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普:日本鎖國時期長崎的外國人居住地
聲明:如果不覺得喜歡的話,請不要開噴,有什么錯誤的話,請指出來

在日本鎖國期間,長崎成為全日本唯一對西方和中國開放的國際貿(mào)易港,獨占了絕大部分日本的對外貿(mào)易(除了長崎,只有對馬藩與朝鮮、薩摩藩與琉球以及松前藩與蝦夷有貿(mào)易關系,但這些對外貿(mào)易在全日本對外貿(mào)易中只是很小一部分),前來貿(mào)易外國人只能聚居在長崎的出島和唐人屋敷。
出島

出島是一個曾在日本江戶時代肥前國(現(xiàn)在的長崎縣)長崎港內(nèi)的扇形人工島。北側(cè)長約190米、南側(cè)約233米、東西側(cè)寬約70米,面積共3,969坪(13,696平方米,約兩個標準足球場大?。_@是日本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工島。幕府在1636年至1639年通過出島對葡萄牙貿(mào)易。但在驅(qū)逐葡萄牙人之后,1641年至1859年則把出島租給荷蘭東印度公司并對荷蘭貿(mào)易。在鎖國政策實行期間,出島是日本對西方開放的唯一窗口。
明治以后,隨著長崎港港灣的整備周邊的填埋等,出島與陸地連接,扇形的人工島的面貌消失了。從1996年(平成8年)開始,長崎市推進了以江戶時代的樣子復原為目標的出島復原整備事業(yè)計劃。
建設

出島是幕府于1634年到1636年之間為了管理葡萄牙人而建造的。當初只是被稱為“筑島”。
將筑島的建設費銀200貫目(約4000兩)如果換算成現(xiàn)在的錢的話,約為4億日元,相當于2277萬人民幣。(其中包括建筑物的建造費用記錄為300貫目)。
建設當初的面積約為15000平方米。建筑費用方面,門、橋、墻等是幕府出資的,除此之外,還有高木作右衛(wèi)門、高島四郎兵衛(wèi)等長崎25位有力人士(出島町人)出資。
一開始,葡萄牙人每年支付幕府銀80貫土地使用費。到了居住者成為荷蘭人之后,在第一代荷蘭出島商館長麥克西米利安?魯?梅爾的交涉下,租地費下降到銀55貫。
鎖國
1638年春天,幕府鎮(zhèn)壓了島原半島和天草群島天主教農(nóng)民發(fā)動的島原之亂。此后幕府進一步強化禁止天主教。為了貫徹禁教,幕府打算斷絕與天主教國家葡萄牙的關系。但是,在現(xiàn)實中,葡萄牙從澳門帶來的中國生產(chǎn)的絲等對當時的日本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加上當時對荷蘭東印度公司不信任,幕府在1638年始終未能下定決心與葡萄牙斷絕貿(mào)易,取而代之只是拒絕了葡萄牙使者的謁見。
1639年,平戶的荷蘭商館館長弗朗索瓦?卡龍來到江戶,向幕府呼吁與葡萄牙斷絕關系,主張荷蘭可以代替葡萄牙,向日本提供所要求的進口商品。同時,幕府通過從臺灣和東南亞渡航的中國人,確認了荷蘭可以不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干擾而來長崎,也確認荷蘭可以確保日本所要求的進口商品,最后判斷與葡萄牙的關系斷絕也不會有影響。結(jié)果,同年,幕府向長崎奉行和九州地區(qū)的大名發(fā)布了“第五次鎖國令”,讓葡萄牙人離開了出島。第二年1640年,來自澳門的葡萄牙使節(jié)為了要求重新開始貿(mào)易而來到長崎。對此,幕府表示,將對葡萄牙的使節(jié)處刑,不會再次與葡萄牙恢復貿(mào)易。
之后,出島陷入無人狀態(tài),不僅貿(mào)易利潤的損失,土地使用費也沒有了,長崎的經(jīng)濟陷入了窘境。為此,幕府基于出島建造時出資人的申訴,以1639年建造的出島倉庫上記載著西歷年號為借口,要求1641年將平戶(現(xiàn)在的平戶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館遷到出島。雖然荷蘭方面也有反對的意見,但是商館長卡龍接受了。就這樣,荷蘭商館從平戶移到了出島。此后約200年間,在出島居住著被限制了武裝和宗教活動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職員,和之前的葡萄牙人一樣,荷蘭人也被置于幕府的監(jiān)視之下。

