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飛鳥之路——蘭吉特·馬哈拉吉語錄》轉載8

2021-12-09 09:29 作者:金魚的水-  | 我要投稿

注釋:安德魯·弗農

翻譯:純然的空

校對:無有

轉載來源:公眾號“一就是一切”(特別感謝授權)


八月:恩典與領悟

8.1?“大師說什么就接受什么,這就是恩典?!?/p>

當你還是一名求道者時,你被一股不受你控制的力量驅使。你別無選擇,只能去尋找大我,因為沒有別的事物會滿足你。你覺察到了這股力量,你想花時間和其他也覺察到這力量的求道者在一起。那股力量被稱作恩典。實際上,這是純粹意識的神圣力量,并不與梵相分離。恩典就是上帝。每個人和每件事物都被這同一個力量賦予了生氣,只是有的人比其他人更能意識到它。接受大師所說的話的能力,表示頭腦變得越來越透明,越來越不抵抗恩典。

?

8.2?“沒有什么要做的,只需要領悟?!?/p>

如果看看印度寺廟的塔或大教堂的尖頂,你可以看到它是按階段建造的,底部更寬,然后逐漸變細,直到頂點。領悟也如此;起初包含許多時有矛盾的想法,但最終專注于一個單一的實相。最終的領悟即是關于大我的真知,其中包含了所有的領悟。為了觸及大我真知,必須把“作為”和“做者身份”的觀念棄置一邊。領悟通過臣服于你內心運作的恩典之力而來。

?

8.3?“接受大師說的話,你將永遠安息?!?/p>

通向大我真知的道路是一條增長平靜與和諧的道路。當你將注意力集中于領悟大師的教導中所體現(xiàn)的真理時,矛盾就被消除了。當敞開心扉的時候,你會感覺到更多的恩典。恩典一直都在。室利·羅摩克里希納(Sri Ramakrishna)說過,恩典之風一直都在吹,你只需要揚帆起航。

?

8.4?“如果飛機晚點了,說這是我的選擇,這是我的命令?!?/p>

越來越臣服或對神的恩典敞開心扉的結果之一,是你對所發(fā)生或將要發(fā)生的事越來越不擔心。有一種直覺的認識,那就是所發(fā)生的事是注定要發(fā)生的,而且不會對你造成傷害。在這種心態(tài)下,當你在機場,飛機晚點時,你會說:“我很高興,一切都是好的?!蹦悴粫咕芩l(fā)生的事,你只會接受。了悟之人,知道他或她自己與神圣力量是一體的,也可以說:“這是我的選擇,這是我的命令?!睂τ诹宋蛑藖碚f,不存在個人意志或欲望,所以,所發(fā)生之事一直都是“我的選擇”,無論選擇是什么。

?

8.5?“你自己承擔一切,不要責怪別人?!?/p>

如果你對別人感到憤怒,你就是失敗者,因為你失去了心靈的平靜。你可能覺得自己有道理,但通過表達憤怒,你是在屈服于小我對世界的觀點,在其中,一切都必須為小我而安排得舒適和方便。最好你自己承擔責任,說:“是我做錯了一些事”,?并保持你的心靈平靜。小我永遠不會如實接納事物,因為它沒有能力去滿足那些讓它活著的欲望。因此,憤怒與責怪他人是很常見的負面情緒,這些情緒幫助維系了小我。

?

8.6?“扮演你的角色,無害,但要明白‘我不是這。我就是祂?!?/p>

陳述了悟者看待世界方式的話語,成為了求道者的指導。馬哈拉吉經(jīng)常這樣說。這句話就是一個例子。了悟者確定無疑地知道“我就是祂。”于是,對求道者的指導就是“領悟你就是祂?!?通過采用大師的思維方式,求道者逐漸成長為那份領悟。在這種情況下,大師知道他正在扮演角色,而劇本已經(jīng)寫好了。他為什么要掛念這件事?他扮演角色,但知道,擔心或想像結果并不會造成任何影響。因此,他提出這種態(tài)度是為了讓求道者的心平靜下來。

?

