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當事人都曾是旁觀者
如果一個年輕人救了一個小孩,而自己身死。人們多半會贊揚這個年輕人見義勇為的精神。如果他救的是一位老人,人們卻會貶褒不一,議論紛紛。
無怪于人們的冷血,只因在眾人眼中,小孩是朝陽,老人是夕陽,一個呈上升趨勢,一個呈下降趨勢。對于整個社會而言,小孩是即將換上的新零件,老人是即將丟棄的舊零件。
當然,這只是從總的趨勢來說。如果,小孩作惡,或者老人做善事,那么就是更復(fù)雜的情況了。
對于年輕人來說,他未嘗沒有閃現(xiàn)過這些念頭。最終他的選擇是救人,不惜己身。
如果以結(jié)果來判斷當時的救人之舉是否明智,那么這個結(jié)果論是否是片面且膚淺的呢?

我們常常以社會角度來看問題,是不愿那斷人生死的血流回自己的手上。
每一條生命都很珍貴,每一位老人都曾是小孩,每一個當事人都曾是旁觀者。
這些有爭議性的事件,猶如腐爛的尸體,總能吸引禿鷲啄食。我們在評判事件對錯之時,與禿鷲無異。
除了是非之外,我們更要注重對孩子的看護,對老人的照料,盡一切可能不讓意外發(fā)生,不讓悲劇重演。如此,才可以告慰那些亡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