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在那兒,總會有人去登的

今天(02.10)去三刷了流浪地球,最終抑制不住激動,還是決定寫點東西。大年初二第一次看完后,我在IMDB上給了9分。這其中有半分給了情懷,有半分給了對導演剪輯版的期待(雖說基本不可能了╮(╯▽╰)╭)。公映版本身較星際穿越確有不足,然而絕對對得起8分的評價。
既是科幻小說改編,就不能不提原作及其作者。
大劉可以說是中國科幻的領軍人物。機緣巧合,我所讀的第一篇大劉小說是05年11月,刊于《科幻世界》上的《贍養(yǎng)人類》。對于剛升入五年級的我來說,還并不能讀懂這包含諷刺和黑色幽默的短篇,但我永遠記得那個用鈔票生火煮方便面的場景。而真正讓我記住劉慈欣的,是兩個月之后的另一部短篇——《山》。

?大劉的寫作風格可以說獨樹一幟,整體上給人的感覺非?!袄砉つ小薄?br/>
其小說強于對一個科幻“點子”的描述,而弱于對“人物”的刻畫。借用阿西莫夫的比喻就是“平板玻璃”。如“我”之于流浪地球,馮帆之于山,陳博士之于球閃,甚至汪淼之于三體一。其余的一些次要人物,如“六分儀”、林云、章北海,也是為劇情而服務,缺少對人物本身的描寫。歷代主人公們忠實地扮演這人肉攝像機和工具人的職務,正是這種反傳統(tǒng)文學寫法,給了大劉的作品一種別樣的恢宏感,也給了電影改編一定難度。
另一方面,大劉會用一些畫面感極強,甚至于接近電影畫面的特寫。如我上文提到的鈔票燒開水;流浪地球中,叛軍占領駕駛室后看到的全息導航圖;三體中的人列計算機;全頻帶中的“上刺刀”;魔鬼積木中,數(shù)萬“鳥人”強攻林肯號航母戰(zhàn)斗群……如此寫實的畫面也是我中二時期如此喜歡大劉的原因吧。

如果問我大劉的作品中你最想看到哪一部影視化?《山》當屬第一(這也有部分入坑作的原因),其次便是流浪地球。相比于三體后兩部的恢宏,貫穿所有維度的戰(zhàn)爭,《山》與《球》的格局更小也更容易切入:前者是對探索精神的肯定,對先驅(qū)者們的贊美,后者是對家園的依戀和對人性的諷刺。而郭導也非常明確地選擇了家園與希望的主題,并完全原創(chuàng)了一段利用木星引力彈弓時出現(xiàn)意外的劇情。
(這里提一下同期的另一部影片:《瘋狂的外星人》。導演寧浩表示該片靈感來自大劉的《鄉(xiāng)村教師》,但是成片的感受emmmmm。其作為春節(jié)檔喜劇片是合格的,但改編未得《教師》的精髓,較系列前作《石頭》也有差距。)

相對于部分原教主義者對電影劇本范圍“窄”的不滿,整體上我個人比較滿意這里的改動。
設想一下,如果完全“忠于原著”,故事需要跨越從“剎車時代”結(jié)束到“加速時代”太陽爆發(fā)近400年,即使以“我”的經(jīng)歷來算也要跨越大半個世紀,其中必須要包括的內(nèi)容有:流浪地球計劃及其必要性,飛船派與地球派之爭,彈弓加速,叛亂與反轉(zhuǎn)。這些內(nèi)容要放入120分鐘的電影,顯然是不可能的,即使有200分鐘也多半只會淪為一比流水賬吧。
(實際上電影本身出于觀眾的代入感考慮,已經(jīng)大幅壓縮了時間線:太陽100年后膨脹到地球軌道,300年后太陽系不復存在;聯(lián)合政府耗時36年就建成了發(fā)動機,故事本身發(fā)生在“17年后”,而在韓子昂關(guān)于朵朵的回憶中提到:地球14年前停轉(zhuǎn),即“剎車時代”的結(jié)束。)
?
郭導對于故事內(nèi)容的選擇是:僅保留流浪地球(背景)+彈弓加速(原創(chuàng))。這點我們后文再細說。
對于路人觀眾,故事的終極懸念是:發(fā)動機能不能被修復,地球能不能被推回軌道。而對于原著黨來說,也不會因為讀過小說而被劇透。
這種處理其實與諾蘭的《敦刻爾克》類似:
????已知一個結(jié)局:
????????敦刻爾克大撤退成功。
????????地球成功利用引力彈弓離開太陽系(我還要看冰雕反轉(zhuǎn)呢喂?。?。
????最小化處理:
????????海陸空三線,三位平民主角,表現(xiàn)“生存就是勝利”。
???????(前三分之二)地面CN171-11主角團與太空戰(zhàn)狼,展現(xiàn)“人類命運共同體”。
即,將懸念設置在:已知故事大結(jié)局的情況下,面對小規(guī)模的無常,每個人物的選擇與命運。
在電影的前半段,導演規(guī)避了丟人的從宏觀到微觀,從上層到下層的表現(xiàn)方式。而是選了一支“平凡”的救援隊:車是臨時征用的,兩顆火石都是半路撿的,杭州沒救成,蘇拉威西也被別人搶先,連點燃木星的點子也是早已被科學團隊及蘇啪AI證否過的。如此最小化處理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給了觀眾以代入感。而代入感,正是大劉原作所欠缺的。?

