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歷史綱要上冊概念解釋 第10課(下)

波斯:伊朗的古稱,波斯帝國是位于西亞伊朗高原地區(qū)以古波斯人為中心形成的君主制帝國。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開創(chuàng)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大帝的攻陷波斯,帝國滅亡。公元224年,薩珊王朝成立,重建波斯帝國,651年亡于阿拉伯帝國。公元874年,薩曼王朝建立,波斯帝國再次重建,1935年改國名為伊朗。波斯在全盛時期領土東起印度河平原、帕米爾高原,南抵埃及、利比亞,西至小亞細亞、巴爾干半島,北達高加索山脈、咸海。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是當時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帝國,也是第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著名的領袖有居魯士、大流士一世、薛西斯一世。
畏兀兒:又稱西州回鶻,唐朝稱作回鶻人?;佞X人原居于漠北,公元840年(唐文宗開成五年),回鶻汗國被滅?;佞X部眾除一小部分留在原居住地外,絕大部分被迫遷徙,分南下與西遷,南下主要分為二支,其中一支奔向河西走廊,與早在武則天時南渡大漠而徙居于河西的回紇部眾聚合,被稱為甘州回鶻或河西回鶻,他們長期繁衍生息,是今甘肅省的裕固族祖先。另一支回鶻部眾來到天山以北,以西州(即高昌,今吐魯番盆地)為中心建立起高昌回鶻政權,史稱西州回鶻或高昌回鶻。其政權一直存在到元朝中期,他們與當?shù)馗髯迦嗣窆餐?,逐漸融合,發(fā)展為今天的維吾爾族。
四等人制:是元朝統(tǒng)治者為維護對漢族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治,實行民族歧視政策而建立的制度,蒙古人作為統(tǒng)治民族列為第一等級,其次根據(jù)所征服地區(qū)民族的時序,又依次分為色目人、漢人、南人三個等級。并認為四等人的政治待遇有所區(qū)別,在任職、科舉、刑律等方面,均有不同的待遇?。?蒙古人第一等,蒙古人為元朝的"國族",蒙古統(tǒng)治者稱之為"自家骨肉"。享有各種特權。第二等為色目人。多西域人,部分契丹人被劃入色目人。第三等漢人,概指北方漢人和契丹﹑女真等族。第四等南人,概指南方的漢人和少數(shù)民族。大體是指原南宋統(tǒng)治下的漢族人。此制度體現(xiàn)了民族分化原則,熊貓老師比如:任用官吏方面:利用漢族地主階級﹐但又要防止員數(shù)﹑文化水平和統(tǒng)治經(jīng)驗都超過蒙古人的漢官占據(jù)重要職位﹐以保持自己的權力優(yōu)勢﹐遂用等級制度加以限制。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署的實權多數(shù)操在蒙古人﹑色目人手中。忽必烈在位時期,這種民族分化政策已經(jīng)基本形成,它基本上沿襲金、宋的舊制,但同時也保存了蒙古的某些舊制,加以變改,更主要是體現(xiàn)新特點:在政治、軍事、法律、科舉、學校等各方面都貫穿著民族等級制的民族壓迫的原則。元代實行"四等人"制度的政治目的有二:防范其他民族的反抗,維護蒙古民族絕對的優(yōu)越地位;一面聯(lián)合各族上層為其統(tǒng)治服務,一面又實行民族分化,有意造成民族問的不平等,使其互相鉗制?。
好啦,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里啦~想了解更多知識點歡迎戳下方鏈接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