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讀完4本書,每天寫作5000字:我深刻理解了深度工作的意義


大家好,我是Tina。
我真的太喜歡讀書和寫作了,以前沒那么喜歡,越做越喜歡。
就跟戀愛一樣,剛開始沒有一見鐘情,但是天天接觸,就會日久生情。
我統(tǒng)計了一下這周的輸入量和產(chǎn)出,這周我讀了4本書,每天日更5000字。
我看的4本書分別是《納瓦爾寶典》《深度工作》《最佳實踐萃取》《銷售腦科學》。
前兩天的文章,分享的是第一本,你可以點擊鏈接跳轉(zhuǎn)去看——豆瓣評分8.4,商業(yè)經(jīng)管圖書NO.1,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
今天這篇分享的《深度工作》的精華。
我每天日更5000字是個約數(shù),有時會超過這個數(shù)字。
我每天都在日更公眾號文章,大概2000-3000字;
我平均每周都會寫作7-10個短視頻腳本,每個大約1000字;
我還在準備第一本書,目前在打磨樣章;
另外,我在打磨新課“知識IP做課營”的課稿,每天輸出的文字量不定,但是多的時候一天輸出五六千字都屬正常。
我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內(nèi)容創(chuàng)作者,雖然我規(guī)律做視頻和直播,但是我從沒放棄過文字創(chuàng)作。
這是我的摯愛。
說以上這些不是為了凡爾賽,你聽完后大半會產(chǎn)生疑惑,你是怎么做到的?
因為我一直在深度工作。
工作的時候不是浮在表面,是深度專注進行,效率才會最大化。
今天我們就來系統(tǒng)聊聊這個話題。

《深度工作》這本書我大概在5年前就讀過,我印象特別深刻,因為第一次讀的時候,我很焦慮。

當時我在500強集團工作,當時的工作狀態(tài)非常讓人崩潰。
倒不是忙,而是你開始干點啥,有人找你要資料;
給完資料,剛準備要干點啥,又有人找你開會;
開完后,剛準備再干點啥,別的部門電話打來溝通細節(jié)……
總之,一整天感覺不停在忙,但是忙不出成果來。

整個人不停處于被打斷的狀態(tài),對于像我更偏創(chuàng)作的人而言,頻繁被打斷,真的太痛苦了。
所以,那時候非常焦慮。
就是在那種狀態(tài)下,我看了這本《深度工作》,對于書中的理念我極度認可,所以看完后我更加焦慮。
因為我的工作環(huán)境根本不可能讓我深度工作。
那什么是深度工作?它是相較于浮淺工作而言的,這是這本書提出的兩個概念。
其含義很容易理解,就是字面含義。
浮在表面,并不專注的工作就是浮淺工作;
與此相對,如果是非常認真、不被打擾、極度專注的工作,那就是深度工作。
書中還揭露了一個恐怖的事實,那就是:
在極度浮淺的狀態(tài)下度過足夠的時間,將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還好后來我辭職專注做自媒體了。
之后才真正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終于可以大段大段沉浸在自己想做的事情里,沒人打擾,全情投入。
這種感覺真的是如魚得水!
而深度工作的時間越久,專注力就越好,效率就越好,就容易進入正向循環(huán)。
所以才有了開頭時講到的每天輸入和輸出量。
偷偷告訴你,我今天不但寫了這篇3000字的文章,還寫了6個各1000字的腳本,3條朋友圈。
我非常享受這種狀態(tài)。
本書的作者,也是這種方法的受益者。
大學畢業(yè)后10年里,他出版了4本書,獲得博士學位,受聘于喬治城大學,成為終身教授。
即使有這么多成就,他在工作日很少會工作到下午五六點鐘。
一切的秘密都在深度工作。
書中還給出了生產(chǎn)力規(guī)律的公式:
高質(zhì)量工作產(chǎn)出=時間×專注度。
為什么深度工作,效率最高?
因為深度工作時,精神是高度緊張的,這樣的狀態(tài),是有利于最大化產(chǎn)出的。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知識工作者,深度工作成為核心貨幣,這才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好,講完了深度工作的重要性,那我們應(yīng)該如何踐行深度工作呢?
主要有以下的四大策略,你看看自己更適合哪一種。
01、禁欲策略
也就是閉關(guān)死磕策略,比如你這段時間有個重要項目,可能直接閉關(guān)3個月。
這3個月里,與世隔絕,全然專注投入這一個項目中,高度專注以期最大產(chǎn)出。
書中舉了科幻作家尼爾·斯蒂芬森的例子,他就會在集中創(chuàng)作的時候,用這種策略,讓所有人都找不到他,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
如果你是一名自律的自由職業(yè)者,這種與世隔絕的深度工作策略就比較適合。
02、雙峰策略
這種策略是將個人時間切分成兩塊,一塊用于深度工作,高強度、無干擾專注進行;剩下的時間做其他浮淺類工作。
比如,按周劃分,可以每周4天做深度工作,3天為開放時間。
按年劃分,可以選一個季節(jié)完成大部分的深度工作,其余時間則靈活調(diào)整。
沃頓商學院最年輕的教授亞當·格蘭特采用的是這種策略。
他以學年為單位,將教學工作集中安排到一個學期內(nèi)完成,其他時間則不被打擾、深度工作。
這種策略適合研究人員、教師、創(chuàng)業(yè)者等這類可以掌控自己固定時間的人群,通過一定時間的“隱身”就能取得很好的成效。
03、節(jié)奏策略
如果你覺得以上的兩種策略都不適合你,你還可以采用節(jié)奏策略,也就是在每天的固定時間做同一件事,形成一個工作節(jié)奏。
比如像我每天早上的早起閱讀時間,就是采用的節(jié)奏策略。
早上的那一到兩個小時,我能保證自己的輸入量,能保證自己的選題源源不斷。
而早上的深度工作時間也不耽誤我白天其他工作的時間,所以這種策略的靈活性更高。
但這種策略更適合絕大多數(shù)知識工作者,它的好處在于更符合人們?nèi)粘贪才诺墓?jié)奏,通過養(yǎng)成雷打不動的工作習慣,確保在一定期限內(nèi)完成工作。
04、記者策略
這種策略難度最大,通俗理解就是只要一有空閑時間,就能立刻進入深度工作狀態(tài),專注自己的工作。
《史蒂芬·喬布斯傳》的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就是這種策略的推崇者。
他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以記者身份到各地去采訪報道。
但一有空閑時間,他就能立刻轉(zhuǎn)入深度工作模式。
他曾經(jīng)在做記者的期間里,撰寫了一本864頁的巨著《聰明人:六個朋友和他們創(chuàng)造的世界》。
但是很明顯,這種策略對很多人而言,難以實現(xiàn),他們很難隨時隨地進入專注狀態(tài),這需要大量的刻意練習才能達成。