科幻電影不是科普,更不是紀錄片。有些人拿“發(fā)動機能不能推動地球”去攻擊電影不夠硬,也是十分無聊了。就好像一個正常的科幻愛好者看到蒸汽朋克作品不會去計算傳動結(jié)構(gòu)的能量損耗。另外有一些高級點的會說“最終方案”太過兒戲。這里請允許我洗個地。
對于電影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對情緒流的把握。電影畢竟還是大眾娛樂,對于大部分觀眾來說,他們只需要知道“那是一個很大的,很大的,很大的,波”就足夠說服他們了。我在一刷看到這里時,隨著劉啟的一俯仰,對開頭氫氣伏筆的回收,以及BGM:A New Hope的響起,在明知化學能和核能能級不同的情況下,還是與主人公一同輕聲念出了點燃木星。雖然違背常理,但就是很燃啊。
?
要說失望之處,全片只有一點:缺少了對流浪計劃必要性的描述。
這點在路人觀眾身上得到了明顯的反映。三次刷《球》,每次離場時都能聽到“為什么要帶著地球走啊”的疑問。這個問題在大劉的原著中,其實是花了第一章近一半的筆墨來進行闡述的(另一半是地球發(fā)動機帶來的奇觀)。
原著中,首先用了一個生態(tài)球展現(xiàn)了封閉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脆弱性,并通過師生對話表明:人類當前的技術(shù)只能建造“上?;蚣~約那么大”的飛船,還是太小了;而就算使用飛船進行移民,作為首選地的比鄰星并沒有行星(作品發(fā)布時的觀測結(jié)果,近年被證明確有行星),最近的殖民地行星距離850ly,旅行需要花費17萬年,“飛船規(guī)模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連這十分之一的時間都維持不了”。而電影中,只保留了最后一段:“流浪五步走”,“延續(xù)2500年,100代人”的描述。
導演做出如此取舍的原因可以理解,其實是對“火種”計劃的讓步。直到劉培強燒毀核心節(jié)點之前,主創(chuàng)們應該是希望觀眾將火種計劃于流浪計劃置于天平的兩端。一端是以moss為代表的絕對理性,保證人類文明的續(xù)存,另一端是以劉培強為代表的對家人、土地的愛以及希望(所以你要說最后還是個人英雄主義,太空戰(zhàn)狼了,emmmm,行8)。如果在前文就將流浪計劃的必要性表明,火種計劃被挑明的瞬間便會引起觀眾潛意識中的反對,那段“萬策盡”的情緒也就垮掉了。(這里提一下《星際穿越》,馬特達蒙的那個for all mankind就非常的無力,以致于絕大多數(shù)觀眾都以為他是為了一己私欲回家才去搶空間站。)
這樣一通操作的副作用是:流浪計劃特有的或者說大劉作品特有的東方浪漫被削弱了,它不再是作為故事核心的“點子”,而是淡化為了一個“背景設定”。雖說導演退而求其次,將主題鎖定在家人、土地、希望上,相對原作還是差了那么一點味道。
影片在剪輯上的問題時辰背鍋。同是《天國王朝》,144分鐘和193分鐘自然是兩種質(zhì)感??上ё杂袊樵诖?,想看到《球》的導演剪輯版也是很困難了。郭導在訪談中提及,直到上映前兩天還在調(diào)整版本,可以說非常有誠意了。

稱《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可以說實至名歸??烧绻鶎?,我們距離西方,還有10年以上的差距。而今天,我們邁出了第一步。
畢竟,山在那兒,總會有人去登的。
ps:其實劇中很多場景對大劉的作品進行了移花接木。
朵朵關(guān)于希望的尬演講其實出自“我”的父親安慰母親的話。
moss的那句“永遠保持理智是一個奢求”,是最后還保持清醒的領導人對“叛軍”的發(fā)言,放在這里寓意有了微妙的變化。
劉培強犧牲空間站與《全頻帶》中萬年炎帝/萬年風雪號撞向太陽。
“前進三”,在德基imax一刷時,現(xiàn)場許多三體迷都會心一笑。
電影給我的第一感是高科技版的Frostpunk,華夏男兒vs亞伯拉罕廢物.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