通常,在長崎每年有兩艘荷蘭船利用季風從巴厘島(現(xiàn)在的雅加達)起航,經(jīng)過班卡海峽、臺灣海峽等,以女島諸島、甚至野母崎為目標而來。每年7-8月左右來航,在那一年的11-12月到達返程之前停留了約4個月。船在期間有很多以荷蘭人為中心的歐洲人、馬來人滯留,除此之外的期間荷蘭方面還有商館長(日本人稱為甲比丹)、次席商館長、倉庫長、書記(1-3人)、商館醫(yī)生、商館長的輔助員數(shù)人、廚師、木匠、仆人(馬來人)等15人左右的人住在出島。在第二年夏天荷蘭船入港之前,他們從事貿(mào)易工作和江戶參府等工作。
江戶參府

歷代荷蘭商館長為了感謝幕府授予通商許可證來到江戶,謁見將軍,并向?qū)④姷郎腺Q(mào)易的感謝并獻上禮品,同時也向幕府報告西方的情況。這被稱為“江戶參府”,每年慣例舉行是從1633年(寬永10年)開始的,商館從平戶轉(zhuǎn)移到長崎之后也一直持續(xù)著。1790年(寬政2年)以后每4年改一次,截止1850年(嘉永3年)為止共166次。一行人以商館長、書記、醫(yī)師等3人為原則,伴隨著日本人的大隊伍。江戶的長崎屋、京都的海老屋作為“阿蘭陀宿”被安排給荷蘭使節(jié)作為住宿使用。由于荷蘭商館長官被視為正式的外國使節(jié),江戶參府行列比照其他日本大名的參勤交代。荷蘭人借由進獻海外情報與奇珍異寶,來換取幕府的信任與通商權(quán);另一方面,隨行的學者則記錄所到之處的風景與人事物,并與日本學者交流。
出島內(nèi)建筑結(jié)構(gòu)
根據(jù)MACRSimiliar郵件1641年6月10日的《平戶荷蘭商館日記》,關于第一次看到出島的印象,一般認為倉庫小,但是可以把7棟住宅和8棟倉庫作為商館來管理。

平戶商館是石造的建筑,但是出島的建筑都是木造建筑。因為幕府害怕石造的平戶商館要塞化,所以平戶荷蘭商館的長崎遷移前后遭到破壞,出島的建筑因此是木造建筑。不過到了幕府末期,出島也開始出現(xiàn)石造的西式建筑。
幕府的管理
出島在長崎奉行的管理下,在那下面有各種各樣的人在出島工作?!俺鰨u乙名”是出島的負責人,負責對貿(mào)易的監(jiān)督,對在出島內(nèi)工作的日本人的監(jiān)督,發(fā)行出入出島的通行證等?!昂商m通詞”是荷蘭語翻譯官,分為大通詞、小通詞、練習通詞等階層。大通詞大致以4人輪流擔任年番通詞,每當江戶參府的時候,通詞們會與荷蘭人同行,為幕府翻譯荷蘭貨物的送貨單和荷蘭書籍。除此之外,還有日用、筆者、小使、火警、探班、購物使、料理人、服務員、值日生、看守人、園藝師等,據(jù)說有100多個日本人在此工作。

正如Kenpel所說的“國立監(jiān)獄”一樣,原則上,荷蘭人除了例外被限定在狹窄的出島(只有作為醫(yī)生、學者或者信賴度很高的人等才允許外出)。
出島大門上設有制札場,立著“定”和“禁制”兩個牌子。所謂“定”,是指日本人、荷蘭人中有陰謀作惡的人(如脫貨、走私貿(mào)易等)的話,要馬上提起訴訟,如果提起訴訟就要給予獎金的高標。
禁制
一、禁止妓女以外的女人進入
一、禁止除高野高僧之外的僧侶進入
一、禁止講佛、化緣者進入
一、禁止乘船在出島周圍的傍示木樁旁徘徊 船只禁止在附橋之下通行
一、禁止荷蘭人離開出島以外的海域
以上法度每一條都要嚴格遵守
卯 十月

