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林如海為何非要送林黛玉進賈府?他當時可能面臨三重致命危機

大家好,我們看《紅樓夢》的時候,當看到林如海把林黛玉送進賈府,讓她過著“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日子,早早凄然離世。會不會感覺林如海是個不靠譜的爹呢?
可是按照書中描寫,林如海明明愛女如命,他給黛玉請的啟蒙家教就是進士出身、當過知府的賈雨村。若非實在有迫不得已的苦衷,他怎么會舍得骨肉分離呢?
林如海在賈敏過世后,一開始并沒有打算讓黛玉去賈府,他挽留住賈雨村,就是想讓黛玉在他身邊守孝讀書??墒橇秩绾K鳛閮苫贷}政,不但工作壓力大,而且風險極高,因為書中交代的大環(huán)境因素,林如??赡墚敃r面臨著重重危機,眼看就要自身難保,甚至面臨著革職獲罪的風險。
所以,這可能也是林如海不準備續(xù)娶,并且改變主意,把愛女林黛玉委托賈雨村護送到京城榮國府的原因。一方面由賈母撫養(yǎng)教導,另一方面一旦林如海遇到危險,只有榮國府的勢力才能保護林黛玉周全。
幸運的是林如海送走黛玉之后,他大約是想法設(shè)法度過了難關(guān)。可這也只是暫時的安全。只要他還在鹽政職位,這樣的難關(guān)只會一年更比一年難,林如海在這個官職一連干了五六年,他是活活累死在鹽政課崗位上的。
下面將結(jié)合《紅樓夢》的大環(huán)境和林如海的工作性質(zhì)、工作內(nèi)容來分析林如??赡苊媾R的三重致命危機。
危機一:來自皇帝和內(nèi)務府,就是要錢,要錢,要錢!
《紅樓夢》第二回,林黛玉出場,作者介紹她父親林如海非常詳盡,他不僅是四代勛貴列侯之后的貴公子,探花郎,還是鹽課政、巡鹽御史。
因聞得今歲鹽政點的是林如海。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蘭臺寺大夫……今欽點出為巡鹽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
古代的鹽政,源自明朝,全稱“巡視鹽政監(jiān)督御史”,是欽差,代表天子巡察鹽務,身份高,也不屬于地方官,是從三品的鹽運使的上司,清朝的巡鹽御史無定品,多由而三品大員兼任。鹽課就是鹽稅。元、明、清等朝代對鹽戶和鹽商所征收的稅就都統(tǒng)稱為鹽課。具體是指鹽田的地稅、燒鹽工的丁稅、鹽商領(lǐng)取鹽引繳納的引課等等。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只要吃飯就要吃鹽。在古代,每個朝代食鹽都是關(guān)系國家命脈的重要經(jīng)濟資源,也是朝廷重要的財務稅收。
從唐代起鹽稅收入就上升到了與田賦并重的地位,《揚州府志·鹽法》載:“唐宋以后,鹽利之巨,竟居天下賦稅之半?!辈煌胁煌柠}區(qū),但是產(chǎn)鹽量大,經(jīng)濟又繁榮的兩淮鹽區(qū)一直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素有“淮鹽甲天下”之稱。
明清時期是兩淮鹽業(yè)的鼎盛時代,乾隆年間兩淮鹽課收入四五百萬兩,占全國鹽稅的一半以上,甚至有時能獨占全國稅收的一半。
搞清楚這些就會發(fā)現(xiàn),《紅樓夢》里林黛玉的爸爸林如海的工作有多么重要了:他肩負著朝廷財務收入的半壁江山。
