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夏朝脈絡(luò)
禹,名文命,字高密,號大禹、神禹、帝禹、禹王,黃帝四世孫。父,鯀,又名鮌,字熙。帝堯封鯀于崇,號有崇氏,稱崇伯。母,有莘氏女,名志,又名脩己。文命因治水有功,帝舜賜姓姒氏,后來繼帝舜為部落首領(lǐng),封丹朱(帝堯之子)于唐,封商均(帝舜之子)于虞。一子,啟。
夏啟,帝禹之獨(dú)子,黃帝五世孫,帝禹一世孫。傳說為夏朝開國君主。禹本定意禪讓皋陶,因皋陶早死,故決定禪讓皋陶之子伯益(一說伯益并非皋陶之子),后啟與伯益爭天下,而創(chuàng)夏國,定陽翟為都城。又滅同族有扈氏(姒姓),平定武觀之亂,穩(wěn)固夏之國本,后遷都于斟鄩。有五子,太康、元康、伯康、仲康(中康)、武觀。
太康,啟之子,黃帝六世孫,帝禹二世孫,世襲夏王,遷都于安邑。飲酒游獵,不理朝政。被后羿(有窮氏)奪得都城安邑。廢黜太康,立太康之弟仲康為傀儡。
太康回不得安邑,便在陽夏筑城,后死于陽夏,其后不顯,一說遷徙至西北,建康居城。
仲康,啟之子,太康之弟,黃帝六世孫,帝禹二世孫,繼夏王位,遷都于帝丘。欲率軍攻伐羲和(后羿之黨羽),失敗后被后羿軟禁至死。獨(dú)子相。
相,仲康之子,黃帝七世孫,帝禹三世孫,繼夏王位,遷都商丘、斟鄩、帝丘。寒浞之子,澆攻陷都城,自刎而死。其妻從竇逃出,歸有仍氏,生子少康,一支后裔以相為姓。
(臣服于夏朝的諸侯國,寒國,傳至伯明,將浞驅(qū)逐。寒浞投奔有窮氏,后趁機(jī)殺死后羿,奪取有窮氏。與后羿之妻生,澆,封于過;殪,封于戈。
寒浞篡奪王位,使夏朝中斷四十年。)
少康,相之子,黃帝八世孫,帝禹四世孫。在虞國時(shí),任庖正,創(chuàng)造了酒。
與斟鄩氏(姒姓)、斟灌氏(姒姓)和遺臣伯靡等,合力攻滅寒浞,恢復(fù)夏王朝,建都綸城。長子杼;次子無余,封于越國;三子曲烈,封于鄫,其后有宗圣曾參。留居有仍氏的兒子,抒、寵,賜姓竇氏。
杼,少康之子,黃帝九世孫,帝禹五世孫。從原遷都老丘,東征時(shí)獲九尾狐,創(chuàng)制戰(zhàn)甲和矛,大敗東夷部落。一子槐,又名芬,又名祖武。
槐,杼之子,黃帝十世孫,帝禹六世孫。都城老丘。征服九夷族。一子芒。
芒,槐之子,黃帝十一世孫,帝禹七世孫。都城老丘。首創(chuàng)沉祭,延續(xù)數(shù)千年。一子泄。
泄,芒之子,黃帝十二世孫,帝禹八世孫。都城老丘。賜爵,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風(fēng)夷、陽夷等。長子不降,次子扃。
不降,泄之子,黃帝十三世孫,帝禹九世孫。都城老丘,在位五十九年,疆土達(dá)到最大。一子孔甲。不降五十九年,禪讓給其弟扃。
扃,泄之子,不降之弟,黃帝十三世孫,帝禹九世孫。都城老丘。一子廑。
廑,扃之子,黃帝十四世孫,帝禹十世孫。都城從老丘遷至西河。子不詳。后禪讓于堂兄孔甲。
孔甲,不降之子,黃帝十四世孫,帝禹十世孫。都城西河。夏王氏,勢衰??准缀谬?,命劉累養(yǎng)龍,賜姓豢龍氏。雌龍死,劉累懼,烹雌龍與孔甲,孔甲贊。后雄龍不振,孔甲大怒,劉累遂逃去。孔甲又命師門,養(yǎng)雄龍,師門耿直,孔甲怒而殺之。一子皋,又名昊,又名簡皋,又名皋茍。
皋,孔甲之子,黃帝十五世孫,帝禹十一世孫。一子發(fā)。
發(fā),皋之子,黃帝十六世孫,帝禹十二世孫。都城西河。訪求賢士。得關(guān)龍逄(豢龍氏后人)。命關(guān)龍逄為國相,國勢繁榮。妻子癸母,生子桀,又名履癸。
桀,發(fā)之子。黃帝十七世孫,帝禹十三世孫。遷都于斟鄩。筑傾宮,飾瑤臺(tái),作瓊室,立玉門,寵妺喜。太史令終古諫而不聽?;囊鶡o度,暴虐無道,后于商湯伐夏之戰(zhàn),死于南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