種液體是許多有機化學品和梯恩梯炸藥的原料),制造新品種的化學肥料,如尿素,制造新品種的塑料和合成纖維,如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腈、維尼龍等的成套設備和專利技術。這15項成套設備是當時世界上在石油化學工業(yè)方面主要的新技術成就,有助于加速中國石油化學工業(yè)在自力更生基礎上的發(fā)展,以利于逐步解決人民的“吃、穿、用”問題。按照合同規(guī)定,上述已經訂妥的15項成套設備于1964年至1966年交齊,1965年至1967年底陸續(xù)建成和投入生產。
????1964年還洽談了12個成套設備項目,即丙烯腈設備,聚丙烯腈纖維廠,硝酸磷肥設備,五千米深井鉆機,第一套頂吹氧氣轉爐,大型電爐,銅礦井下采礦設備,電解鋁廠,鍺半導體器件廠,精密線繞電阻及電位器制造設備,實心電阻、實心電位器制造設備和加氣混凝土設備。這12個項目在1964年底或1965年初簽訂合同,成功引進。
????1965年從西方國家引進、簽訂合同的成套設備項目有50項,即一、二、三甲胺設備,第二套全循環(huán)法尿素設備,鋼絲輪胎設備,氰化鈉設備,電熱法磷酸設備,預水解硫酸鹽法制人造纖維漿粕設備(技術資料和關鍵設備),棉紡廠,加氫異構裂解聯合裝置,羰基合成裝置,聚異丁烯裝置,微球型硅酸鋁催化劑制造裝置,新型礦場地球物理測井儀,特殊鋼廠(技術資料和關鍵設備),大口徑無縫鋼管擴管車間,合金鋼擠壓機成套設備,1200毫米20輥冷軋帶鋼機成套設備,硅半導體材料廠,光柵刻劃專利及設備,寶石加工廠,玻璃電極廠,彈性元件制造廠,金屬膜應變儀電阻片廠,濾光片廠,微型電機廠,聚酯薄膜連續(xù)化生產工廠,熱彈性膠的制造和應用技術專利及設備,精密金屬材料廠,精密軸承生產線,機床數字程序控制技術和設備,車輪生產線設備,高級磨料和磨具制造技術專利和關鍵設備,重型汽車技術資料及關鍵設備,液壓元件制造廠,分配式高壓油泵廠,拖拉機液壓升降裝置技術資料和部分精密量具,高速柴油機制造技術和關鍵設備,大功率內燃機液力傳動裝置制造技術和關鍵設備,大型電子計算機,大功率多腔速調管制造技術和設備,金屬陶瓷管制造技術和成套設備,光電管及光電池廠,硅半導體器件廠,大功率燃氣輪機發(fā)電機組,玻璃布表面處理成套設備,玻璃棉制品成套設備,石棉選礦設備,聚酯樹脂車間,連續(xù)磨光玻璃成套設備,第二套頂吹氧氣轉爐,合成纖維設備。
????從1963年6月中國同日本簽訂第一個進口維尼綸成套設備合同開始,打開了西方國家從技術上封鎖中國的缺口。在隨后的幾年中,中國從英國、法國、聯邦德國、瑞典、意大利、瑞士、荷蘭、比利時、奧地利等9個國家引進石油、化工、冶金、礦山、電子和精密機械等國民經濟建設急需的成套設備和技術,共84項。④受資料限制和篇幅限制,這84項中的部分項目基本情況列表如下:
??