這么重要的崗位,林如海怎么可能只是區(qū)區(qū)的一個七品官?!巡鹽御史是正七品,那是明朝的事情?!都t樓夢》中的巡鹽御史明顯更像清朝的,因為只清朝才有內(nèi)務府和皇商。清朝的巡鹽御史無定品,有時由總督、巡撫等官員兼任,但大部分時期都由內(nèi)務府官員把持。
這個其實很好理解,因為兩淮鹽務是朝廷的錢袋子。
那么清朝的皇室的財務小金庫內(nèi)務府肯定要把持這個重要的崗位。所以清朝的巡鹽御史基本上都是皇帝的心腹大臣,他們擔任這個職位,就是想法設(shè)法為皇帝斂財?shù)摹?/p>
林如海的主要工作內(nèi)容是:每年發(fā)售鹽引,收繳各種名目繁多的鹽課稅,把發(fā)售鹽引的錢和鹽稅一起按數(shù)上交給內(nèi)務府。
根據(jù)《清實錄》等古代文獻記載,清朝在順治時全國鹽課收入200萬兩左右/年,康熙時為220~400萬兩/年,雍正時期為380~440萬兩/年,乾隆、嘉慶時期翻倍增長。其中僅兩淮鹽政在乾隆時期就高達400多萬兩。
難怪清朝僅給巡鹽御史每年的養(yǎng)廉銀子就是上萬兩。
作為兩淮鹽政,林如海如果每年不能如數(shù)上繳鹽稅,那么就要面臨革職獲罪的命運。如果國泰民安,市場繁榮,鹽商生意好賺的多,老百姓購買力也強,自然也可以完成這個任務指標。
但如果年景不好呢?鹽政就要倒霉了!《紅樓夢》中除了賈府歌舞升平,外面的大環(huán)境其實早就民不聊生,書中至少有三場戰(zhàn)亂,吃草根樹皮的荒年都有。
開篇頭一回寫甄士隱家被燒毀后,來到田莊生活:“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盜蜂起,無非搶田奪地,鼠竊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難以安身?!?/p>
社會動蕩,物價虛高,商人生意難做,百姓窮得連鹽也吃不起,哪里能收繳巨額鹽稅呢?官兵剿匪是要錢的,剿匪成功之后犒賞官軍也是要錢的,這些錢都問誰要?皇帝的提款機林如海都要愁死了好嗎!他還不知道找誰要錢!
如果只是繳納鹽稅也就罷了,可以去盤鹽商嘛!盤剝鹽商本來就是鹽政的工作之一,像清朝的首富皇商范家那種大鹽商,油水十足,多盤幾家就能應付一年。
但是皇帝除了要鹽課稅,還問林如海索要其他款項的大宗銀錢:比如年節(jié)的貢品、充盈內(nèi)務府帑銀的捐納、賣貢品和人參的錢、其他臨時性報效等等。
年節(jié)的貢品很好理解,就是逢年過節(jié)給皇帝送禮。
皇帝的錢袋子是內(nèi)務府,下面的地方官員為了討好皇帝,就經(jīng)常置辦一些奇珍異寶,趕著過年、皇帝生日、太后生日、皇帝生嫡長子、皇帝出巡等機會報效孝敬,討好皇帝。
作為皇帝撈錢淘寶的特派員,巡鹽御史、鹽課政林如海大人,他能看著別人上貢,自己干瞪眼嗎?肯定是不能,作為皇帝的心腹能臣!他必須得辦得比別人更漂亮才行,要不然皇帝會認為他把巨額的鹽政收入都私吞了。
清朝,尤其是乾隆時期,兩淮鹽政、海關(guān)監(jiān)督等官員每年給皇帝辦理玉貢等貢品,都是定例的。就是不想辦也不行,皇帝就是這么硬性規(guī)定要求的,這些肥差可不是白讓他們干的。
那么每年鹽政給皇帝辦貢品要多少錢呢?嘉慶六年,命令兩淮鹽政把玉貢銀子折現(xiàn),每年是50萬兩。
充盈內(nèi)務府帑銀的捐納,這個“帑銀”就是《紅樓夢》里提到的像薛蟠那樣的皇商,從內(nèi)務府領(lǐng)取,拿去行商盈利的那個“帑銀”。本錢就是鹽政和海關(guān)等利潤大的部門報效捐納給內(nèi)務府的,也不一定是自愿的,而是皇帝要求的,必須要捐,連捐多少,連續(xù)捐幾年都給規(guī)定好了。
比如乾隆十三年,因為皇帝想到了康熙南巡時兩淮鹽政的奢侈花費,就認為鹽政真的是有錢,不能放著長毛??!
