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國外街頭彈古箏,驚艷外國人!然而評論區(qū)卻成了“杠精窩”

今天微博上有這樣一個話題:#留學生國外街頭彈古箏驚艷外國人#
視頻中的留學生小姐姐身穿古風服飾,在繁華的街頭彈奏古箏。
當悠揚的中國古風樂曲碰上典雅的歐式建筑,畫面沒有絲毫的違和感,甚至可以說是非常漂亮啦!

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jīng)不是她第一次“上熱搜”啦!
據(jù)了解,這名留學生小姐姐名叫彭靜旋,網(wǎng)名“碰碰彭碰彭”,因在法國街頭演奏古箏,推廣中國傳統(tǒng)民樂而走紅網(wǎng)絡(luò)。
除了彈奏中國樂曲外,還做到了“中西合璧”,以古箏演奏外國曲目。并且還被法國高等教育署選為中國留學生形象大使。
小姐姐演奏古箏也是圈粉無數(shù)!
今年二月小姐姐開始在B站發(fā)布作品,僅僅半年時間累計播放量就已經(jīng)破億,粉絲已經(jīng)達到了97.5萬!



更值得一提的是,小姐姐不僅琴技優(yōu)秀,學業(yè)也沒有落下!
在一次采訪中,小姐姐說了這樣一段話:
“在法國留學的時候,經(jīng)常會看到一些街頭藝術(shù)家在街頭表演,但是很少見到咱們中國的樂器,也從來沒有見到中國人表演。所以說呢我想試一次這種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出。
在文化輸出的同時呢,也非常開心自己能掌握另一項技能——職業(yè)創(chuàng)作人。
現(xiàn)在拍視頻的收入已經(jīng)能夠補貼自己的一些留學費用以及開銷,也能夠自己慢慢的經(jīng)濟獨立起來。
但是目前呢還是以學業(yè)為主,接下來可能會申請一下博士,也希望把中國的音樂帶給更多的外國人?!?/p>

留學生利用自己的特長和所在“地理優(yōu)勢”,在國外傳播中國民族樂器,中國文化。
本以為這樣一個傳播民族文化的小姐姐,評論區(qū)的留言會清一色好評,然而點開評論區(qū),卻成了“杠精窩”。
疫情這么重,出來干嘛呢?害人害己

既然是在國外的街頭表演,又錄下來在內(nèi)網(wǎng)吸粉。?

外國人跑到中國街頭彈唱也會有很多人圍觀,更多的是好奇看個熱鬧,跟看耍猴沒啥區(qū)別。

嘩眾取寵,文化自信是有藏之名山等有心人來取的自信。不是像一個現(xiàn)世寶一樣胡亂炫耀。只會讓人覺得低俗無聊。

看了這些評論,就不得不再次思考:難道留學生在國外表演古箏就是“嘩眾取寵”,就是“故意炫耀”,就是“耍猴”?
為什么有些人總是“討厭”留學生呢?
這個問題很難說的清楚,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有一套說辭。
但平心而論,今年的留學生可真的很不容易。
2020年已經(jīng)過去了9個半月,今年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很多事情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而留學生在今年也成為了人們熱議的主題。
“千里投毒第一名”
“因隔離酒店差,留學生被說成‘矯情’”
甚至前一陣非常熱議的疫苗,也被一些人說成“留學生特供”。
一些人總是拿“礦泉水女”、“豌豆公主病”、“澳大利亞跑步女”這樣的留學生說事兒,讓絕大多數(shù)留學生躺了槍。
對于這種不配合防疫監(jiān)管,對防疫人員提出無理要求,蠻橫霸道的人,不好意思,留學生罵得比誰都厲害。
年初疫情剛爆發(fā)的時候,外國留學生和華人華僑幾乎買空國外口罩往中國寄,這些事情一些人就是看不到。
其實今年的留學生是真的不容易!
求學之路艱辛困難,回家機票難買,網(wǎng)課時差艱難、國外“留守”還要擔心外國人的“迷之操作”,比如沒事搞個“新冠派對”

就拿回國機票來說,因為國際疫情的影響,國與國之間出現(xiàn)航班的限制,很多留學生在學校改成網(wǎng)課后不能回家,甚至面臨無家可歸的地步。
留學生們天天抱著手機刷票,各種轉(zhuǎn)機攻略都出來了,原來回家是多么輕松的事情,現(xiàn)在卻難上加難。
買到票的同學還存在著被黃牛、無良票代騙的事實,那些沒辦法買了高價機票的同學,他們真的舍得嗎?可不買又有什么辦法呢?

買到機票以為踏實了,結(jié)果健康碼填錯了;面對突然的核酸檢測,需要趕緊落實...

再說簽證和課程,美國特朗普政府對簽證的限制,還有對留學生“學校背景”的考察,都讓廣大留學生“飽受折磨”。
還有懂王時不時還會蹦出新想法:留學生如果在美國只上網(wǎng)課會被遣返

這么多事情都在今年發(fā)生,留學生的壓力有多大...
忽然想起了前一陣子中國好聲音宋宇寧唱的一首《三巡》,這首原創(chuàng)歌曲也有特別的含義,為一個留學生,宋宇寧在疫情期間完成創(chuàng)作的《三巡》。?
他將這首歌送給所有同是留學生卻未能回到祖國的朋友,以及那些拼過命去優(yōu)秀的人。
這首歌的歌詞感人至深,我想作為一名留學生一定有特別的感觸。






以偏概全的言論、標簽式的評價、無端的指責...這些無疑給絕大多數(shù)留學生本又增加了“精神負擔”。
★☆★
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傳播
至關(guān)重要
對一個留學生來說,這名演奏古箏的留學生小姐姐的行為只是繁繁星空中的一員。
她能讓法國人在路過波爾多街頭時眼前一亮,通過她的古箏聲漂洋過海穿越到中國,去感受“古箏”這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悠遠又生動,似溫柔婉轉(zhuǎn)的仙子,亦似轟轟烈烈戰(zhàn)士。
法國人不認識古箏,她會耐心地講解古箏的由來與她的歷史。
“不光光外形很美,古箏的聲音也十分動聽,不同于吉他,古箏是那種小橋流水、曲巷通幽般的自然聲音,她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樂器……”
“原來古箏是中國的,中國的文化真奇妙!”
每多一次講解,就多一個人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廣博高深。
其實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通過留學生在國外和當?shù)厝说慕佑|,中國文化,中國習俗也被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了解和認知。
很多留學生對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他們希望讓身邊的外國朋友多了解一些中國文化,見證人類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
很多留學生可能沒有小姐姐的樂器功底,但大部分留學生傳播文化的途徑卻也很接地氣。
“以廚會友”、“飲食符號”、“麻將象棋”、“古風服飾”...這些衣食住行和娛樂的典型中國符號,讓沒辦法來到中國的外國人,對中國文化也會有初步的了解。
留學生在留學期間,不僅學習了知識,更是國人和外國人相互了解、溝通、交流、熟識的橋梁和紐帶。
留學生的作用也是巨大呢!
最后,還是有些話想說,也許今年的疫情原因讓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充滿了挑戰(zhàn),但有挑戰(zhàn)才有動力,相信美好的未來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