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刀】阿爾弗雷德·霍頓《Fixed bayonets》(第2期,架勢)

阿爾弗雷德·霍頓(Alfred Hutton)(1839-1910),是維多利亞時代國王騎兵衛(wèi)隊(the King’s Dragoon Guards)的軍官,著名的作家,古文物研究學者,以及著名劍客。他創(chuàng)始了英國第一次對歷史武術(Historical fencing)的復興。
?
繼1889年霍頓先生發(fā)表的著作《Cold Steel》(中譯名《冷鋼》)之后,1890年,他又圍繞著1888年新裝配英軍的李-梅特福彈匣步槍MK1,發(fā)布了刺刀著作《Fixed bayonets》,中譯名為《刺刀已就緒》/《就緒的刺刀》。此書在英國掀起了一場兵器技擊的思想革命,顛覆了當時英國兵器技擊圈中認為的軍刀勝過刺刀的想法,從某種程度上推動了英國乃至歐洲的兵器發(fā)展進程。
?
感謝@康_坦,對書名“Fixed Bayonets”提出了一個既符合原意,又氣勢十足的書名譯名:《刺刀已就緒》。我之后都會使用這種譯名稱呼本書。
一、架勢(The Guard)
在這里,我還是要繼續(xù)像在《冷鋼》里那樣強調(diào)一次:讀者們千萬不要把“架勢”和“格擋”這兩個術語搞混了。后者是一個特定的防御動作,而前者“架勢”則單純指的是兼顧了進行防御和準備發(fā)起進攻的姿勢。
你的腳應該擺成類似軍刀技術里要求的那樣,只不過這次是你的左腿在前。兩腿應該分開,平均來說邁開大約24英寸(約60cm),但具體邁出多少還是要根據(jù)使用者的身高來調(diào)整。雙膝應該彎曲,但不要過分彎曲,這樣才能保證能夠像任何方向自如地移動。上半身應該直立,但不要太僵硬,身體的重量應平均地分布在兩腿上,不應該有明顯的分配不均勻。
左手應該拿在步槍的瞄準尺/瞄準孔(backsight)之前,而瞄準尺本身坐落在槍的重心附近,直接拿在重心處手感會有些奇怪。右手當然應該抓住槍托的窄處/腰部(the small),然后讓刺刀的尖部指向?qū)κ值拿娌俊?/span>
教官和學員一定不要忘記:手臂保持彈性不要僵硬。這是使用刺刀技術非常關鍵的前提,在練習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出現(xiàn)任何情況的肌肉僵硬。你的手,一定要輕柔地放松地抓握武器,抓握太緊張也會導致手腕和手臂的僵硬。
左手抓握步槍時,使得刺刀的正刃所在的線與左手的第二指節(jié)對齊,就像在軍刀技術中手部那樣,同樣也擺出類似中心接戰(zhàn)式(medium guard)的樣子,意味著既不預先占據(jù)外側的進攻線,也不預先占據(jù)內(nèi)側的進攻線,但準備好向任意方向格擋。當刺刀以占據(jù)內(nèi)側的方式接戰(zhàn),被稱作“中心四號位接戰(zhàn)式”(Quarte medium);當刺刀以占據(jù)外側的方式接戰(zhàn),被稱作“中心六號位接戰(zhàn)式”(Sixte medium)。
我不認同英軍現(xiàn)行教程里,告訴士兵用類似“四號位接戰(zhàn)式”(Quarte guard)的方式去獲得“結構優(yōu)勢”(oppsition)。因為在那樣的姿勢中,將在身體外側的前臂部分暴露出非常大的空檔,這樣容易被“脫離/換邊”(disengagement)的技術繞過,從而被打中。而使用刺刀的時候,是不可能像使用小劍那樣,跟著對手的脫離動作進行一次“圈防”(circular parry)的?!咀?】因此對于刺刀來說,可靠的格擋只有最簡單樸實的那種,而從“中心接戰(zhàn)式”施展這種從哪兒來往哪兒擋的格擋非常容易。刺刀僅此一種架勢,故習慣以“架勢”代稱“中心接戰(zhàn)式”。

——【注1】:圈防的做法現(xiàn)在能在體育競技擊劍運動中找到。當對手使用脫離的技巧從你的劍上離開的時候,你立刻跟隨著對手的脫離動作轉(zhuǎn)動手腕,使得劍畫了一個圈,回到了最初的樣子。這個技巧非常的精細,越為輕巧的武器執(zhí)行起來越方便。它在軍刀的對戰(zhàn)當中都不是那么多見,更何況在重達四五公斤的刺刀對戰(zhàn)當中了。
二、休息狀態(tài)的架勢(The Resting Guard)
將雙手往后收回一點,讓步槍稍微放低一些,直到右手能夠在右大腿上部的支撐下獲得休息,同時右手背和腕部可以得到左大腿的支撐;做成這樣之后刺刀的尖將指向比較低的地方,而且稍稍偏向你的左側。但一定要記得,正如《冷鋼》中的“休息狀態(tài)下的中心接戰(zhàn)式”(The resting medium)一樣,這個架勢僅在距離之外,對手無法觸及的位置使用,目的是讓肌肉得到放松,為接下來進入距離之后的戰(zhàn)斗做準備。
?