8.7?“接納所發(fā)生的事。不要與即將發(fā)生的事抗爭。這樣,小我就會消失?!?/p>

頭腦的冷靜和清明是(了悟)大我真知的重要先決條件。如果想要的東西不是它們原來的樣子,頭腦很容易煩躁不安。因此,接納所發(fā)生的事是削弱小我的有力方法。通過恩典,接納發(fā)生。小我維系其自身的一種方式,是持續(xù)將其意愿強加于自然發(fā)生的事。這里有一首古老的詩描述了這種情況:

一般來說,人是傻子,

天氣熱的時候,想要涼爽,

天氣涼的時候,想要溫熱,

人總是想要不存在的東西。

?

8.8?“忘記所有的限制,成為祂,實相?!?/p>

你已經(jīng)是祂,所以,如果你不覺得是這樣的話,這是因為頭腦中的一些錯誤觀念。努力一直是為了擺脫不真實之物。從來就沒有必要變成真正的你。錯誤的觀念,如“我是身體”,疑惑,如“我怎么可能是祂?”都是不必要的限制,馬哈拉吉說要忘記這些。它們就像是心靈的清澈水面上的一層灰,而心靈的真正本質是純粹意識。除去灰塵,大我就被清晰地反映出來,被體驗為無限存在。

?

8.9?“拆掉你的心墻,你就變成天空。”

你已經(jīng)是無所不在的純粹真知。界限和分隔都是想像??臻g處處都一樣。無論是在房間里還是罐子里,空間仍然是空間。表面上的區(qū)別只存在于頭腦中。通過與身體認同,產(chǎn)生了一種分離和局限的感覺,就像房間里的空間說:“我被關在這四堵墻里?!笨臻g就是空間,在內也在外,但如果它想像自己被囚禁了,它就會有那樣的感覺。小我就是這樣運作的。領悟必定會到來,正如墻壁不是空間的限制,身體無法限制大我。無所不在之物無法被限制。

?

8.10?“如果你遇上麻煩,要理所當然地把它當作最好的安排?!?/p>

一切的發(fā)生都是根據(jù)神圣法則的自然運作,有人稱神圣法則為上帝的意志。如果你是一名求道者,恩典就已經(jīng)在你心中,也在你周圍運作,你也可以確信,事件會自行安排,以便加深和加強你的道心。這是神圣法則的本質。有時,這意味著,艱難的情形或麻煩會在你最無防備的時候出現(xiàn)。然而,艱難困苦往往提供了一次機會,(讓人)脫離對世俗之物的執(zhí)著,或更加完全地臣服于神圣意志,所以它們都是積極的體驗。有一句尼泊爾諺語:“一切障礙都是來自古魯?shù)淖8?。?/p>

?

8.11?“領悟應該如此強大,以至于它不會被任何念頭打破?!?/p>

馬哈拉吉在這里表明了修行的目的。了悟的基本法則或方法是,一旦你從大師那里聽聞“我就是祂”的真理,就要牢記這一真理,無論何時,只要其他念頭介入,你就回歸它。先是聆聽(聽聞),然后冥想或沉思(禪定),最終(了悟)大我真知(智慧)。你讓自己的頭腦保持專注于祂,直到了悟祂。這就是奉獻之道(****)。在此過程中,你質詢并找出“我是誰?”拋棄一切你所不是。所以,這也是智慧之道(智慧瑜伽)。在了悟發(fā)生之后,你的頭腦自然地回歸祂。即使被某些工作占據(jù)了心神,但只要停止那項活動,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安住于祂之中。領悟從不會被打斷。當這發(fā)生時,就沒有什么要做的了。

?

