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zhàn)“量子”之巔:索爾維1927
20世紀初,比利時化學家、業(yè)余學者、企業(yè)家、政治家和慈善家歐內斯特·索爾維創(chuàng)立了索爾維會議。索爾維是一個很像諾貝爾的人,萬貫家產(chǎn)都捐給了科學事業(yè)。諾貝爾設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科學獎金,索爾維則是提供了召開世界最高水平學術會議——“索爾維會議”的經(jīng)費。
1911年10月,索爾維邀請包括居里夫人在內的當時世界上杰出的科學家,在布魯塞爾舉行了第一屆索爾維會議。后來被一戰(zhàn)所打斷,1921年重新恢復,定期3年召開一次。分為索爾維物理學會議和索爾維化學會議。
而我們今天的故事,就從這張非常著名的照片說起。

1927年,第五屆索爾維會議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因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與尼爾斯·玻爾兩人的大論戰(zhàn),這次索爾維峰會被冠之以“最著名”的稱號。
29位中有17人是諾貝爾獎得主,唯一的女性居里夫人得過兩次諾貝爾獎。

哥本哈根學派
該屆索爾維會議上有三大陣營。以玻爾為中心的是哥本哈根學派,被稱為反叛的一群。
尼爾斯·玻爾(1885-1962,中排右一),在量子力學的發(fā)展上提出了具有突破性的“對應理論”,成為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馬克斯·玻恩(1882-1970,中排右二),德國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從1923年開始,他致力于發(fā)展量子理論。提出了波函數(shù)的統(tǒng)計詮釋、波函數(shù)的二次方代表粒子出現(xiàn)的概率,1954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海森堡(1901-1976,后排右三),矩陣力學的創(chuàng)建者,他為后人留下了“海森伯之謎”(“不確定關系”)。1929年,首先提出基本粒子中同位旋的概念。1932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沃爾夫岡·泡利(1900-1958,后排右四),20世紀主要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提出了不相容原理、核子自旋的假設、中微子的假設,以及粒子自旋和統(tǒng)計之間關系的闡述。

哥本哈根反對派
愛因斯坦、薛定諤、德布羅意等人對哥本哈根學派提出了質疑。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前排正中),1905年,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這一年還創(chuàng)立了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chuàng)立廣義相對論,
在這張照片中,他居于最突出的位置,可見他當時的地位。

埃爾溫·薛定諤(1887-1961,后排右六),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把Χㄖ@的貓”,你們應該很熟悉。1933年,薛定諤因建立波動方程,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路易斯·德布羅意(1892-1987,中排右三),法國理論物理學家,物質波理論的創(chuàng)立者。1924年,德布羅意闡述了著名的物質波理論,并指出電子的波動性,使他獲得了192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實驗派
你們辯論你們的,跟我沒有關系。
照片中,除愛因斯坦和玻爾的兩大陣營外,還有只關心實驗結果的實驗派。
康普頓(1892—1962,中排右四),1922—1923年間研究了X射線經(jīng)金屬或石墨等物質散射后的光譜。在索爾維的峰會上,他傾心于他的實驗成果。

威廉·亨利·布拉格(1862-1942,中排左三),現(xiàn)代固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由于在使用X射線衍射研究晶體原子和分子結構方面所作出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他與兒子分享了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明星主持人
荷蘭物理學家亨德里克·安東·洛倫茲(1853—1928,前排左四),創(chuàng)立了電子論,發(fā)現(xiàn)塞曼效應,與塞曼因分享了19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04年他提出著名的洛侖茲變換公式。

由于他通曉人文地理,掌握多門外語,是國際物理學界的各種集會很受歡迎的主持人,此次會議便是他主持。
其他主要人物
保羅·朗之萬(1872—1946,前排右四),1905年看到愛因斯坦的論文后,對相對論表示了濃烈的興趣。主要貢獻有朗之萬動力學及朗之萬方程。 1931年“九一八事變”,朗之萬受國際聯(lián)盟委托來中國考察教育,對中國人民的抗日活動表示支持。

埃倫費斯特(1880-1933,后排左三),荷蘭物理學家。1906年,埃倫費斯特開始研究普朗克輻射定律的統(tǒng)計力學基礎。愛因斯坦對他的思想評價頗高,稱埃倫費斯特的原理為“浸漸假說”。玻爾也充分肯定埃倫費斯特的貢獻。

保羅·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1902-1984,中排左五),英國物理學家。創(chuàng)立量子電動力學,1928年建立“狄拉克方程”。

彼得·德拜(1884-1966,中排左一),美國物理化學家,發(fā)明了德拜相機。1936年,因通過偶極矩研究及X射線衍射研究對分子結構學科所作貢獻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居里(1867-1934,前排左三),她選擇“放射性”作為其一生要攻克的領地,研究了許多物質,發(fā)現(xiàn)釷及其化合物的特性與鈾相同。發(fā)現(xiàn)了鐳和釙。1910年她成功地分離了純鐳。曾兩次獲諾貝爾獎:1903年的物理獎,1911年的化學獎。