因此專門下圣旨要求鹽政每年上交五萬兩給內(nèi)務府,連捐五年。這個錢就當作本錢,由內(nèi)務府借給鹽商、皇商當本錢。
鹽政還需要負責幫內(nèi)務府售賣貢品和人參。因為清朝時期外國和各地官員上貢的東西太多了,內(nèi)務府放不開了,皇帝也用不了。那么皇帝需要錢,所以就安排鹽政和海關(guān)這些官員,去聯(lián)系鹽商、皇商們給變現(xiàn)。
這可不是揮淚大甩賣,降價大促銷,皇帝要賣東西,價格定得老高了,也不管賣得出去賣不出去,反正就是給硬派的任務,到期必須上交銀子,要不然就慘了。
最離譜的是,清朝后期,因為社會經(jīng)濟凋敝,天災人禍,人參產(chǎn)量變低,皇帝根本沒有人參拿來賣了,還要鹽政自動補貼賣人參的錢。
《紅樓夢》里,借皇商之女薛寶釵詳細描述了人參造假的事情,商人這么干無非是為了牟利,這些人參的來路只能是內(nèi)務府,而宮里王太醫(yī)都表示現(xiàn)在買不到好人參了。這就說明人參減產(chǎn)的事情,在書中的社會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林如海有沒有攤上也不好說。
另外,皇帝,乃至整個皇室,內(nèi)務府都認為兩淮鹽政是油水很足的,是必須隨時都能拿出很多錢來的!不管是打仗,還是剿匪,或者給太后過八十壽誕,都要鹽政出錢給朝廷買單。什么?鹽政沒錢!你不會去盤鹽商嗎?盤不來,就是鹽政沒本事!那林如海還做鹽政有什么用?
總而言之一句話:林如海作為兩淮鹽政,他就必須時刻準備著給皇帝付錢買單。如果他不能滿足皇室和內(nèi)務府的需求,他可能就要面臨革職獲罪掉腦袋。
當然了,鹽政也不是“金銀制造機”,用《紅樓夢》中趙嬤嬤的話說,基本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皇帝默許鹽政可以在發(fā)售鹽引或者征稅的時候做小動作,就是找機會多問鹽商要錢唄。繳納鹽稅之后,剩下的錢就放在鹽政衙門里,準備隨時給皇帝服務。
危機二:來自鹽商的壓力,就是沒錢,沒錢,沒錢!
皇帝沒錢就讓內(nèi)務府找鹽政要,鹽政沒錢就問鹽商要。可如果鹽商也沒錢,那就糟糕了!
《紅樓夢》中細節(jié)表現(xiàn)出來的社會環(huán)境是天災人禍、動蕩不安的,對應的經(jīng)濟情況是逐漸凋敝的,連年旱澇不定,資源緊俏,物價虛高:柳嫂子說幾十個錢買一個雞蛋,吃草根子的時候還有呢;香料鋪掌柜卜世人吃飯要半斤米半斤面的買;賈府的老太太賈母吃的胭脂米也差點供應不足;秦可卿的棺材板拿錢都買不到好貨;大觀園置辦簾櫳帳幔竟然要兩萬兩銀子……
這說明《紅樓夢》世界里各階層所有人的日子都不好過,老百姓窮苦困頓,像花襲人的娘家一樣吃不上飯就要賣兒賣女的多的是,齡官等十二個小戲子都是這樣被家里人賣掉的。
清朝兩淮的大鹽商肯定是很有錢的,什么拿著人參喂雞,讓雞蛋更有營養(yǎng)之類的事情都是他們發(fā)明的??墒悄昃安缓茫习傩諞]錢,社會資源縮減,商人就算抬高物價,也比不上太平年景的收益利潤。
因為這些大商人也都家大業(yè)大,他們在某個行業(yè)賺的錢,也需要在其他行業(yè)開支。尤其是那些大鹽商,不但要繳納巨額鹽稅,還要受鹽政的盤剝,出錢給鹽政和各路官員去報效和辦貢品,他們自己每年也要單獨拿出大宗的銀子來報效朝廷和給皇帝送貢品,買個好。
郁悶的是,他們不報效可能保不住自家鹽商世襲的地位,但報效了會被皇帝記住,點名表揚:送的好,以后就這么送!讓他們每年都這樣報效,送錢,送奇珍異寶。
比如雍正五年,淮商黃光德捐銀24萬兩給內(nèi)務府公用,此后就變成了他每年都要常貢六萬五千兩,辦理玉器銀四萬兩給內(nèi)務府。
更要命的是,這些大鹽商基本都隸屬內(nèi)務府,需要借內(nèi)府的帑銀經(jīng)營,需要每年繳回本錢和利息。因為平時借官府和皇家的特權(quán)做買賣,自稱“皇商”,副作用就是生意也要受官府監(jiān)督,每年少給內(nèi)務府一分錢都不行。
當鹽商賺不到足夠的錢,卻要應付來自鹽政、內(nèi)務府、皇帝的高額支出時,大戶還可以勉強支撐。中等得差不多就要破產(chǎn)了,破產(chǎn)了鹽稅和借的帑銀本息都還不上怎么辦呢?