也就是說,除了妓女以外的女人、高野高僧以外的山伏、僧侶、勸進和乞丐都不能進入出島。還有荷蘭人未經(jīng)許可也禁止從出島外出。
1651年長崎諏訪神社開始了建造,長崎祭典也開始了,荷蘭人和中國人一起在看臺席觀看也被允許了。

1797年(寬政9年)-在法國革命戰(zhàn)爭中,荷蘭被法國占領,數(shù)艘美國船只懸掛荷蘭國旗在出島進行貿(mào)易。到1809年(文化6年)為止共有13次來航記錄。
1798年4月3日(寬政10年3月6日),出島發(fā)生大火,西半邊被燒毀。木星房間也被燒了。其他建筑物不久就恢復了,但是木星房是用荷蘭商館的費用建造的,所以由于商館財政困難,10年都沒有再建過。后來才由商館長亨德里克?道夫于1809年1月重建完工。
1804年(文化元年)9月,尼古拉·彼得羅維奇·列扎諾夫從俄羅斯帝國來到出島,要求日本與俄羅斯建立邦交、通商。但是,尼古拉·彼得羅維奇·列扎諾夫等人被迫在出島滯留半年,次年在長崎奉行所才被通告拒絕通商并被釋放。

文化5年8月(1808年10月),發(fā)生了被稱為淡出號事件的英國軍艦入侵事件。武裝船綁架了兩名出島的荷蘭商館員,并被帶到了淡出號,要淡出號求食物和水,并威脅擊沉港內(nèi)船只。原本應該負責護衛(wèi)長崎的佐賀藩卻由于承平許久沒有充足的兵力駐屯,長崎奉行松平康英在商館長官 Hendrik Doeff 的進言下只好接受要求,以食品和飲用水為交換,商館員才被釋放了,英艦也退去。在向幕府報告后,松平康英以切腹負責。這個事件也幕府促成了英語學習的開端與1825年發(fā)布的《異國船打払令》(對于外國船的無差別炮撃)。
1810年,荷蘭王國被皇帝拿破侖率領的法國吞并,翌年11年巴比亞被英國占領,1810年開始3年間,出島上一艘荷蘭船也沒有入港。
在此期間,幕府無償提供食品等必需品,長崎奉行每周派人2、3次詢問是否有缺貨。不過,盡管如此,在文化9年(1812年),荷蘭商館欠債總額超過了8萬200兩,在此期間,荷蘭商館通過販賣商館長杜夫所藏的書籍來抵御財政困難。之后1815年,荷蘭王國成立。也就是說這5年間,世界上荷蘭國旗飄揚的只有出島了。而且在1813-14年,爪哇副總督斯坦?!とR佛士兩次遣使長崎,提議由英國人來取代荷蘭人在出島的貿(mào)易,但是Doeff堅守荷蘭在日本的利益,拒絕了萊佛士提出的貿(mào)易建議。英國對于出島的野心隨著后來荷蘭復國與荷屬東印度歸還荷蘭而不了了之。Doeff的堅貞不屈與高風亮節(jié)不僅贏得日本人的尊敬,荷蘭復國后,Doeff歸國也得到了授勛表揚。
文政11年(1828年)9月,荷蘭商館的醫(yī)生菲利普·弗蘭茲·馮·西博爾德回國前,幕府在其所持物品中發(fā)現(xiàn)了被禁止帶到國外的日本地圖,西博爾德隨后被控指為間諜并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軟禁,在此期間西博爾德的許多人際關系均被調(diào)查,一些幫助過西博爾德搜集資料的幕府官員因此被處刑。最后在文政12年(1829年)西博爾德被幕府驅(qū)逐出日本,同時也被命令不得再次進入日本。

開國

因為黑船來航使日本走向開國,幕府在1855年(安政2年)與荷蘭簽訂日蘭友好條約,荷蘭人終于被允許隨意出入長崎市街。1855年到1859年幕府在出島旁開辦了長崎海軍傳習所。幕府挑選一些有才能的人在傳習所學習蘭學,老師均為荷蘭人。此外,應幕府要求,1855年荷蘭政府將Soembing號 (日本第一艘蒸汽船) 贈送給幕府,作為長崎海軍傳習所的練習艦。

