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中醫(yī)益氣養(yǎng)陰,宣肺止咳治愈?;颊?/h1>
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中醫(yī)益氣養(yǎng)陰,宣肺止咳治愈。患者孫先生,41歲。自述感冒后出現(xiàn)咳嗽,伴咽痛、發(fā)熱,西醫(yī)診斷為: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給予靜脈應用抗生素一周后,咽痛發(fā)熱消失,仍咳嗽,服抗生素,止咳藥效果不佳。現(xiàn)癥見喉癢即咳,夜間常咳醒,晨起有少量黏痰,伴乏力汗多,大便偏干難下,口干咽燥,舌紅,苔薄黃,脈細而數(shù)。證屬風邪留戀,氣陰兩虧,肺失宣肅。治宜益氣養(yǎng)陰,宣肺止咳。藥用沙參,麥冬,姜半夏,紫菀,百部,款冬花,桔梗,荊芥,防風,蘇葉,杏仁,太子參,五味子,葛根,生甘草。每日一劑,每日2~3次,連服兩劑后咳嗽偶作,繼服兩劑后上癥痊愈。 此例中患者素體偏虛,病久耗氣傷陰,更使風邪留戀難去,肺失宣肅,咳嗽較重,方用止嗽散合麥門冬湯治療,疏風散邪同時取麥門冬湯潤養(yǎng)肺胃之陰而“止逆下氣”,加五味子斂陰止汗止咳而無戀邪之弊,竟獲速效。 止嗽散是有名的解表劑,方如其名,具有辛溫解表,宣肺疏風,止咳化痰之功效。主治外感咳嗽,癥見咳而咽癢,咯痰不爽,或微有惡風發(fā)熱,舌苔薄白,脈浮緩。臨床用于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如支氣管炎、百日咳等證屬表邪未盡,肺氣失宣者。因為此方溫潤和平,也是治療小兒咳嗽的好方。 處方:荊芥、陳皮、百部、紫菀、白前、桔梗、甘草。本方由以上七味組成,為歷代治外感咳嗽常用方。只要對證,或用原方,或加減,均有良效。 5、配伍意義:本方治癥為外感咳嗽,經(jīng)服解表宣肺藥咳仍不止者。 (1)紫菀、百部止咳化痰,對于新久咳嗽都能使用,為君藥。 (2)桔梗善開宣肺氣,白前降氣化痰。兩者協(xié)同,一宣一降,為臣藥。 (3)荊芥疏風解表以祛在表之余邪,陳皮理氣化痰,均為佐藥。 (4)甘草調(diào)和諸藥,合桔梗又有利咽止咳之功,是為佐使之用。 藥雖七昧,量極輕微,具有溫而不燥、潤而不膩、散寒不助熱、解表不傷正的特點。 前人云:有聲無痰為咳,有痰無聲為嗽,后世合稱咳嗽。劉河間云:「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人灾^有痰而有聲,蓋因傷于肺氣、動于脾濕,咳而為嗽也?!梗ā端貑柌C氣宜保命集》)實際上,二者往往不能嚴格分開??人缘陌l(fā)生,總由肺氣失宣所致,治療當以宣肺為主。本方為散服用,有解表邪、宣肺氣、止咳嗽、化痰涎之效,故稱「止嗽散」。 本方是程鐘齡氏所創(chuàng)訂的一張經(jīng)驗方,對于多種咳嗽都有良效。方中桔梗苦辛微溫,能宣通肺氣,瀉火散寒,治痰壅喘促,鼻塞咽痛。荊芥辛苦而溫,芳香而散,散風濕,清頭目,利咽喉,善治傷風頭痛咳嗽。紫菀辛溫潤肺,苦溫下氣,補虛調(diào)中,消痰止渴,治寒熱結(jié)氣,咳逆上氣。百部甘苦微溫,能潤肺,治肺熱咳嗆。白前辛甘微寒,長于下痰止嗽,治肺氣盛實之咳嗽。陳皮調(diào)中快膈,導滯消痰。甘草炒用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所以-程氏說:“本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驅(qū)賊之勢,是以客邪易散,肺氣安寧,宜其投之有效歟!”但陰虛肺燥之虛損咳嗽,則非其所宜,這在臨癥時須加辨別。 近人聶云臺氏用本方諸藥各30克,研末(均生用,不炒),另加生蘿卜子60克(研)枇杷葉(去毛,包)30克煎湯,濾去渣取汁,再加生蘿卜汁60克,共和調(diào)藥粉為丸(酌加煉蜜更好),每丸如彈子大,約重8克,每服1粒,小兒減半,早晚各一次,開水化服。這對各種咳嗽奏效更好,誠如聶氏所說:“從此用無不效,風寒痰熱皆宜?!痹啻沃朴?,收效頗為滿意,病者亦稱道不置。這是在程氏制方的基礎上有了改進,值得推廣應用。 [方歌]止嗽散為心悟方,白前百部桔甘襄,陳皮紫菀配荊芥,統(tǒng)治諸般咳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