反正古代的皇帝們是不會吃虧的,一個鹽商破產(chǎn)了,他欠的錢就平攤給其他鹽商賠償。這一點就很像《紅樓夢》中王熙鳳當家,協(xié)理寧國府的時候,一群人負責一個事兒,要是出了錯,就眾人一起平攤描賠。
這就更加導致了惡性循環(huán),林如海作為鹽政,每天一睜眼就欠皇帝好幾百萬兩銀子。就算不是饑荒災年,他可能也必須靠搜刮鹽商才能完成任務,到了災年的時候,鹽商的油水也縮減了,林如海的工作就會陷入巨大的困境。
因為封建社會,在饑荒災年,朝廷需要賑災、剿匪,花費開支更加巨大,皇帝給鹽政的財政任務可能比平時還要高。
危機三:來自民間的壓力,私鹽泛濫,盜匪猖獗
《紅樓夢》頭一回寫甄士隱在田莊遭遇鼠盜蜂起,搶田奪地,鼠竊狗偷,民不安生,官兵剿捕,第二回就寫林如海出任揚州鹽政,雖然林黛玉比香菱小幾歲,但其實差不多是同時期發(fā)生的事情,而且都發(fā)生在同一個地區(qū)。
林如海作為巡鹽御史,他的工作主要是管理監(jiān)督、巡視稽查鹽區(qū)內(nèi)鹽務,主要包括官鹽發(fā)賣、鹽引批驗發(fā)售、鹽課征收、鹽價調(diào)劑、私鹽查禁等事務。
《嘉靖鹽法志》中記載:“御史巡歷去處,有善即舉,見惡即拿”、“查盤清理,糾治興革,文武官吏,悉聽其條制”“巡鹽御史自鹺法、水利外,凡吏弊官邪,上風民隱,舉得以諏度之。”
還包括調(diào)劑鹽價,監(jiān)察地方官員,監(jiān)管水利河道,考察政教民情,甚至還可以監(jiān)查文武鄉(xiāng)會試、舉薦賢能等。
甄士隱所遭遇的盜匪,其實很可能就是一些私鹽販子,古代私鹽泛濫,盜匪猖獗,進行私鹽買賣的基本都是一些土匪和水匪,稽查私鹽就是巡鹽御史鹽政的責任。
古代,朝廷打擊私鹽的力度很大,因為鹽業(yè)暴利,私鹽會直接影響鹽政稅收,也容易引發(fā)利益爭奪導致社會動蕩不安。因為販賣私鹽是違法的事情,所以很多私鹽販子都有人馬武裝,販鹽的利潤也會讓他們的隊伍迅速擴大。
還記得《水滸傳》中的混江龍李俊嗎?那就是雄踞一方的水匪鹽梟,專門做私鹽的勾當,也勾結(jié)地方豪強勢力,還打家劫舍,后來就直接入伙了梁山。唐朝的起義軍首領(lǐng)黃巢、元末起義軍領(lǐng)袖張士誠也都曾販私鹽。
很明顯,《紅樓夢》里的皇帝新登基不久,他不僅要征選嬪妃,更要平定動蕩,坐穩(wěn)江山,除了派官兵剿匪,他還派出了自己的心腹能臣林如海下兩淮來撈錢。
林如海應該是早年跟隨父親在京城權(quán)貴圈子里長大的貴公子,很可能類似《康熙王朝》中康熙和魏東亭的那種關(guān)系。
林如海來到揚州一看,這工作屬實是不好做,又“屋漏偏逢連夜雨”,接連喪子喪妻,只剩下一個體弱多病的小女兒林黛玉。
林如海他能怎么辦呢?原本想著留下賈雨村教林黛玉讀書,自己一個孤老父親帶著小閨女長大。
書中寫:女學生侍湯奉藥,守喪盡哀,遂又將辭館別圖。林如海意欲令女學生守制讀書,故又將他留下。
可是眼到了秋天,又該交鹽稅了,該給皇帝辦貢品,交報效銀子了,還有人參和貢品的變賣銀子也要交,皇室宗親、內(nèi)務府官員也都要來跟鹽政要錢準備過年了……
他不僅要去鹽商們磨牙扯皮、斗智斗勇的搜刮銀子,好完成朝廷鹽稅等財務指標,還要和當?shù)毓俑奈涔賳T對接私鹽盜匪的緝捕工作。這些任務如果都完成不好,過年可怎么跟皇帝匯報工作呢?