8.12?“你必須不用頭腦去理解?!?/p>

這是對了悟者體驗的另一種描述。古典吠檀多的偉大老師,斯瓦米·達亞南達(Swami Dayananda)說,理解或認知進入頭腦并屬于頭腦,但大我真知或大我了悟進入頭腦卻不屬于頭腦。我們都知道這樣的體驗:有一天我們理解了某件事,并且能夠表達這種理解,但是第二天,我們會覺得自己不再理解這個想法,而且不能帶著確信表達它。關于昨天的理解發(fā)生了什么事?理解基于認知,可能會被無知的陰云遮蔽。這就是了悟被強調的原因。一旦有對大我的了悟,就不再有無知遮蔽理解力。理解不會出現(xiàn)和消失,而是保持不變。只有那時才會有百分之百的確信。那份理解是沒有頭腦的。

?

8.13?“如果你的頭腦改變了,你就可以理解任何事情,為什么不呢?”

馬哈拉吉常常說,大師改變你的頭腦。頭腦是如此重要,因為整個世界的圖景都包含于其中。世界在你心中,你不在世界中。改變頭腦,圖景也就改變。當了悟發(fā)生時,你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理解任何事。從前,大師的觀點似乎模糊不清,(但)現(xiàn)在變得清晰了。為什么?因為你與大師在從同一個角度觀看。事實上,你和他是一體的。

?

8.14?“一旦你明白自己的力量,你就會說一切都是你的選擇。”

一切都在你心中。所有的體驗都發(fā)生在你的意識之中。因此,你所看見的都屬于你,是你自己的創(chuàng)造。這就是“無所不在”的含義;你知道,若沒有你,什么都沒有。如果你看到了這一點,那么你就會明白,所發(fā)生的事都是自行發(fā)生的;你存在著,而事件在你面前來來去去。你會試圖干預,讓事情朝某個方向而非其他方向發(fā)展嗎?如果行動,你就行動,如果不行動,你就不行動,但無論發(fā)生什么,你都不會想像自己是行動者。你說這是我的選擇,然后你如實接納事物。

?

8.15?“了悟之人,擺脫一切?!?/p>

沒有什么能擾亂大我的平靜。無論大我是否被知曉,祂都如是存在。大我才是真正存在的。其他一切都只是來了又去的演出。當求道者找到大我時,他或她就擺脫了其他一切。轉瞬即逝的事物變得毫不重要。

以下詩句出自生活在十六世紀,住在阿克巴皇帝(EmperorAkbar)的宮廷里的詩人拉希姆(Rahim):

心中的渴望已全部清空,

所有的焦慮都消失不見。

那些不貪圖任何東西的人,

是世界的主人。

?

8.16?“無知在你心中占上風,所以,通過接受大師的話而消除無知。這就是恩典?!?/p>

在求道的開始、中間和結束,恩典一直都在。沒有恩典就沒有什么能夠完成,因為恩典是賦予萬物生氣的神圣力量,在適當?shù)臅r候,恩典會引領生命回歸其源頭。無知一直持續(xù)到求道的終點,那時,求道者會發(fā)現(xiàn)大我是一直已經(jīng)了悟的,事實上,大我正是求道者。所有這些的發(fā)生,都是因為接受并領悟大師的教導,從而逐漸消除了無知。找到大我的渴望即是恩典,遇見大師即是恩典,接受他的教導即是恩典。一切都發(fā)生在大我中,大我是恩典的源頭。

?

8.17?“只有領悟的力量可以打敗小我?!?/p>

在《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中,考拉瓦人(Kauravas)選擇了主奎師那的軍隊,但潘達瓦人(Pandavas)選擇了主奎師那本人。小我想要財產(chǎn)、世俗的事物,但真正的求道者只想要領悟,因為領悟之光是唯一可以驅散無知之黑暗的事物。領悟是一種內在的轉變,是頭腦的改變,這才是真正需要的,因為小我只不過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方式。

領悟確實是一件相當神秘的事。它不僅僅是知識。在能夠說出你明白之前,你可能必須聆聽某個特定的教導許多次。領悟確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累積——如果回顧一下,與幾年前相比,你是如何理解一個觀點的,那么你肯定會看到不同之處——但只要你還是一名求道者,領悟就不會像銀行里的存款一樣可靠。你永遠不會知道,當早上醒來時,你的領悟會是什么樣的。某一天,你可能感覺自己領悟了很多,但第二天,你也許感覺到?jīng)]有領悟任何東西。這就像天氣:它是易變的,不在你的控制之下。求道者的生活確實是一個一直在改變模式的故事,而這模式是由小我和領悟力的對抗引起的、黑暗與光明變換的模式。在早期階段,小我和領悟力的斗爭似乎是勢均力敵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領悟力自行組織并自我維護,而小我則退下并離去。最終,領悟力,也就是恩典之力,獲得絕對勝利。

?

