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到家了,但我還是連哭四集

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除非他們在看《國王排名》。
這部9.6分的動畫,才播了四集就已經(jīng)被豆瓣、微博、B站各處網(wǎng)友攜手欽定為年度最佳。
其實現(xiàn)在聊它可能有點晚了,泡在網(wǎng)上的年輕人,大概已經(jīng)從短視頻到首頁,被它轟炸了好幾天。
但我仍然想聊聊,是因為看到這樣一條評論↓↓↓

夾在一大片“破防了”“哭死我了”“初冬治愈”的感人好評中,這樣的聲音有點格格不入。
但它又確實沒說錯:
《國王排名》的確畫風(fēng)低幼仿佛子供向,但劇情細(xì)節(jié)的殘酷,又好像超出了兒童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同時,這也的確是一種愈發(fā)明顯的發(fā)展趨勢。
不過我覺得不是“動漫趨勢”,而是所有文藝作品的趨勢——
沒幾個人還愿意為成年人那點破事流淚,不管是電影電視劇還是動漫,越幼稚,才越動人。
01
越簡單,越戳心
《國王排名》講了一個并不復(fù)雜的故事。
主角波吉王子,長得有點像波妞,同款圓乎乎、小小一只。
足夠可愛,也足夠悲慘。
身體虛弱,還又聾又啞,是個十足十的菜雞,所有人都瞧不上他,還有后媽生的強(qiáng)壯二弟,天天盤算要搶他的王位。
但他遇到了同樣孤獨、弱小的朋友,抱團(tuán)取暖一路成長。

就是這么簡單的故事,卻成了年度最強(qiáng)催淚彈。
總共才播了4集,每集都有爆炸式的淚點,甚至形成了水漫B站的奇景。

但慕名而來、敗興而歸的人也不少,不明白這么幼稚的故事有什么好“破防”的。
就算正派、反派的人設(shè)每集都在翻轉(zhuǎn),也稱不上是多精妙的劇本設(shè)計。
我覺得他們大概是誤會了一件事:
很多人看影視作品,尤其是動漫,看的并不一定是劇情,而在于情緒。

波吉他爹是龍精虎猛的巨人,而他是老虎生的老鼠兒子。
單看的時候覺得是個正常孩子,跟爹媽同框才發(fā)現(xiàn),他的個頭仿佛是買正品送的小樣。
懸殊的不只是身體,還有力量、地位和權(quán)力。

這樣的對比在《國王排名》里隨處可見。
用他的身板去對比巍峨的城堡、高大的對手;
用童話般的色調(diào)去對比以武為尊的、嚴(yán)酷的生存法則;
用他最卑微渺小的處境,去對比那個“要做最偉大的國王”的夢想;
用他明明觀察力極強(qiáng)、能讀唇語看懂別人嘲諷他的話,卻總是假裝不知道、很快樂的樣子,來對比那些健康的、成熟的人的虛偽、狹隘和惡意。

不需要其他刻意的渲染,光這些簡單又直觀的對比,就足以讓人心碎。
比起演員們用力表演、精心設(shè)計過的咆哮痛哭、雨中奔跑,我更有共鳴的就是波吉這樣的孩子。
說得矯情一點,成年本來就是心腸逐漸變硬的過程,人會越來越難以被打動,越來越難以對陌生人施以同情,懷有悲憫。
自己的生活都糊成一團(tuán)看不到明天,哪有空去關(guān)心別人房租太高、獎金太少、跟父母處不好。
可也正是這幫老大不小的成年人,越老越皮實,越是灰頭土臉,就越容易被簡單的波吉戳中。
就像人類情緒的放大鏡,世上所有的可愛和苦難,在孩子身上都會被放大百倍、千倍。
看的時候刷到一條彈幕說:“不敢想象他如果是真人的樣子?!?br>
讓我想起廣末涼子演過的一部電影,叫《小花的味噌湯》,是根據(jù)真人真事改編的。
一位癌癥晚期的母親,害怕女兒在失去媽媽以后無法生活,才4歲的小女孩,天天逼著她洗衣服、做家務(wù)。
看著她顫顫巍巍地拿著比自己臉還大的刀切菜,小心翼翼地踩著凳子洗碗、做飯,承擔(dān)完全不屬于這個年齡的重?fù)?dān)。
她越熟練,就越讓人難受。

看波吉被欺負(fù),看他渾身是傷還要爬起來去舉劍的時候,我是同樣的心情。
再冷漠的成年人,也很難接受這世界的艱難、危險或惡意,全部傾注在這樣一個小小的孩子身上。
他們本該擁有一切,世界應(yīng)該給他們保護(hù)、尊嚴(yán)與愛。
但卻因為世界本身的缺陷,失去了一切,成為一個被剝奪的人。

02
“他在做大人做不到的事”
以前很多人對童話的印象是這樣的:成年人在過分美好的世界里假裝天真。
王子公主敘事就是其中典型,后來看到吐的偶像劇,也是這個模式。
但它肉眼可見地過氣了,迪士尼的公主電影真人翻拍,來一部糊一部;偶像爛劇、懸浮劇的名聲都快臭出國門了。
給人沖擊最大的作品,幾乎都是反著童話敘事來的:
不是讓成人幼稚化,而是把最純澈懵懂的孩子,扔進(jìn)真正的叢林里,泥潭里。
他們跟泥潭里的大人的區(qū)別在于,永遠(yuǎn)不會“適應(yīng)”規(guī)則,不會一起腐爛,爛成泥潭的養(yǎng)分。

