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茲:尼采與哲學(第二堂課)

讀書會全過程筆記:德勒茲《尼采與哲學》選讀(2)
?
?
本文做了適當刪減,且是自己理解
不代表姜宇輝本人看法,僅供參考
?
?
前情提要
采用的是新版本的翻譯,河南師大的。
并非隨后的讀書會,該內(nèi)容未做事先準備,無PPT。
?
價值是在生存那一邊,而意義則是在事物這一邊。
但這一區(qū)分是很成問題的,只是泛泛而談。
只能說是側重點的稍有區(qū)分,而非二元對立。
力并非物理學的力。物理學是科學的、因果的。
德勒茲所說的是:差異性、強度性、變異。
力不是某種力,而是根本性的是本體上的界定。
?
生存評判價值,而非價值評判生命。
?
康德用普遍價值規(guī)定生命。功利主義把價值當做同質的衡量體系。
兩者根本上犯得是同一個錯誤。
?
力與事物是表現(xiàn)的關系
意義sens:感覺、方向、意義
世界的意義是我們所領受的。
力同事物的關系:力不是因or果,不可計量,不是事物的構成要素(不是整體部分的關系)
力要么占用,要么利用..... 力是動態(tài)的沖突關系。諸多力總是不均衡的相互斗爭。
力表現(xiàn)于事物之中。
?
表現(xiàn)一般哲學史上不太重要,但德勒茲讓它重要了。
水的表現(xiàn)與水無法分開,而波濤洶涌恰恰是水的表現(xiàn)。表現(xiàn)突破的是形式與質料的形式。
?
所謂的幻象與真實
表現(xiàn)不是表象、幻象而是符號、癥候。
我們總會覺得表象背后的才是真實。表象同真實無關只是外部的虛假。
表象與幻象都會有一種外部與內(nèi)部有巨大鴻溝的預設,好像它背后才是真實,與外表無關。
?
但海浪恰恰是海水的力的涌現(xiàn)。表現(xiàn)恰恰是背后的體現(xiàn)。
?
?
符號、癥候
表現(xiàn)expression
?
表現(xiàn)是符號
但符號不也預設了能指與所指的區(qū)分嗎?
?
表現(xiàn)不能量化測量。預測對天氣的有限正在于它背后繁雜的力的關系不能測量。
?
所有事物都是力的占有與控制。
?
事物是力的宏觀的呈現(xiàn),回到微觀我們便看到了無限的力的運動與涌現(xiàn)。
事物只是力的相對穩(wěn)定的宏觀的呈現(xiàn)的一個層次。本來穩(wěn)定的事物本身也處在流變與解體中。
?
?
?
?
作為力的表現(xiàn)的符號的癥候
?
表現(xiàn)是一元的運動,但符號是個二元的概念。
《普魯斯特與符號》中,就已經(jīng)講了。德勒茲的符號并非是那個能指所指意義上的。
符號就是直接的運動,而不是那個預設二元的。
符號與事物,運動聯(lián)系在一起。
?
符號就是一種現(xiàn)實的真實運動。符號同世界連貫在一起,而非與之分裂。
符號在這里不是語言的,詞與物纏在一起。念咒是給出力量,而非給出一個符號。
符號與力結合在一起。
?
癥候便是身體的癥狀,它是實實在在產(chǎn)生效果的疾病的表現(xiàn)。
就好像符號就是力的展現(xiàn)。
?
癥候便是一種符號。
不可見的疾病與可見的癥候。
?
整個哲學就是癥候學與符號學。
?
科學是癥候學與符號學的穩(wěn)定系統(tǒng)。而哲學直接走到它的源頭之出,接近力的戰(zhàn)場以各種符號揭示出它。
?
概念就是貼近世界力的真實表現(xiàn),所以概念絕不抽象,而是深刻的揭示事物的差異。
?
意義與表現(xiàn)的關聯(lián)取代了表象與本質的對立
?
被動接受,接受外部事物后的作用,事物以此顯現(xiàn)。
德勒茲后來把意義和顯現(xiàn)結合在一起。
知覺
甚至各種形式的知覺也是力的展現(xiàn)
有機體與無機體并無區(qū)別。
萬物都貫穿著力,是力不同層次的表現(xiàn)。
人的知覺是力占有自然的表現(xiàn)。
知覺并非外物占有我后,我對其有所感受,而物在外面。
?