8.18?“存在-意識-喜樂不是最終的領悟,但如果你想去四十樓,你就必須先上三十九樓,不是嗎?”

在此傳統(tǒng)中,最終的領悟或最終的實相是超梵,超梵永遠存在,沒有表現(xiàn)形式或顯現(xiàn)(現(xiàn)象界)。當你說“我是”的時候,現(xiàn)象界就開始存在了,那就是存在-意識-喜樂。存在-意識-喜樂意味著體驗——這是原初的分化體驗,其他所有體驗都是從這之中展開的。存在-意識-喜樂是可以說出的、關于實相的最終陳述,但這仍然是一句使用語言的陳述,所以,它是相對而非絕對的。因此,馬哈拉吉說這是第三十九樓,不是四十樓。關于最終的實相,什么都無法說。

吉納內薩瓦爾將《長生之體驗》的第十五章奉獻給了對存在-意識-喜樂這三位一體的探討。這里有一段簡短的摘錄:

這些眾所周知的詞語,“存在”、“意識”、“喜樂”,

被廣泛使用,是正確的;

但當知者與其所指的“那”合為一體時,

它們就消失了,

正如烏云作為雨水傾瀉而下,

或如河流流入大海,

或如到達目的地時的旅行。

?

8.19?“當你聽到一首歌,要明白我是寫手和歌手?!?/p>

任何音樂家、畫家、作家或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力是什么?是存在-意識-喜樂的力量在萬物之中的運作。那力量讓孩子嬉戲,讓作家寫作。力量與生命本身并無不同。生命不是無情運作的機械力;它充滿了喜樂,而喜樂是沒有客體的愛。那愛通過許多形式表達著它自己:既在聽者中,也在歌者中;既在歌曲中,也在被歌曲喚起的感覺中。一旦知曉大我,你會知道那力量就是你自己,而它也是無處不在的。

?

8.20?“一旦你領悟到念頭是錯的,那就是無念的實相?!?/p>

如果念頭是正確或真實的,它就永遠不會離去,它會擁有自己的生命,不在任何人的控制之下。你聽說過精神病人的案例,他們聽到“腦子里的聲音”,這聲音讓他們去做理智健全者從不會做的事。一般來說,念頭不像那樣。念頭更像是心靈的自然平靜被暫時取代。在深度睡眠中,那份自然的平靜被體驗到,所以在一天結束時,每個人都歡迎睡眠到來,而人的一整天通常都被由念頭驅動的活動所主導。念頭必須被視作“錯誤的”,因為你通常認為它是“正確的”,亦即,念頭就是你。當你打破將念頭認同為大我的錯誤習慣時,(會發(fā)現(xiàn))無念的實相已經(jīng)在那兒。

?

8.21?“了解你的頭腦,你就是祂。這就是最終的領悟?!?/p>

你可能很容易把大我與思想混淆,盡管它們完全不一樣。思想不是你的真實本質。有一個傳統(tǒng)的例子:一只紅熱的鐵球,鐵具有了火的特性,而火則采用了球的形式?;鹗谴笪?,而球是思想。只要你把自己當作思想,你就無法真正知曉大我——沒有思想形式的大我。大我是無形的,可以沒有形式而存在。思想也是形式,不能沒有大我而存在。為了了解頭腦,必須認識到你是超越頭腦的,然后,你就是祂。

?