馬克斯·卡爾·恩斯特·路德維?!て绽士耍?858 - 1947,前排左二),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重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1894年起,開始研究黑體輻射問題,發(fā)現(xiàn)普朗克輻射定律,并在論證過程中提出能量子概念和普朗克常數(shù)。由于這一發(fā)現(xiàn),普朗克獲得了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會議過程(來自百度百科)
第一回合
前奏
哥本哈根學派認為:
1.波函數(shù)精確地描述了單個體系的狀態(tài)。
2.波函數(shù)提供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測不準關系的存在是由于粒子與測量儀器之間的不可控制性。
3.在空間,時間中發(fā)生的微觀過程和經(jīng)典因果律不相容。
愛因斯坦對此并不認同,一個沒有嚴格因果律的物理世界是不可想象的。
他認為:量子力學可能出了問題。
開始
德布羅意:粒子是波場中的一個奇異點,波引導著粒子運動。
泡利狠狠批評這個理論,舉出一系列實驗結果反駁德布羅意,德布羅意被迫放棄自己的觀點。

薛定諤又搬出了自己的“電子云”理論
海森伯和玻恩:我們主張量子力學是完備的,它的基本物理假說和數(shù)學假設不能進一步修改。他們攻擊薛定諤的電子云。
薛定諤承認自己的計算不完美,但談論電子軌道是胡扯。
結果被海森堡和玻恩聯(lián)合撂倒。
哥本哈根學派成功實現(xiàn)了雙殺。

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模型:一個電子通過一個小孔得到衍射圖像。
如果我們觀測到有個光子穿過狹縫,就能確定在穿越的一瞬間,光子的y座標一定在狹縫范圍內。狹縫如果越小,這個y值就越準確,而且這個準確度可以盡量提升。
另一方面,只要光子不是平行穿過狹縫,就有可能被狹縫邊緣反彈。在反彈過程中,光子的y方向動量一定會反轉。根據(jù)牛頓第三運動定律,狹縫邊緣會感受到這個變化,因此光子的y方向動量可以用狹縫裝置測量出來,而這個測量的準確度也沒有先天的限制。
總之,在光子穿越狹縫的瞬間,它的y方向位置和動量能夠各別被測得很準。兩者的準確度一來沒有上限,二來不會互相影響,這就代表△q*△p~h這個關系在此并不成立。
愛因斯坦:
1.這里沒有一個電子,只有一團電子云。
2.的確只有一個電子,波函數(shù)是“幾率分布”。
愛因斯坦反對觀點2:這種隨機性表明同一過程產(chǎn)生不同結果,即感應屏的許多區(qū)域同時對電子觀測作出反應,而這似乎暗示一種超距作用,從而違背相對論。
然而玻爾舉出實證,不但證明了這個模型是符合量子力學的,還畫出一幅實驗示意圖,表明這個實驗仍然符合量子力學的特性:
想要利用狹縫裝置測量動量,必須設法讓它具有彈性,例如掛在一個彈簧秤上。一個硬邦邦的裝置等于具有無限大的質量,不可能感受到動量的變化??墒且坏┆M縫裝置有了彈性,一定會在光子反彈時上下移動,無法準確測量光子當時的y坐標。
想要提升位置的準確度,就要限制彈簧的伸縮量,這就等于降低彈簧秤的精密度,導致動量的準確度下降。反之,若想提升動量的準確度,就要提高彈簧秤的精密度,這就會使得彈簧的伸縮量變大,導致位置的準確度下降。
由此可知,在這個想像實驗中,「位置的準確度」反比于「動量的準確度」,剛好符合測不準原理(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的精神。

海森伯的回憶:討論很快就變成一場愛因斯坦和波爾之間的決斗。我們一般在旅館用早餐就見面,于是愛因斯坦就描繪一個思維實驗,他認為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哥本哈根解釋的內部矛盾。然后,我陪著玻爾和愛因斯坦從旅館步行到會議廳,一路上聆聽兩人生動的討論,他們的哲學觀差了十萬八千里。偶爾,我會針對數(shù)學部分提些意見。上午每逢空檔,我們幾個年輕人(主要是泡利和我自己)會試著分析愛因斯坦提出的實驗,到了午餐時間,玻爾和其他哥本哈根成員也會繼續(xù)討論。一般來說玻爾在傍晚的時候就對這些理想實驗完全心中有數(shù),他會在晚餐時把它們分析給愛因斯坦聽。愛因斯坦對這些分析提不出反駁,但在心里他是不服氣的。