三、轉(zhuǎn)動(The Volte)
請不要與小劍當中同名的技術混淆了。在小劍當中,這個術語是指:將身體往側向閃躲,離開中線,從而避開對手直線的刺擊。在刺刀術中,正如現(xiàn)行英軍的教程里說的那樣,“轉(zhuǎn)動”是用來改變面朝方向,以應對敵人使出“橫越/側移”(Traverse)步伐的,或是迎接來自側面突然而來的襲擊時用的。你應該像下方的描述那樣使用本技術:
?
1.?轉(zhuǎn)動向右側:將前腳的腳尖轉(zhuǎn)向右側,然后以前腿為支點,后腿從右往 左轉(zhuǎn)動四分之一圓,使得身體重新回到“中心接戰(zhàn)式”。
2.?轉(zhuǎn)動向左側:將前腳的腳尖轉(zhuǎn)向左側,然后以前腿為支點,后腿從左往 右轉(zhuǎn)動四分之一圓,使得身體重新回到“中心接戰(zhàn)式”。
?
這個動作可以立即轉(zhuǎn)動面朝方向至左側或者右側,并且無需重新安置身體的位置,盡可能地保持處于架勢之中。
?
四、轉(zhuǎn)換左/右架勢(Change Guard)
我認為這個叫法比起之前在1889年的書中“換手”(Change arms)叫法更加合適。因為它是一個比更好版本的“換手”動作。在《冷鋼》中,我在“大棍”(the Great Stick)的章節(jié)里介紹了它如何實現(xiàn)雙手武器從四號位(Quarte)轉(zhuǎn)變到三號位(Tierce)的。這個變換動作可以在移動時也能完成,無論是正在前進或是正在后退。
?
1.從右側到左側轉(zhuǎn)變架勢(撤步版):轉(zhuǎn)動右腳的腳尖,將它當作支點,隨 后讓左腿向后撤,直到與右腿相距大約24英寸(約60cm);這時,右腳腳 尖應該朝前,左腳腳尖朝左。在腳步變換的同時,伸直雙臂,且步槍保持水 平,盡可能讓肩托(Heel plate)不要被身體阻擋,在不換手的情況下把步槍 從身體右側挪到左側。在挪動完成之后,右手應該自然處于在左臂的下方。 此時,再從左臂下方的空間讓右臂往前抓住步槍的槍中(Centre),再將左 臂向后收,抓住槍托的窄部(the small)。之前我們已經(jīng)講過“架勢”,而 目前這個姿勢則是它的左手版本,稱為“左架勢”。
2.從左側到右側轉(zhuǎn)變架勢(撤步版):轉(zhuǎn)動左腳的腳尖,將它當作支點,隨 后讓右腿向后撤,直到與左腿相距大約24英寸(約60cm);這時,左腳腳 尖應該朝前,右腳腳尖朝右。在腳步變換的同時,向之前那樣伸直雙臂,且 步槍保持水平,盡可能讓肩托(Heel plate)不要被身體阻擋,在不換手的情 況下把步槍從身體左側挪到右側。在挪動完成之后,左手應該自然處于在右 臂的下方。此時,再從右臂下方的空間讓左臂往前抓住步槍的槍中前方一點 的位置(Centre),再將右臂向后收,抓住槍托的窄部(the small)?;氐?/span> 了最初的“架勢”中。
3.從右側到左側轉(zhuǎn)變架勢(上步版):轉(zhuǎn)動左腳的腳尖,上右腳。其余如之 前那樣做。
4從左側到右側轉(zhuǎn)變架勢(上步版):轉(zhuǎn)動右腳的腳尖,上左腳。其余如之 前那樣做。
英軍編寫教材的那群人就應該把安吉洛關于刺刀的那套東西給廢除掉。安吉洛是用轉(zhuǎn)動兩腳腳跟朝向后方,同時換手而不挪動腳步的方式完成的。這樣使得換完之后的架勢是朝著后方的!而我所介紹的這個動作,可能不那么方便設置訓練課程,但一定是在刺刀戰(zhàn)中能發(fā)揮極大用處的。
?
另外關于上步(Advance)、撤步(Retire)、橫越/側步(Traverse)、抓取時機的腳步(Time),交替步(Pass)等腳步動作,都在我前一本書《冷鋼》中有詳細的完善的介紹,因此在本書中再細講就比較浪費篇幅了。
我將在下一次更新里翻譯霍頓在書中寫的“刺”的部分。
舌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