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釋疑
“格物”釋疑
“格物致知”是儒家經(jīng)典的《大學(xué)》的重要思想。但“格物”一詞的含義自古莫衷一是,愚以為《大學(xué)》是儒家修身之學(xué),也是修行中的重要部分,儒家核心在于“修命”,所說所言不外乎“心”也?!案裎铩本褪恰翱刂莆镉槐晃镔|(zhì)所奴役?!边@也是宗教修行中的重要基礎(chǔ)。如果心隨欲轉(zhuǎn),就無法進入修行大門了。誠意正心也就成了鏡花水月。
格物的主流解釋是:探究萬物的規(guī)律。此謬源自朱熹程朱理學(xué)一派。各家解釋只有司馬光的比較接近本義:“格,猶捍也,御也。能捍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也矣?!?/p>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這一段是《禮記》版《大學(xué)》所沒有的。是朱熹的理解和修改。然后就講儒家修行引入了千年歧路,后世儒家修習(xí)者不得門路。
至于格字的含義,在先秦時期就是有抵御、擊打一義的。反倒是作為“推究”使用沒有見到。
從字義、《大學(xué)》境界層次、修行經(jīng)驗等諸多方面考究,“格物”當(dāng)作“控制物欲”講,才能不被物質(zhì)所奴役,進而智慧內(nèi)生,誠意正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