在場人回憶:愛因斯坦像一個彈簧玩偶,每天早上都從盒子里彈出新主意,玻爾則從云霧繚繞的哲學中找工具,把對方論據(jù)一一碾碎。
總而言之,對于愛因斯坦發(fā)動的攻勢,玻爾每次都能見招拆招,還能擄獲不少人心。
愛因斯坦如此虔誠地信仰因果律,以致決不能相信哥本哈根那種憤世嫉俗的概率解釋。
愛因斯坦:上帝不擲骰子!
玻爾:愛因斯坦,不要教上帝怎么做!
埃倫費斯特:羞不羞啊,愛因斯坦,你跟當年反對相對論那些人沒兩樣了!
第一次論戰(zhàn)他輸了。
愛因斯坦很要面子,不肯承認他輸了。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
玻爾、海森堡的綏靖哲學是如此精心策劃的,使它得以向那些信徒暫時提供了一個舒適的軟枕。那種人不是那么容易從這個軟枕上驚醒的,那就讓他們躺著吧。
第二回合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沒有十年)
第六屆索爾維會議于三年后按時召開,愛因斯坦打定主意要一雪前恥。愛因斯坦憑著和玻爾交手的經(jīng)驗知道:在細節(jié)問題上是爭不出個什么所以然,他必須得瞄準最關鍵的精髓所在:測不準原理!

他帶來了他的終極殺器——光子箱。
過程
愛因斯坦提出光箱實驗:
箱子里有若干光子。打開時間Δt,只放出一個光子,Δt確定。于是箱子輕了Δm,可以用理想的秤測出。將Δm代入E=mc^2,ΔE也確定。ΔE和Δt都確定,測不準原理ΔEΔt > h/2π不成立。
這個實驗的精髓所在是:
在精確測量Δt時,可以精確測量Δm。而Δm可以由質能方程轉化為精確的ΔE。ΔE,Δt都是精確的,測不準原理失效了。

玻爾對此毫無準備,他臉如死灰,呆若木雞
玻爾的助理羅森菲爾德:這個難題讓玻爾相當震驚,他當下并未看出任何破綻。晚餐時間玻爾一直惴惴不安,他在眾人面前走來走去,試著說服大家別輕易相信;如果愛因斯坦正確,物理學可就完蛋了──偏偏他又無法提出辯駁。我永遠忘不了這對敵手走出餐廳的情景:愛因斯坦高大威嚴,步履輕盈,臉上掛著幾分嘲諷的笑容;玻爾小跑步跟在他旁邊,顯得非常激動,一再強調愛因斯坦不可能正確,否則物理末日近在眼前。
物理學沒有完蛋,物理學還有救。第二天早上再到會場時,一夜未眠的玻爾已成竹在胸,對物理學的未來充滿信心。他只用了一個晚上,就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理論,用愛因斯坦盒子思想實驗,最終證明了測不準原理成立。

玻爾指出:
一個光子跑了,箱子輕了Δm。用彈簧秤稱,設置零點,設位移Δq。根據(jù)廣義相對論的紅移效應,箱子在引力場移動Δq,Δt也相應改變ΔT??梢杂嬎悖害>h/Δmc^2。代入E=mc^2得ΔEΔT > h/2π。
這番操作直接把愛因斯坦干懵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推翻了他自己,玻爾又贏了。
愛因斯坦不得不承認哥本哈根的解釋是沒有矛盾的,量子力學依靠概率論。但他認為這種統(tǒng)計描述并不是完整的"圖像"。
愛因斯坦:量子力學理論是不完備的,波函數(shù)并不能精確描寫單個體系的狀態(tài)。它所涉及的是許多體系,只是一個"系宗"。哥本哈根學派的統(tǒng)計描述只是一個中間階段,應當尋求更完備的理論
玻姆的理論認為:量子力學之所以是一個統(tǒng)計理論(哥本哈根派的解釋),是因為存在還未發(fā)現(xiàn)的隱變量。個別體系的規(guī)律,正是由它們決定。如果能找出隱變量就可以準確地決定微觀現(xiàn)象每一次測量的結果,而不只是決定各種可能出現(xiàn)的結果的幾率。也就是說,如果發(fā)現(xiàn)隱變量,那么因果律還是存在的,"上帝不擲骰子"。
愛因斯坦直到去世都沒有改變自己的立場。玻爾也有點摸不著頭腦,他說在那次大戰(zhàn)之前,對相對論并不是很理解,居然用相對論戰(zhàn)勝了愛因斯坦,他對勝利也感到驚奇。
愛因斯坦沒有出席第七屆索爾維會議,由于納粹德國的迫害而背井離鄉(xiāng)。而會議主題已改成原子物理,量子力學的索爾維會議已經(jīng)結束了。
然而事情并沒有就此完結。

史實資料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有什么問題可以隨時在評論區(qū)留言
別忘了點贊,投幣,收藏,分享

加入本群,有《共產(chǎn)黨宣言》等學習資料,人才也多,說話又好聽,哇,我超喜歡這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