1856年,隨著出島開放令,出島的日本官員也被廢止。3年后的1859年,出島的荷蘭商館也被關閉。原來的商館改為領事館,商館長官也改為荷蘭總領事。

開國后與長崎的東山手、南山手、新地藏等地區(qū)一樣成為外國人居留地,一直持續(xù)到1899年。
舊日本帝國時代

在出島的長崎港,明治以后不斷地進行填海造地等的改修、改良工程,其中明治時代的兩次大規(guī)模的港口改修,使出島的面貌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1882年(明治15年)開始的第一次港口改建(第一次長崎港港灣改修事業(yè)),從1886年(明治19年)開始實施的伴隨中島川的變流工程的河寬擴張,北側(cè)的地基(相當于出島全體的四分之一)被削減,1888年(明治21年)從東側(cè)護岸部分到筑町之間被填埋,陸地連著。接著,1897年(明治30年)開始的港口改造(第二次長崎港港灣改修事業(yè)),南側(cè)的填海被推進,1904年(明治37年)出島完全與陸地連接,原有出島的范圍部分成為道路,部分仍面河,以前的扇形因此完全消失了。
1922年(大正11年)與高島秋帆舊宅、西博爾德宅遺址、平戶和蘭商館遺址一起在長崎縣首次被登記為國家史跡。但是,當初出島并不包含在史跡登記的候補中。另外,隨著時間的推移,住宅、醫(yī)院、商店也在用地內(nèi)林立,直到1922年(大正11年)出島作為國家的史跡登記在冊時,除道路以外的所有土地都成為了民有地。
二戰(zhàn)后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荷蘭通過駐日大使強烈要求首相吉田茂恢復出島。擁有出島的長崎市,在荷蘭方面的推動下,從1951年(昭和26年)左右開始著手出島的整備計劃。從第二年的1952年(昭和27年)開始著手對出島史跡內(nèi)的民有地進行用地收購的公有化事業(yè),在事業(yè)開始后經(jīng)過了半個世紀的2001年(平成13年)完成。1969年(昭和44年)開始,1978年(昭和53年)設立了“長崎市出島史跡整備審議委員會”,討論出島史跡的整備方針。
長崎市出島的復原整備事業(yè)

第1期整備事業(yè)
1996年(平成8年)開始作為第1期整備事業(yè)正式開始復原。發(fā)掘調(diào)查和石墻的修復,用地西側(cè)的5棟建筑物(商館長次席住的“海特爾房間”,商館員做飯的“料理房間”,荷蘭船的船長使用的“最船頭房間”,收納進口砂糖和蘇木的“最藏”和“二番藏”)的復原后者是2000年(平成12年)4月完成的。


第2階段整備事業(yè)
2001年(平成13年)開始作為第2期整備事業(yè),開始對島周圍的石墻中的南側(cè),131米的詳細調(diào)查、修復、復原工程,同時在外圍整備人行道,確認扇形的輪廓。建筑物的復原也在繼續(xù)進行中,5棟(從荷蘭船上搬入人和物的“水門”、商館長家“木星房”、作為日本方面貿(mào)易事務和管理據(jù)點的“乙名房”、收納進口砂糖和酒的“三番藏”、“拜禮筆者蘭人房”)完成了復原。

