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亞國產(chǎn)坦克“章魚”,萬國牌武器,距離成功只差一步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保加利亞分析認為自身位于巴爾干山區(qū),如T-72這類主戰(zhàn)坦克并不適合自己的國情,反倒是輕型坦克會更適合,雖然保加利亞有PT-76水陸兩棲坦克,但它又過于脆弱,而且火炮威力也不足,于是保加利亞決定自研一款強火力的輕型坦克,保加利亞語稱之為Sprut,也就是章魚的意思。

其實保加利亞本身工業(yè)水平并不太好,也沒有獨立研制坦克的經(jīng)驗,好在部分設計師曾參與過有關工作,并且之前在蘇式裝備的基礎上自行研制過BMP-23兩棲步兵戰(zhàn)車并且量產(chǎn)過,有了這點底氣,保加利亞相信自己能夠設計出合適的坦克。
設計工作大約在1987年展開,坦克底盤取自BMP-23,行走裝置將原來7對負重輪改為6對,增設2對托帶輪,適當縮短了車體長度,車體高度也有所增加,以提高在水中的浮力。

坦克動力最初打算直接使用T-55坦克的引擎,或者T-72的也行,不知道為什么設計師放棄了,轉而向瑞典采購了一款緊湊型的渦輪增壓發(fā)動機,它能讓18噸重的章魚坦克達到70千米的最大時速,水上行駛則為6千米每小時。
坦克炮塔略微靠后布置,主炮為一門MT-12式100毫米反坦克炮,車內可攜帶約40發(fā)炮彈;這是一款50年代開始服役的拖曳式反坦克炮,保加利亞可能獲得了其他國家的技術進行了適當?shù)母难b。在輔助武器方面有三種選擇,分別是7.62毫米的PKT機槍、12.7毫米的NSVT重機槍,以及14.5毫米CPVT重機槍,其中保加利亞有現(xiàn)成的PKT機槍生產(chǎn)線。

坦克裝甲比較薄弱,具體厚度不得而知,但確定采用焊接結構和多層結構,對動能穿甲彈的防護差,對破甲彈的防護還湊合,有點間隙裝甲的味道,并且間隙內可以填充輕質材料,提升坦克兩棲能力。
就在坦克研制取得一點進步的1988年,保加利亞國防部長站出來反對章魚坦克,他的理由是這款坦克太弱,比PT-76兩棲坦克強不到哪兒去,而后者在實戰(zhàn)中表現(xiàn)不是很好,大口徑重機槍都能威脅到它。

好在來自蘇聯(lián)的專家參觀了章魚坦克,并且以專業(yè)的角度對它做出了評價。他們認為章魚坦克雖然不是最先進的,但是結構簡單可靠,適合巴爾干地區(qū)的山地,是一款很不錯的輕型坦克。
在蘇聯(lián)專家的鼓舞下,章魚坦克得以繼續(xù)優(yōu)化,修正設計中的一些小缺陷,并計劃增加以色列的電子設備,還要生產(chǎn)樣車進行實測,奈何保加利亞在1989年年底發(fā)生了巨變,項目資金幾乎枯竭,不久后支撐不下去的研究所被迫關閉了這一項目,相關文件也大多被毀。

章魚輕型坦克是保加利亞唯一研制過的坦克,盡管它本身就是用各國零部件攢出來的產(chǎn)品,但符合國情,性能指標也還不錯,是一款優(yōu)于PT-76的輕型兩棲坦克,要不是因為外部原因終止研發(fā),它距離定型量產(chǎn)已經(jīng)不遠了,沒準還能迎來海外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