不論你采用哪種策略,都需要讓自己更快地進入到深度工作的狀態(tài),那我們要如何做,才能更快進入狀態(tài)呢?
結(jié)合著書上的內(nèi)容和我自己的實踐,給大家?guī)讉€小建議。
01、打造適合深度工作的環(huán)境。
找個有利于保持專注力、不被打擾的環(huán)境。
既包括空間環(huán)境,也包括電子環(huán)境。
設(shè)定好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跑通自己的深度工作SOP,固定下來,以后每次都按照統(tǒng)一模式進行。

02、用“大手筆”倒逼專注
你花了1萬塊錢報的課,和免費送的課,哪個更容易學出效果?
這兩套課程一模一樣,但是你會在學完一萬的課后,感覺收獲巨大、醍醐灌頂。
這就是大手筆的功效。
作者建議我們在深度工作之前,可以投入大量的精力和金錢,它會提升我們對項目的重視程度,更有利于你更快進入狀態(tài)。
比如著名企業(yè)家和社交媒體先驅(qū)彼得.尚克曼,為了在2周的時間內(nèi),趕出一本書的書稿,他訂了一張美國飛日本的機票。
寫了整整一路,到日本后,他喝了一杯咖啡登上了返航的飛機,又寫了一路,回到美國時已經(jīng)完成了所有手稿。
這距他最初離開僅僅30個小時,這趟旅行花了4000美元,但他覺得物超所值。
JK羅琳,在寫作《哈利波特》時,也采用了同樣的策略。
她發(fā)現(xiàn)在家里很難專注,于是她就入住了愛丁堡市中心的五星級酒店套房,最后完成了哈利波特的創(chuàng)作。
03、消除數(shù)字化干擾
現(xiàn)在是信息和工具泛濫的時代,其實我們根本就用不到那么多工具,看不完那么多信息。
怎么辦?
努力消除數(shù)字化干擾,因為數(shù)字化信息對人們專注力的損害是巨大的。
你可以以周為單位,統(tǒng)計你使用APP的數(shù)量和頻率。
對于一些使用頻率不高,或者即便使用了也沒感覺到明顯進步的APP,全部刪掉。
04、有條不紊地安排好每日生活
我喜歡用清單體和OKR管理自己的生活,因為這不會讓我偏離目標主線,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我每日的時間花費清晰呈現(xiàn)。
仔細統(tǒng)計好你的時間花費,才能更好地填補漏洞 ,提升效率。
這個話題如果展開講,能分別寫一篇文章,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留言,后面安排。
結(jié)語:
深度工作的復利效應(yīng),極大。
我是切實的受益者,如果以前有人告訴我一個人每天能做我目前做的這么多事,我一定認為他在吹牛。
但是經(jīng)過不斷刻意練習,我發(fā)現(xiàn)真的可以,并且越來越好。
剛開始你可能很難找到這種狀態(tài),別著急,按照文章中說的方法,慢慢來。
希望這篇文章給你帶去一些收獲和啟發(fā),我是Tina。
給我多點正向反饋,我會更加勤奮創(chuàng)作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