第3期以后

根據(jù)長崎市的資料,復原中央、東部共計15棟,之后在周圍圍上護城河,恢復扇形輪廓?,F(xiàn)在,為了復原作者房間等6棟,正在進行發(fā)掘調(diào)查。市出島歷史遺跡整備審議會以2050年為目標,向長崎市長提議完全恢復過去被水包圍的扇形島。
2010年2月18日,西日本新聞報道,在瑞典,日本出島被刊登在以“系統(tǒng)生物學起源”為主題的世界遺產(chǎn)暫定名單上。被認為是與江戶時代中期在當?shù)剡M行研究活動的瑞典植物學家丘伯克的事跡相關的遺產(chǎn)。
2017年,連接出島對岸的橋時隔130年重新架設在同一位置。橋的名稱是“出島表門橋”,采取了行人不在時不給出島一側(cè)增加負擔的施工方法。這是因為出島是國家的史跡,無法設置支撐橋的橋臺而設計出來的。橋于2017年2月27日架設,同年11月24日在荷蘭王室王妃和秋筱宮夫婦出席的基礎上舉行了完成紀念儀式,第二天開始供用。
扇形的理由
關于出島扇形的理由,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關于長崎新建造的島的形狀,據(jù)說是當時的將軍德川家光要求以自己的扇子作為樣本之一來建設出島。這是西博爾德的著作《日本》中所寫的故事。
二,中島川的河口堆積著泥沙,原本就有形成弧形的沙洲。以此為基礎填埋的說法。
三,海側(cè)的岸壁呈弧形,為了減少海浪的影響而做成扇形的說法。
四,由于當時西方傳染病盛行,幕府根據(jù)西方的醫(yī)藥情況和保健衛(wèi)生情況,將出島建成扇形是取自陰陽學,祈愿病毒陰縮成一團,希望防止傳染病、毒品侵入日本。
出島的歷史意義
對于閉關鎖國的日本來說,出島是唯一向歐美開放的窗戶。
作為醫(yī)生到荷蘭商館赴任的肯普爾(1690年-1692年滯日,主著《日本雜志》。傲伯格(1775年-1766年滯日,主著《日本植物志》),以及西博爾德(1823年-1828年和1859年–1862年滯日,主著《日本》《日本植物志》)等。這3人向日本介紹西洋諸科學,同時研究日本的文化和動植物,并向歐洲進行介紹。上述3人被稱為“出島的三大學者”。

享保年間,第8代將軍德川吉宗提倡實學,解禁了基督教以外的西洋書,結(jié)果,從出島帶來的書籍促進了醫(yī)學、天文歷學等的研究。出島是醫(yī)學、植物學、物理學、天文學等蘭學的窗口,據(jù)說從各藩到長崎的游學者達2000名。
游戲中的出島

在游戲《原神》中的稻妻地區(qū),有個地方叫作離島,其原型就是取自長崎出島的歷史。
唐人屋敷

唐人屋敷過去日本江戶時代因為鎖國政策,于17世紀至19世紀期間在長崎設立專門供中國人使用的居住區(qū);位于現(xiàn)在的長崎市館內(nèi)町地區(qū)。
1635年起,江戶幕府開始限制中國商船只能進入長崎港進行貿(mào)易,當時雖然限制葡萄牙人只能居住于出島,但中國人只要不是基督徒,就不會限制住所,因此最初中國人是直接居住于長崎的市區(qū)內(nèi)。
最初由于由于中國正值明朝的鎖國時期,而接續(xù)的清朝為了防止當時中國沿海居民與在臺灣的鄭成功往來而下達了遷界令,因此當時來到長崎的中國人并不多。一直到1683年遷界令廢止后,開始有大量中國商船來到長崎,長崎奉行所才決定要限制中國人的居住地點。
1688年在長崎的市區(qū)北側(cè)山丘上開始興建“唐人屋敷”,于1689年完成,占地6,800坪,包括20多座長屋,可讓約2,000人至3,000人居住,四周以圍欄及城壕圍住,在大門設置番所管制人員出入,僅有專責的翻譯人員“唐通事”及藝妓可以自由出入,整個區(qū)域后來又率續(xù)擴大至9,400坪。
1698年位于五島町和大黑町的一場火災讓中國商船存放的貨物遭到燒毀,因此后來在1702年將唐人屋敷前方的海面填成陸地,建立新的倉庫來存放貨物,此區(qū)域被命名為“新地”,也是現(xiàn)今的新地町地區(qū)。

1784年唐人屋敷曾遭到大火燒毀,之后由居住的中國人自行重新建造,也因此出現(xiàn)大量中國式的建筑、宗教設施、商店;1858年日本結(jié)束鎖國政策,長崎港開放對各國的貿(mào)易,也不再限制中國人的居住區(qū)域,因此中國人逐漸從唐人屋敷遷往更靠近海岸的新地,也逐漸在新地地區(qū)形成現(xiàn)在的長崎新地中華街。

此后唐人屋敷逐漸成為廢墟,之后內(nèi)部的土神堂、觀音堂、天后堂被修復維持使用,1868年來自福建省泉州的人又將部分區(qū)域改建為八閩會所,1870年一場大火又將原本唐人屋敷內(nèi)的大多木造建筑燒毀,之后部分區(qū)域又成為福建會館,其余區(qū)域則陸續(xù)被政府出售給民眾使用,此區(qū)域也因為過去曾是屬于唐人屋敷而被命名為館內(nèi)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