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二手號碼以“清白”,不應是社會治理的難題 | 南都快評
只因新辦了一個手機號,就莫名成為多家公司的“討債對象”,甚至因此遭受長達一年半的騷擾。近日,讀者賴先生向南都“記者幫”反映了他的遭遇。賴先生表示,盡管自己每次都解釋了借款人不是自己,但依舊會收到催債短信和電話,不勝其擾,希望記者幫關注。

為何莫名其妙被欠債?記者使用賴先生的手機號分別登錄京東金融APP,實名認證顯示該賬戶用戶是一名姓鄒的男子,并非賴先生,他在京東金融的欠款于2018年4月開始未歸還,拖延至今已處于逾期和違約狀態(tài)。
看來,真正欠債的不是賴先生,而是其手機號的前主人。
賴先生的遭遇并不罕見。像賴先生這樣,買個新手機號卻頻繁接到催債電話者有之,用剛買的手機號注冊APP卻被告知該號碼已被占用者也有之,每一件看上去都不是大事。但只要攤上,不幸成為當事人,就都會為之苦惱甚至煩躁。
癥結在于二手號碼。消費者表面上拿到的是新號,但實際是個二手貨。在此之前,這個號碼由于各種原因被原用戶注銷、廢棄,經過一段時間的凍結期后,運營商又將其“二次放號”,重新上市銷售給了新用戶。
癥結雖在于二手號碼,可從專業(yè)的角度,二手號碼的存在又有合理的一面。受制于人口基數(shù)巨大和號碼資源有限,二次放號有利于循環(huán)使用,是有效盤活閑置通信資源的必要手段,也是國際的通行做法。
長期以來,二手號碼一直存在,但過去手機的主要功能是通信,二次放號帶給消費者的麻煩并不算太嚴重。當下則不同,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多,各種APP應用都需要綁定手機號,大量手機應用均需用手機號注冊,手機號碼和個人的關系捆綁得越來越緊,這也意味著消費者所使用的號碼一旦不“清白”,就會像賴先生那樣,面臨嚴重的困擾。
運營商將二手號碼重投市場時為何不徹底清零?在這個問題上運營商也有自己的苦衷。就法理而言,如果棄用號碼,只有原機主才有權限對APP賬戶進行解綁,但生活中很多消費者往往不會做這個工作,而是直接扔掉手機卡了事。甚至有的消費者申領手機號的目的就是為了隨后棄號。類似情況就可能導致二手號碼的信息很難徹底清零。
既然如此,像賴先生這樣的消費者難道就只有默默忍受或者被迫棄用這兩種選擇?
一位專家分析認為,暫時還找不到很好的措施,因為移動通信系統(tǒng)設計之初沒有考慮到用戶號碼綁定第三方服務的問題,而目前也缺乏有效機制來管理二者之間的捆綁關系。
專家所說未必沒有道理,但如果跳出技術范疇,從社會治理的角度來看二手號碼之困,是不是就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首先,是不是二手號,如果是,其清理工作做得如何,消費者的這種知情權必須保障,從這點出發(fā)完全可以對運營商提出更高要求。
其次,應建立一種協(xié)同機制。當前行業(yè)主管部門和通信企業(yè)正著手建立數(shù)據互通平臺,協(xié)調運營商和互聯(lián)網企業(yè)間的信息互通和賬號管理,這是一個良好的趨勢,有望通過協(xié)同管理解決問題。
手機號串號事雖小,但卻可以極大影響個人的生活質量,不應成為社會治理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