????四、成套技術設備引進的重要意義
????60年代初期的成套技術設備和新技術引進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具有重要意義。
????1.通過大規(guī)模成套設備的引進,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對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認識
????通過引進成套技術設備和專利,學習和吸取發(fā)達國家許多有益的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生產經驗,填補了中國科技空白,縮短了科研周期,增強了工業(yè)設計能力,完善了生產工藝等。為密切配合原子彈、氫彈和導彈的研究和試驗,研制了品種眾多、規(guī)格特殊、技術條件嚴格的新型材料、儀器儀表、精密機械和大型設備等,如電子計算機、電子顯微鏡、高速照相機、氨分子鐘、30萬千瓦雙水內冷發(fā)電機等,設計建造了像攀枝花鋼鐵基地、第二汽車制造廠、成昆鐵路、大型水電站和火電站、重型機械廠等成套設備。在一些重大的高科技領域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取得令世界嘆為觀止的重大成就,而且?guī)雍穗姟⒑娇?、航天等相關領域科學技術的跳躍式發(fā)展。同時,也學習和吸收國外某些先進的理論、觀念及普遍適用的法規(guī)和科學管理方法,對中國科技政策的制訂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通過成套技術設備和專利的引進,也促進了中國對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認識。馬克思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引進成套技術設備提高了生產率,解決了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中的不少難題,加深了我們對這一論斷的認識。1963年12月16日,毛澤東在聽取聶榮臻匯報十年科學技術規(guī)劃時指出:“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過去我們打的是上層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權、人民軍隊……搞上層建筑、搞生產關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F在生產關系是改變了,就要提高生產力。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1964年5月,毛澤東聽取國家計劃委員會領導小組關于第三個五年計劃初步設想的匯報,當匯報到國家技術政策時,他說:“技術政策很要緊。”當匯報到要逐年減少糧食進口,增加新技術進口時,他說:“很好,必須從明年起就這樣做?!敝芏鱽硪仓赋?,科學技術在整個國民經濟發(fā)展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1963年1月,他在上??萍脊ぷ鲿h上提出:“我們要實現農業(yè)現代化、工業(yè)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們祖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于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贝撕笫畮啄辏磸蛷娬{和闡述這一思想,并為實現這一戰(zhàn)略目標不懈努力。即使在“文化大革命”那樣混亂的歲月,他仍極為關注科學技術的建設,并竭盡全力利用一切機會保護科技工作少受干擾,保護一大批科技英才,從而使中國的一些尖端科技(如氫彈、衛(wèi)星的研制)非但沒有中斷,而且還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這為改革開放后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積累了經驗,提供了理論先導。
????2.成套設備和新技術引進,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國民經濟發(fā)展中的關鍵問題
????60年代初期,中國剛剛經歷“大躍進”,國民經濟遇到嚴重困難,其中最大問題是人民的吃飯穿衣問題。這次引進的成套設備和技術,相當多的項目是用于解決吃、穿問題的生產化肥、化纖和烷基苯項目,重點十分突出。成套合成氨和尿素項目,建成投產后,促進農業(yè)發(fā)展是不言而喻的。農業(yè)科學資料表明,施用1公斤尿素,至少可增產稻谷4公斤,增產效果非常顯著。在穿的方面,化纖項目全部投產,大量的滌綸、腈綸等合成纖維紡織品和塑料制品對解決中國的服裝、鞋帽供應問題,也有重要作用。通過引進這些設備和技術,使中國的化學工業(yè)技術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有了一個大的發(fā)展,石油工業(yè)在勘探技術和油品品種方面趕上世界水平,同時在冶金工業(yè)、機械工業(yè),特別是儀器儀表工業(yè)、電子工業(yè)方面解決了一批中國長期摸索、或者曾向蘇聯提出而未得到解決的問題,填補了中國工業(yè)生產的空白,壯大了工業(yè)生產的實力。如1965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進口氧氣頂吹轉爐,大大提高了中國鋼鐵工業(yè)的現代化水平。而且,引進尖端技術及重點國防工程配套用儀器2100臺,對中國在60年代成功爆炸原子彈、氫彈和70年衛(wèi)星上天,無疑有重要作用。
????3.通過大規(guī)模成套設備的引進,培養(yǎng)了技術、管理和外事人才,積累了經驗,為70年代初期的大規(guī)模成套設備引進和以后的對外開放創(chuàng)造了一定條件
????通過50年代第一次大規(guī)模成套設備的引進,培養(yǎng)了一大批技術專家和管理干部,但其局限性也很明顯,主要表現在技術和企業(yè)管理上。盡管蘇聯、東歐國家把當時自己比較好的技術給了我們,但這些技術大多是40年代的。而通過60年代初期成套設備和技術專利的引進,我們真正從西方發(fā)達國家學到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技術、管理知識,積累了同西方發(fā)達國家打交道的經驗,特別是怎樣引進軟件、怎樣開展更高層次的合作等,都有益于70年代初期的大規(guī)模成套設備引進乃至后來的對外開放。后來大規(guī)模技術設備引進的很多骨干人才,不少是參與60年代初期大規(guī)模成套設備引進的人員,如這次引進成套設備和專利技術五人小組組長方毅、副組長柴樹藩,成為70年代初期大規(guī)模引進成套設備的重要成員,參與重大成套設備引進的談判。
????4.這次成套設備和技術專利引進,為70年代初期中國與西方國家建交奠定了一定基礎
