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上一章從正反兩個方面,闡述了治理天下
的至道,不以智治國。具備了這樣統(tǒng)治之道的
圣人,其德可至玄德。玄德是對統(tǒng)治者道德上
的最高要求,君主有玄德,則天下必大順。大
順是天下大治的最高境界。本章接著上一章,
繼續(xù)從君民關系的絕對,繼續(xù)闡述玄德之德。
內圣外王,有玄德則內圣,圣人以玄德澤
之于天下,則外王。
以江海之為百谷王,來比喻圣人之為天下
王,闡述了圣王之德的如下幾個特征:厚以載
物,虛以待物,靜以定物,下以承物,曲以容
物,慈以蓄物,樂而成物。這是借圣人之德,
而施天地之德。
圣人對百姓,就如同天地對萬物那樣,方
能內圣而外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上民,指圣人牧天下。民自化,而為君
王牧。
圣人要成為天下之王,應該行不言之教。
道不言,德不信,以言為信,則德不足。不足
則寡信,寡信則敗之。
故以言立教,以信為常,以行為善者,不
足以為天下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欲先民,圣人以無為用天下。民以有為,
為天下用。
以身后之,指上無為。唯上無為,方能下
有為。唯下有為,圣人才可以用天下。
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上不教而民自
化,民自牧而天下治。百姓皆謂:我自然。故
太上,不知有之。百姓并不會覺得,有統(tǒng)治者
高高在上的壓迫著他們。
處前而民不害,牧之用之,育之成之。上
有玄德,則下有大順。上無為而用天下,百姓
自為自成而為天下用,臣民各事其務,各負其
責,雖有成敗,亦無責歸于上,故圣人處前而
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牧之以安,用之以利,育之以成,蓄之以
長久。上有玄德,下至大順,天下太平,治之
至矣。如此太平之世,百姓自為自成,自足自
富,自得自樂,故萬民莫不擁戴,天下樂推而
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與民爭上,不與民爭先,不與民爭利,
是謂人主不爭之德。
人主爭上,以一己之智,一人之斷,教而
牧之,則民難自牧,且偽詐并出。人主爭先,
則上有為,上有為。下有為,上亦有為,則上
與下同道,則不主。故上有為,不足以用天
下。
于民澤被,則民歸附,與民爭利,則民
散。
人主無為而不爭,用天下而有余,是謂天
下莫能與之爭。臣民有為而自然,是謂為天下
所用而不亂。
用天下者為王,為天下所用者,為臣。靜
則圣,動則王。人主用天下,而不為天下所用,故天下莫能與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