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史話丨文天祥憂思過邵伯
【轉(zhuǎn)載】發(fā)布時間:2020-09-17
強國號:揚州學習平臺
作者:朱毓麒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中進士第一名,后任刑部郎官,知瑞、贛等州。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著有《文山集》。
德祐元年(1275)元軍南下,南宋小朝廷如驚弓之鳥,不知所措。當時任地方官的文天祥,自捐家產(chǎn),組織義軍萬余入衛(wèi)臨安(今杭州)勤王。翌年,他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后以資政殿學士的身份赴元營談判,正義凜然,慷慨陳詞,毫無卑顏屈膝之色。元軍將他扣留,強行押送北上,于德祐二年(1276)2月19日到達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

2月末的一天,文天祥及其幕客杜滸等11人趁元軍看守麻痹,連夜從京口脫身北渡真洲(今儀征)。真洲安撫使苗再成感佩文相,建議他聯(lián)絡(luò)江淮之師,從側(cè)后反攻,則元軍必敗。而揚州制置使李庭芝聽信所謂文天祥降元的謠言,竟下令斬殺他。真州守將左右為難,無奈只好告知實情,并禮送文相出城,北上赴淮。此時此刻,文天祥叫天天不應(yīng),呼地地不靈,可謂百感交集,有口難辯。他只得忍辱辭行,日夜兼程,一路東行,途經(jīng)揚州,到達邵伯鎮(zhèn)高蓬村。
眼看不能再冒險前行了,為了隱蔽和休息,文天祥帶著眾人來到附近一個積滿了馬糞的土圍子。他們早已體力不支,身心交瘁,什么也顧不得了,扒開馬糞,用衣服攤地,和衣而臥。此時,一隊元軍騎兵從土圍子后面走過,馬足踏地聲,箭筒撞擊聲,聲聲入耳,分外清晰。眾人屏住呼吸,緊貼壁根,唯恐被發(fā)現(xiàn)。正在這危急之中,突然間風雨大作,元軍迅即離去,大家才松了一口氣。
中午過后,眾人發(fā)現(xiàn)不遠處有座古廟,挨到黃昏時分,待外出尋找糧食的人都回來了,方進入廟中,住了下來。此時,文天祥心頭思緒萬千?;叵脒@幾天一路走來,昔日繁華的古鎮(zhèn)歷經(jīng)戰(zhàn)火,已是人煙稀少,田園荒蕪,滿目瘡痍,就連那運河仿佛也失去了往昔的活力。如今面對敵人的追逼,同僚的誤解,山河的殘破,身世的沉浮,文天祥不由追昔撫今,思深憂遠,吟誦著《過邵伯埭》。詩中既有憂國憂民的情懷,又有壯志難酬的悵恨;既有中興南宋的信念,更有誓死抗爭的決心,讀來令人感慨。

是夜,文天祥體力嚴重透支,實在走不動了,眾人只能用籮筐抬著他前行。在過路樵夫的幫助下,文天祥等行至高郵,乘船東達泰州,再輾轉(zhuǎn)從通州取海道入閩。文天祥與張士杰、陸秀夫等匯合,堅持抗元,后失利被俘,拒絕投降,于至元二十年(1283年)1月9日英勇就義。
文天祥矢志不移,“生無以救國難,死猶為厲鬼以擊賊”,表現(xiàn)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文天祥的《過邵伯埭》一詩,也與其一同為世人所傳誦。

作者單位:揚州廣播電視總臺江都頻道
責任編輯:陳菲菲 朱賀 唐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