????新中國成立時,處在東西方冷戰(zhàn)的國際環(huán)境下,受美國敵視新中國的影響,西方國家封鎖中國,大多數沒有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這時新中國對外貿易政策是:“在對各國進行貿易時,都必須密切配合我國的外交政策,特別是對資本主義國家貿易中,必須緊密配合對外政治斗爭?!蓖ㄟ^60年代初期引進成套設備和技術,新中國與這些西方國家有了更多經濟貿易往來,推動了中國與這些國家政府之間的聯系,為70年代初期建立外交關系奠定了一定基礎。例如,隨著中日民間經貿關系的發(fā)展,1962年9月,周恩來會見日本友人松村謙三一行,雙方確認以積累漸進方式實現兩國政治關系正?;?964年4月,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主席南漢宸在訪問日本期間,對積累方式的存在目標作了明確解釋:“積累方式的目標就是恢復邦交?!?964年7月和1965年1月,中日雙方分別在東京和北京設立了半官方性質的“廖承志辦事處”和“高崎辦事處”。正是有了經貿關系的積累,到70年代初期,隨著中美關系走向正?;?,中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英國、聯邦德國、意大利、加拿大等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系。
????綜上所述,60年代前期,面對嚴重經濟困難和蘇聯中斷對中國的援助,中共中央做出從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引進成套技術設備的決策。這是新中國嘗試突破意識形態(tài)束縛,第一次面向西方發(fā)達國家引進成套技術設備,加快了中國工業(yè)化建設、科技發(fā)展、國民經濟恢復和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打破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在引進和落實這些成套技術設備的過程中,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消化、吸收和再創(chuàng)新,培養(yǎng)自己的科技人才。另外,在引進過程中,做了大量的調查、勘查勘測、綜合配套、反復比較等研究工作,最后選擇最佳落實方案,為項目的投產奠定了基礎。利用這些引進設備,加上國內生產設備改造,中國興建了一批大型工業(yè)項目。雖然引進和建設過程中難免有一些缺點,但這批項目相繼建成投產,推進了中國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這次大規(guī)模成套設備引進起到了承前啟后、率先開拓的作用,使中國較早地從蘇聯、東歐國家轉向西方發(fā)達國家,為后來的成套技術設備引進,乃至對外開放積累了經驗。
????[1]代表性研究成果有:董志凱:《關于“156項”的確立》,《中國經濟史研究》1999年第4期;陳東林:《七十年代前期的中國對外引進高潮》,《中共黨史研究》1996年第2期;劉榮剛:《對一九七八年二十二個成套設備項目引進的歷史回顧》,《中共黨史研究》2005年第5期等。
????[2]《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頁。
????[3]《毛澤東傳(1949~1976)》(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469頁。
????[4]《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頁。
????[5]《周恩來選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9~160頁。
????[6]《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頁。
????[7]董志凱:《躋身國際市場的艱辛起步》,經濟管理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頁。
????[8]《毛澤東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第520頁。
????[9]《國家計委關于從西歐國家進口成套設備工作的進展和工作部署》1963年8月12日,中央檔案館館藏,檔號:150-11-295。
????[10]《國務院財貿辦、國家計委、化工部關于擬向國外購買生產維尼龍和合成氨先進設備的聯合報告》1962年6月25日,中央檔案館館藏,檔號:150-10-188。
????[11]對外貿易部辦公廳:《關于我已向六個資本主義國家訂妥十五項成套設備和新技術》1964年12月4日,中央檔案館館藏,檔號:4-15/8。
????[12]對外貿易部辦公廳:《關于我已向六個資本主義國家訂妥十五項成套設備和新技術》1964年12月4日,中央檔案館館藏,檔號:4-15/8。
????[13]《國家計委、國家科委關于從西方國家進口一洛批精密儀器儀表的報告》1963年11月,中央檔案館館藏,檔號:150-12-609。
????[14]《國家計劃委員會關于從資本主義國家進口成套設備和引進新技術問題的匯報提綱》1964年9月2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檔案館編:《1958~196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對外貿易卷》,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1年版,第438頁。
????[15]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檔案館:《1958~196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對外貿易卷·前言),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年版,第9頁。
????[16]《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9頁。
????[17]《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頁。
????[18]《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12頁。
????[19]對外貿易部黨組:《對外貿易部黨組關于黨組會議討論今后對外貿易發(fā)展趨勢、任務、方針政策和重要措施的報告》1958年5月11日,中央檔案館藏,檔案號:Z9-855-4。
????[20]孫平化:《中日友好隨想錄》,世界知識出版社1987年版,第61頁。
????[21]田桓:《戰(zhàn)后中日關系文獻集(1945~1970)》,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7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