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
蒲松齡
蒲松齡出生于明朝崇禎十三年(1640年),字留仙,一字劍臣,因為家鄉(xiāng)有一道泉水叫柳泉,所以別號叫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
淄川(今山東淄博)蒲家莊人。清初著名文學家、小說家。
蒲松齡出生在一個漸趨沒落的地主家庭,兄弟四人,早年家境富裕,之后家境窘迫,父親被迫棄儒經(jīng)商。
他是在貧困中長大的,熱衷于科舉,19歲時應試中了秀才,而且接連順利地考取縣、州、府三個第一,名振一時,但此后屢應省試不第,這以后,就怎么也考不中了。
31歲時,曾應聘為江蘇寶應縣知縣孫蕙的幕賓,次年便辭幕回家。
蒲松齡熱衷功名但一生沒有擠進官場,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家鄉(xiāng)當私塾先生,在鄉(xiāng)紳人家設帳教學,一面應考,參加科舉考試,過著清苦的生活。
直到71歲最后一次參加考試的時候,也沒有考中舉人,他曾寫過一首詞感嘆自己的遭遇,其中幾句是:“天孫老矣,顛倒了天下幾多杰士。蕊官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 數(shù)卷殘書,半窗寒燭,冷落荒齋里。”他覺得自己滿腹才學,就像春秋時期為獻玉而被砍去雙腳的卞和一樣,不能有施展的機會,而阻礙他的正是腐朽的科舉制度,他別無出路,只好在凄涼的荒齋里著書。
蒲松齡一輩子沒有當過官,這反倒成全了他,他堅持不懈地寫作,留下了豐富的著述,72歲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
他76歲(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病死,他的作品有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文字簡練優(yōu)美,以《聊齋志異》為最著名。
作品流露出作者對愛情忠貞、處事公平、惜才憐貧的狐仙鬼怪的喜愛;對那些打富濟貧、支持公道、能飛檐走壁的俠客劍仙的向往;對那些敢于藐視權貴、為堅持正義而不顧自己生命的清官的尊敬。
《聊齋志異》中的故事來源主要有,流傳在民間的故事傳說;由蒲松齡的朋友、相親直接或間接提供素材,經(jīng)他改寫加工的;以及蒲松齡根據(jù)自己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受,通過豐富的文學想象創(chuàng)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