波吉的母親去世前曾經(jīng)告訴他:“你是個堅強(qiáng)的孩子,你會成為最偉大的國王。”
波吉從沒忘記過這句話,他不能聽不能言,被欺負(fù)被羞辱,但他從不對臣民發(fā)火,因為國王要以保護(hù)臣民為己任;
健壯的弟弟要跟他決斗,他明明因為觀察力敏銳,擁有絕佳的閃避技能,但師父警告他閃避可恥,王者必須正面迎敵,他就乖乖站著挨打。

而他的弟弟,明知哥哥孱弱還會下死手;他敬愛的師傅,在選誰為下一任國王時,為二王子投出了關(guān)鍵票。
在這個用武力對抗武力的世界里,每個人都可以把“英雄”“風(fēng)度”“忠誠”掛在嘴上。
但也每個人都有理由背叛這些信仰:為了力量,為了王位,為了前程,為了看他人的笑話。
好像只有武力值最低的波吉,一直在堅守這些東西。
光溜溜的波吉走在街上,穿著這個虛偽世界的最后一條底褲。

主動地堅守和抗?fàn)?,往往只會發(fā)生在孩子身上。
所以那些最容易引起共鳴的、改變或拯救世界的故事,主角都是孩子。
同樣的苦難放在大人身上,會狗血;同樣的選擇如果大人來做,會很難理解。
實不相瞞,我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時候,在電影院哭光了一包紙。
看到小哪吒穿著肚兜在街上玩,被別人砸水果那一幕,就是會下意識控制不住情緒,受不了所有人欺負(fù)一個孩子。

而他在得知真相后決定自己赴死,保全父母和那些欺負(fù)過他的陌生人,這是陳塘關(guān)所有大人都做不到的事。
不會權(quán)衡利弊,斟酌形勢,有的只有近乎幼稚的勇氣。
后來《姜子牙》上映還跟哪吒聯(lián)動,興致勃勃去看,卻既沒有感動于姜子牙的抗?fàn)?,也沒有跟著電影升華主題,思考人生。
其實兩個故事想說的東西差異并不大,都是反抗不合理的天命、捍衛(wèi)人的尊嚴(yán)。
可幾歲的哪吒跪著告別父母、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沖擊力,就是比愁眉苦臉的姜子牙追問“天地不仁”要大得多。

也可信得多。
哪吒要對抗天命時,你會感動于他頂天立地的勇氣;
姜子牙在滿天神佛眼前追問真相的樣子,卻總讓我想起“不識時務(wù)”四個字。
成年人是沒有資格這么天真的,就像沒有一個社畜拿完年終獎會在領(lǐng)獎臺上跟老板吵架。
我想要在姜子牙的故事里得到共鳴,就必須要花更大的精力去為他的行為尋找合理性,去揣測他愁眉苦臉的原因。
而哪吒不需要,波吉不需要,愛、勇氣、信仰,這都是每個人都曾經(jīng)有過的東西,是我童年的特產(chǎn),誰也無法剝奪。
可也無法遷移。
03
最需要這種故事的是大人
日本動漫其實一直深諳此道,熱血漫里拯救世界的永遠(yuǎn)是高中生,成長漫里最后打敗偏見獲得勝利的是小學(xué)生。
比如上了四十年小學(xué)的大雄同學(xué)。
看波吉挨打那一段的時候我就想起了他,在《伴我同行》里有一個異曲同工的場景。
哆啦A夢必須要離開了,但他放心不下大雄,擔(dān)心自己走后,大雄無法一個人好好生活,會被胖虎和小夫欺負(fù)。

為了讓哆啦A夢安心,大雄再次遇到胖虎的時候明明害怕得發(fā)抖,但咬著牙沒有像以前一樣跟哆啦A夢求救。
而是跟胖虎打了一架,準(zhǔn)確地說是扛了胖虎一頓暴揍。
胖虎要他認(rèn)輸,他始終不肯,因為如果他還是沒法自己戰(zhàn)勝胖虎,“哆啦A夢就不能放心地離去”。
最后他也沒打贏胖虎,鼻青臉腫,眼鏡也被打飛了。
但胖虎被他不要命的樣子嚇跑了。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大雄是為了他的友誼,波吉是為了他的夢想與尊嚴(yán)。
這些畫面與其說我看著感動、心疼,不如說是羞愧。
羞愧他們小小的身體承受風(fēng)雨,更羞愧他們在那樣的處境里,還在做一件“我做不到”,或是根本不會去做的事。
友誼也好,夢想也好,尊嚴(yán)也好,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沒那么值錢。

不要說“這都是給小孩看的”,不是的,最需要這種故事的是大人。
涌入豆瓣給《國王排名》打出9.6分的四萬多人,都是大人。
他們跟波吉一樣,也是被剝奪的人。

小時候夢想成為“最偉大的作家”,最后寫得最多的作品是周報;
有過一起打彈珠、集卡片、互相借球鞋穿的發(fā)小,結(jié)果還沒等到大學(xué)畢業(yè),就已經(jīng)各奔天涯;
學(xué)過很多真理,有過很多原則,幻想過自己風(fēng)吹雨打堅守內(nèi)心的樣子,可為了交下個月的房租,老板說啥就是啥。
沒有人真的有過波吉那樣的經(jīng)歷,可好像每個人都能在波吉身上看到自己被奪走的一部分。

或許正是因為現(xiàn)實生活足夠復(fù)雜,足夠混沌,才格外容易被這種極致純粹的故事觸動。
會心疼故事里孩子們的堅持,更羨慕他們都這樣了,還能擁有豐沛不絕的勇氣,永不妥協(xié)的天真。
如果一定要說在《國王排名》里投射了什么,不過是我們這幫失去勇氣的老觀眾,還試圖假想一個永遠(yuǎn)打不倒、扯不碎、攪不渾的靈魂。
然后一邊鼻酸一邊留下評論:“他有一點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