8.22?“如果想要了悟,必須拋棄頭腦。必須渴望了悟,把你的生命奉獻給它,否則是沒有用的?!?/p>

如果你想把世界看作具有堅實的、客觀的真實性,沒有人會與你爭論。同樣地,如果你要把小我當真,也沒有人會反對,正如現(xiàn)代心理學所做的那樣。沒有人會為了尋找“真理”本身的目的而遵循靈性道路,反而是為了尋求個人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求道始于你對自己的世界觀,特別是對你自己的看法不滿意。有些東西缺失了,有些東西不正確,因此,生活不令人滿意。一旦感覺到那種匱乏,你就開始渴求真理,超出你對其他事物的渴求。

當遇見大師時,你會確認,你對自己的看法是錯誤的。你把自己當作了你所不是的某些東西。然后,你明白:必須拋棄小我——頭腦。但要如何做呢?小我能摧毀它自己嗎?從那時起,你就開始進行一場英雄般的生死搏斗,在這場斗爭中,幻相與實相的力量和光明作斗爭,以維持其對頭腦的控制。它取得勝利的機會就如拉瓦納人對戰(zhàn)羅摩,或考拉瓦人對戰(zhàn)主奎師那一樣。結果是必然的結論。這場戰(zhàn)斗可能持續(xù)很長時間,也可能很快結束,這取決于你有多么渴求最終的領悟,也取決于你投入了多少時間和精力,因為這是法則——一切都必須付出代價。

?

8.23?“一旦到達目的地,哪里還有領悟的需要呢?在四十樓,要領悟什么?”

掙扎和努力不會永遠持續(xù)下去。有一個目標,還有一個尋找的終點。目標并不涉及獲得某個事物,或獲取任何不屬于你的東西,這一點是真真切切的。但這仍然是一種成就,從某種意義上說,旅程的終點就是一種成就。你到達了一個你馬上就能認出的目的地。你回到了家。那么,還要去哪里呢?無論你看向哪里,你都在那里。有什么要做的呢?沒有“做者”存在。有什么要去理解的呢?沒有問題存在。

?

8.24?“領悟是一件偉大的事,但那份領悟最終是不真實的,因為它只是知道了‘那不存在的’。”

你無法領悟關于大我的任何事,因為你就是那,你無法為了領悟你自己而走到自身之外。領悟必須是關于某個客體的。所以,領悟最終是不真實的。任何客體都會出現(xiàn)又消失,所以,是“不存在的”。在道路上,領悟大師的教導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終極實相中,沒有領悟的存在。

?

8.25?“圣人說,你可以要求任何想要的東西。我可以給你,但你必須擁有接受力?!?/p>

基督說:“莊稼豐收了,但工人很少?!?老師并不短缺,但一直都只有很少的人愿意接受教導。同一位大師只有少數(shù)幾個弟子在同一輩子成為大師,這似乎是正常的。大師已經(jīng)準備好給出通向最終領悟的知識,但弟子必須準備好接受并吸收它。任何限制都在接收的那一方,而非給予方。弟子必須上調自己的頻率,才能夠接收大師的信息。

?

8.26?“你必須理解自己的頭腦。頭腦是唯一的因素?!?/p>

頭腦既是了悟大我的手段,也是通向了悟的障礙。因此,馬哈拉吉說頭腦是唯一的因素。在你自己的頭腦之外,沒有任何事物阻止你融入你真實本性的平靜中。大師正是你自己的大我,是超越頭腦的。然而,正是頭腦必須調整自己以適應來自大師的新領悟。當頭腦被完美地調整至朝向領悟,頭腦本身就變得透明,于是,不再與領悟的源頭分離。

?

8.27?“一切都取決于你的能力或接受力?!?/p>

大師可以給予真知,但不是領悟。如果領悟與真知是一樣的,你將會僅僅聆聽大師的教導就擁有最終的領悟,從而開悟。這不會發(fā)生,因為實際上,領悟是真知與你的整個存在的一種結合;也就是說,真知不可能僅僅通過智力就被接受,它必須被心靈也被感官接受。所以,舉例來說,當你聽到“我就是祂”的觀點時,你不僅看到它不可避免的邏輯,同時也感受且感覺到其深刻的情感正確性時,你才會真正接受它。領悟是如此重要,因為只有領悟才有力量從根本上改變頭腦,并清除無知的塵埃。

?