就算挨過了今年,那明年呢?后年呢?誰知道皇帝還要讓他干幾年鹽政呢?干好了就繼續(xù)干,因為不確定別人也有這個能力,干不好就會被革職查辦。他要是革職獲罪了,他的小女兒黛玉誰來照顧呢?
林如海應該是愁的頭皮發(fā)麻,眼看各項工作危機重重,風險極高。正好賈母派來給賈敏奔喪,順便接黛玉回去的人員船只也都在。
賈母已經(jīng)失去了寶貝女兒賈敏,不能再失去林如海這個家族人脈,賈府的子孫不爭氣,就是這個女婿在朝廷里有出息了。賈母必然是給林如海也開出了很好的條件,比如說她會善待黛玉,甚至提出以后黛玉和寶玉的婚事等。
只有這樣,賈府和林如海才能繼續(xù)維持互相扶持的姻親關(guān)系,林如海見賈府如此誠懇,干脆就狠心直接把黛玉托付給賈母教養(yǎng)了。
賈母是名門貴夫人,有她教養(yǎng)林黛玉,以后不愁婚嫁。就算自己完不成工作任務,被皇帝給收拾了,他能力所及之內(nèi),也唯有賈府才是最讓他放心托付林黛玉的地方。
林如海迫不得已,讓賈雨村護送黛玉去賈府,并且對黛玉說:“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減我顧盼之憂,何反云不往?”
林如海工作壓力太大了,他焦頭爛額,已經(jīng)顧不上照顧內(nèi)宅的林黛玉了。至于續(xù)弦生兒子更是沒譜的事兒,他根本沒時間也沒沒有精力挑個滿意的繼妻,倘若找個王夫人那樣的,白白把林黛玉耽誤了,他自己也更加不順心。
林如海這次送黛玉走,應該已經(jīng)帶有托孤的意味,黛玉這一次可能也帶了不少財產(chǎn),包括賈敏的嫁妝可能都帶回賈府了。所以特別拜托賈雨村這個有官府背景的人來護送她去,又安排只帶了王嬤嬤和雪雁兩個仆人低調(diào)行事,就是害怕張揚了,會引來盜匪就更要命了。
林如海為了讓賈雨村盡心盡力,還給他出錢出力找關(guān)系,謀取復職,讓他攀上了賈府的人脈。
黛玉進賈府之后,林如海大概是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度過了那一年的難關(guān)。但是后面的幾年,都不見林如海調(diào)回京城,甚至不見他回京城述職,更別提來看望林黛玉,直到他病重才寫信讓林黛玉回去交代后事。
可想而知林如海這四五年間都不好過,為了完成皇帝交代的財務目標殫精竭慮,耗盡心血。雖然他干的不是很差,但也不見的有多好。反正皇帝是屬于能理解卻不能接受的樣子,就讓他一直在鹽政的職位上煎熬著,直到捐館揚州城。
所以說,只要了解到林如海的工作有多難,就很容易理解他為啥要送黛玉進賈府了。他的確已經(jīng)力所能及給黛玉做了最長遠的打算。
參考資料:《大清會典》、《清實錄》、《嘉靖鹽法志》、《揚州府志》、《清代內(nèi)務府》,祁美琴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