萬物被力打通,人的知覺是人的生命能抓住多少的東西。
力去占有力,人積極能動,以此才能說知覺。力強度達到可以占有力。
知覺是縮合,知覺是用身體力量與外部力量凝聚。
去知覺這個世界,就是用力去占有世界。
?
?
歷史
自然是諸多力的戰(zhàn)場,在這個戰(zhàn)場沒有有機無機的區(qū)分,只有力的強度的格局的表現(xiàn)與斗爭。
萬事萬物背后的力都在占有,嘻戲。
?
自然不與文化對立,并非文化為人的創(chuàng)造。
?
歷史并非人的專利,自然也有自己的歷史。
?
自然歷史文化沒有有機無機的區(qū)隔。
?
歷史是力的歷史,力的并存與交替才是真正的歷史。
?
歷史之為歷史恰恰是背后的力的交替。
?
歷史就是意義的變更
?
歷史無模式,歷史無次序,歷史無規(guī)律。
??陆沂玖肆Φ淖兓母窬帧8?虏恢赋鍪录澈蟮姆€(wěn)定格式。
而是去展示力的變化史。譜系學的脈絡。
?
從本雅明的角度,對于人類的歷史而言,重要的是永恒,而非未來。
?
???,德勒茲都是純純的內(nèi)在性的歷史。
?
沒有超越力的關系之外的。沒有超越的,外部的。
意義便是力的多樣的復合。
?
?
詮釋
詮釋也是一種藝術。
詮釋不是超越性的,仍是內(nèi)在性的。詮釋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回到的是力的征服
一切征服,一切統(tǒng)治與新的詮釋是一個意思。
詮釋意味著已經(jīng)擾亂了原本力的格局。
在尼采看來,解釋就是創(chuàng)造,解釋就是變革,詮釋就是征服。
?
?
多元主義
多元是威廉詹姆士的詞兒。德勒茲的經(jīng)驗主義是威廉詹姆士的多元主義的經(jīng)驗主義。
多元才能回到力的原初差異的場域。以此對抗功利主義與康德人。世界的本質是多元的力的角逐。自由是基礎。自由并非有機體的獨屬。而是本體論上的基礎。
?
上帝之死
這便是激進無神論的姿態(tài)——上帝已死。
?
這一激進無神論,把大寫的神誅殺了。但留下了諸神。神是充滿力量的表現(xiàn)。而非無限的超越者,而非高高在上的神。
?
(編者注:這里神可以等于力去理解)
?
堅信存在的是諸神,而非死了的上帝。
?
真正的神圣意味著神的復數(shù)化,一個神爹不能接受他的那么多兒子,而巴不得把他們?nèi)珰⒘恕?/p>
?
即便單一的神死了,這個死本身的也是多元的,可闡釋的。
德勒茲強調(diào)的是不能把上帝之死單一化。
?
上帝之死本身就是格言體的話。
尼采不愿意相信大事件。真正的事件不是景觀,而是總被忽略的微觀的在底下不斷改變的。
?
真正的事件不是簡單地左右,而是無數(shù)的發(fā)散。而不是說用這一大景觀遮蓋一切多元。
大事件就是大的來了,我們也就知道它是怎么樣的,該怎么評價的。
?
黑格爾
在黑格爾看來矛盾代替差異,孩童無法分辨事物的同一性,而是指著說這個那個內(nèi)個。
而在德勒茲看來,作為孩童未嘗不可,孩子才是真正的成熟。結結巴巴呈現(xiàn)的是肯定力的多元豐富下的無話可說。
哲學的最高境界就是多元主義,承認差異。
?
多元主義
事物具有多元含義??本體論
認為存在差異性的事物?事物的多元
單獨事物本身也是多元的?它有力的本源
?
哲學就是概念的創(chuàng)造,哲學以概念的方式去征服世界
概念的本源便是力。闡釋就是基于評價的行動的征服。
柏格森:真正的差異是性的差異,而非量的差異
?
本質就是力的力度,而不是一個靜止的僵死規(guī)范。
?
事物不是先于價值評判的,事物的本質還是力。
事物多少對占有了自己的力表現(xiàn)出一定的親和力(維持一定的穩(wěn)定)。
?
同事物緊密鏈接的當下的力,往往是因為它的占有,它的限定,它的穩(wěn)定。
你是a,而非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