8.28?“慢慢地往前走。慢慢地,人就能到達目的地,為什么不呢?”

龜兔賽跑的古老寓言表達了這樣一個真理:緩慢而穩(wěn)定的進步比不持續(xù)的快速進步更好。兔子覺得自己遙遙領先,于是停下來小睡了一會兒。在它睡覺的時候,烏龜從它身邊經(jīng)過,率先跨過了終點線。穩(wěn)定的壓力加上對大師的信心以及謙遜的態(tài)度,是增進領悟和戰(zhàn)勝小我的最佳方法。

?

8.29?“想想你自己!不要想別人。除了你沒有人存在!”

試圖想像別人相對于你進步如何,或者論斷別人所做的事,是浪費時間。你無法了解別人,你最終只能把自己的理論投射在他們身上。事實上,把“別人”看作獨立的、自主的生命本身就是錯誤的。這是一種幻相,只要你以這種方式看待自己,這種幻相就會一直存在。事實上,此刻,你正生活在神圣智慧的水流之中,你就是神圣智慧的水流。那力量就是你的真實本性。實際上,你是你的各種體驗的背景,而不是體驗本身或體驗者。當沉思你自己,并感受到你真正是什么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你是唯一的存在,而這個“一”在一切事物之中,也在每一個人里面運作。你知道自己無所不在。當你看見“別人”時,你看見的只是你自己在他們身上的投射。于是,沒有恐懼,也沒有判斷。

?

8.30?“當你擁有領悟時,頭腦就滿足了,沒有雜念到來?!?/p>

在通向最終領悟的道路上,些許平靜會到來。頭腦變得相對安靜。但即使旅程變得越來越美好,仍然有這樣的感覺——你尚未到達旅程的終點,也不知道還要花費多長時間。直到最終的領悟到來之前,你都無法擁有完全的滿足。事情就是這樣被安排的。生命的目的就是為了完全的滿足,沒有最終的領悟,任何事物都不會帶來完全的滿足。

?“滿足”作為一個目標,也許看起來不像“極樂”或“愛”那樣非常令人興奮,但除了欲望的缺失以及免于渴求之外,還有什么是極樂呢?一旦領悟,就會認識到,你不需要任何事物。然后,渴望就平息了,頭腦變成了你的仆人。

?

8.31?“這真知可以通過大師的恩典被領悟,別無其他?!?/p>

當你初次接收大師的教導時,頭腦開始思考實相,也開始變得不執(zhí)著于世俗的事物。這就是恩典之力的效果。隨后,頭腦向內轉,并越來越靠近其源頭,這也是恩典的運作。最終,大師——大我,讓你與祂合一,這也是祂的恩典。起初、中間、終點,恩典一直都在。這就是大師的恩典,因為大師就是存在著的一切。他在你之內,也在你之外;他是老師,也是弟子;他是求道者,也是被尋求的事物;他是源頭,也是目標。當大我——曾經(jīng)變成了“二”,再次合為“一”時,生命就實現(xiàn)了它的目標。在那最終的領悟之中,不再有任何個人存在,也不再有任何需要領悟的內容。

《飛鳥之路——蘭吉特·馬哈拉吉語錄》轉載8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嘉禾县| 信宜市| 榆中县| 衡山县| 雷波县| 宣威市| 吉林省| 固原市| 钟山县| 西峡县| 正阳县| 岳西县| 南充市| 醴陵市| 诸城市| 湖南省| 灵台县| 阳江市| 南投市| 吉首市| 云霄县| 平顶山市| 平凉市| 土默特左旗| 斗六市| 蒲江县| 峡江县| 莲花县| 三亚市| 阿尔山市| 东山县| 竹溪县| 普洱| 盘锦市| 榕江县| 通河县| 出国| 禹城市| 甘泉县| 浑源县| 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