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苑新談 | 音節(jié)數(shù)目的表達功能
◎石毓智
漢語的音節(jié)數(shù)目有意思,數(shù)目不同,蘊含不同的意義,這突出表現(xiàn)在姓名的稱謂上。用不好,就會造成誤解,甚至帶來麻煩。
我在武漢工作期間遇到這么一件事。有一年春節(jié),我的一位男同事收到一張賀年卡,落名為“敏”。不巧,這張賀年卡被他太太先看見了,他太太起了疑心,就問:“這個‘敏’是誰?”這位同事學界的交往多,一時也想不起來是誰,嘀咕道:“這是哪個‘敏’呢?”太太更來氣了:“啊,你還不止一個‘敏’!你一年到頭出去開會,就是為了會這些‘敏’吧?”搞得一家人大年三十的餃子也沒有吃好,春節(jié)過得別別扭扭。春節(jié)過后才搞清楚,原來是一個名字中帶“敏”的上海男同行寄來的賀年卡。他為了圖省事,弄得人家一家人都沒有過好春節(jié)。
問題出在兩個方面:一是“敏”是一個中性詞語,男女名字都常用;二是單音節(jié)的稱呼過于親昵,只有很親密的人之間才可以這樣用,最常見的是戀人之間。
我有一位同鄉(xiāng)朋友叫“許濤”,他告訴我他剛到美國讀書時,感覺特別良好,因為班里的女同學都管他叫“濤”。他也納悶,自己怎么一來美國就這么受歡迎呢?在國內也沒有什么人對他感興趣呀。不過,他很快就認識到,自作多情了,因為美國同學根本就意識不到漢語的音節(jié)數(shù)目還能表示親昵度。以單音節(jié)命名的中國學生,都會遇到類似的困惑。假如一個女研究生叫“張靜”,她的美國男導師一定會叫她“靜”。不僅她自己聽起來不自在,讓別人聽起來還可能誤認為他們之間有曖昧關系呢。
上個世紀8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人,很多人的名字是單音節(jié)的,這樣不僅造成了大量的同名同姓現(xiàn)象,也在交際中制造了麻煩。我問“許濤”,假如一個中國的男同事管你叫“濤”,你什么感受?他的回答可能很有代表意義:“那我會出一身的雞皮疙瘩,太肉麻了!”
是不是單音節(jié)的稱呼一定讓人感到親昵?也不是的。這只限于名。叫姓則顯得非常不禮貌,甚至讓人覺得粗魯。咱們中國人的姓在前,名在后。英美人跟咱們的習慣恰好相反,是名在前,姓在后。在美國,不論是同學之間,還是老師和學生之間,都是直接稱名。很多中國學生入鄉(xiāng)隨俗,在中國叫“陳小二”,到了美國就叫“小二陳”,這樣美國人就不會搞錯,直接稱他為“小二”。我這個人有點兒固執(zhí),不僅行不改名,坐不改姓,順序也不變。所以就有一些美國同學叫我“石”。每次在校園里聽到這樣的稱呼,都是一心的惱火,腳步都不想慢下來就走開,想找我?guī)兔?,我也會找個借口推辭掉。但是,冷靜下來想一想,這顯然不能怨人家的,他們既沒有漢語的耳朵,也感受不到單雙音節(jié)在姓名稱呼上的那種親疏差別。
我在斯坦福的博士畢業(yè)證書上是“Shi, Yuzhi”,而不是“Yuzhi Shi”。書面語有標點,按照英語的書寫習慣,姓在前就加一個逗號,這樣別人就不會誤解了。博士畢業(yè)時,斯坦福大學征詢我們的意見,如何在畢業(yè)證書上打印名字,學生有自由選擇權。我有三個選擇:“Shi Yuzhi”,這個雖完全保留漢語習慣,但是容易被西方人誤解;“Yuzhi Shi”,這是英語的習慣,但是給我一種更名改姓的感覺,不好;“Shi, Yuzhi”,兩邊都照顧到了,英美人覺得清楚,中國人看了順眼。
單音節(jié)的名過于親昵,是在漢語發(fā)展史上逐漸形成的。古漢語的情況并不是如此。請看《論語》中的一段對話。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保ā墩撜Z·先進》)
“師”是子張的名,“商”是子夏的名?,F(xiàn)代漢語如果這樣稱呼,就聽起來不自然了,但是這在兩漢以前都是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
就拿我的名字來說,如果有人直呼“石毓智”,那就聽起來很不客氣。如果有人叫“毓智”,不遠不近,正好。如果有人叫“毓”,那就過于親昵了。在稱呼名姓上,音節(jié)數(shù)目是有含義的。從這個角度講,一個音節(jié)的姓,兩個音節(jié)的名,這種起名方式最為合理。
把名字的語音形式輕化、弱化,用以表示親昵,不少語言都是如此。大家都知道,微軟公司創(chuàng)始人是比爾·蓋茨,英語就是Bill Gates。我2010年到2011年在斯坦福大學訪學期間,跟一位來自國內的朋友在校園里散步。斯坦福大學的計算機系傲立群雄,一直是全美第一。我們來到計算機系的“William Gates”大樓。我就跟這位朋友說:“來,咱們在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捐款的大樓前合張影?!边@位朋友馬上糾正:“你看清楚了沒有?這個人是William Gates,而微軟的總裁是Bill Gates,兩個不是一個人。”其實,Bill是William的昵稱,日常交際中用Bill,正式場合還得用William。英語中的這些稱謂方式相當普遍,比如James的昵稱是Jim,Thomas的為Tom,Robert的是Bob,Michael的為Mike,Anthony的為Tony,等等。跟漢語不同的是,英語的昵稱不限于朋友,熟識的人之間都可以這樣稱呼,學生稱老師也是如此。
漢語的音節(jié)數(shù)目有特定的含義,而且在交際中相當常見,不注意就會鬧笑話,出問題,甚至導致家庭的不和,所以不能掉以輕心。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2年第7期《語苑新談》欄目。)

2022年第7期
電子刊
我刊郵發(fā)代號4-641,歡迎至各地郵局訂閱。也可撥打我社郵購部電話021-53204211訂購。您還可以通過微信掃碼訂閱。(注意:電子刊只能在手機端閱讀,購買后無法退款)

跳轉郵政微商城訂閱

訂閱2022年全年電子刊

咬文嚼字公眾號

咬文嚼字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