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Goldmark迷住的一天

幾天前看到帕爾曼的一張《Goldmark & Korngold》專輯,雖久有耳聞,但實在沒有想聽的欲望,原因很簡單,這倆曲子幾乎可以說是是米爾斯坦和海菲茲兩位大神爺?shù)目醇冶A魡瓮魄浚哂懈裢獾牡摹八讲馗小眫
不同于Korngold老電影一樣的氛圍之于海爺?shù)哪欠N專屬性,Goldmark這首更接近傳統(tǒng)意義上浪漫派的作品,在當(dāng)時似乎還有人愿意祭出自己有別于米爾斯坦的詮釋,除去海爺一個第二樂章的錄音,還能找到Gimpel一個同樣堪稱精彩的演繹(華彩似乎是他自己的),除此之外就不大多見了,后輩里除了帕爾曼,最著名的似乎就要算Bell的那個錄音,還有幾位沒聽過名字的年輕演奏家也有錄制,但是和Korngold在最近30年里的錄音數(shù)量應(yīng)該還是沒得比,看起來在作品推廣方面還是海爺更有傲視群雄的資本~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徐惟聆和余隆的錄音,只是就聽過的幾個錄音來看,和近神的米爺相比,哪怕是強如帕爾曼,也還是會從音色層面就開始拉開了差距…
據(jù)我所收,米爾斯坦對Goldmark這首協(xié)奏曲目前有三個不同時期的錄音,包括最早和Bruno Walter的42年錄音,57年和Dimitri Mitropoulos的錄音以及在立體聲時期和Harry Blech的最著名的錄音,很幸運,除了57年那版,其他兩個錄音我都很不小心的分別有3個版本的收藏??

說不小心,其實就是哪張都不是專門為了這部作品收的…立體聲的三個版分別是沖著據(jù)說是米爺立體聲音質(zhì)最好的德沃夏克、當(dāng)時還沒有搞到手的拉羅和我的勃拉姆斯小協(xié)入門版sacd重制收的(其中大T那張還有米爺?shù)匿浺艋ㄐ酰﹡

42年更是無心插柳,音藝的米爺現(xiàn)場合集,小丑公司只出了一套的米爾斯坦,還有莫里妮的勃拉姆斯…

唯一的一張57版原因更直接,就沒聽說過這兩位米爺有錄音制品存世,也就是說,不論這張合作的是什么曲目都會收的??

其實是先聽的帕爾曼,又聽的米爾斯坦立體聲,然后在42版才被迷住的~米爾斯坦和瓦爾特的合作,最著名的應(yīng)該是那個著名的門德爾松e小調(diào),奈何這首四大之一我除了Francescatti和梅紐因之外,再也聽不出別人的好來…而這個Goldmark可實在太好了!42年的錄音,盡管聲場窄的一批,獨奏倒是十分迷人~米爺是1945年換的琴,之前的一把1710 Dancla比之后來的1716 goldman聲音更結(jié)實粗糲(僅指對比后來的米爾斯坦自己),在這個錄音里很明顯的可以聽到小提琴音色已經(jīng)盡管足夠華麗,但是比起后期米爾斯坦銀鈴般的俊逸還是多了幾分雄壯~第三樂章的cadenza雖然被米爺做了刪減,也難掩蓋盛年大師的豪邁,幾乎一路火花帶閃電的劈將過去,臨結(jié)束的幾個高把位沖刺實在很難讓人聯(lián)想到這是未來70年代的巴赫小無詮釋天花板!而之前兩個樂章也能輕易領(lǐng)略到黃金一代大師翹楚的藝術(shù)魅力,40年代的米爺也是擁有熾熱揉弦凌厲弓法美艷發(fā)音的超技大師!同時這位超技大師在第二樂章纏綿起來也是深情的迷人~

最絕的是第三樂章的結(jié)尾!在整曲還有兩個強音齊奏之前,觀眾就已經(jīng)按捺不住開始鼓起掌來~最后在狂熱的現(xiàn)場氣氛里全曲終結(jié)!我也是這時候才意識到這個42年的錄音是一場完美的現(xiàn)場演出!而在音藝發(fā)行的版本里,第一樂章結(jié)束觀眾的掌聲就已經(jīng)奔涌而至了!那個年代太讓人向往了,藝術(shù)高于一切,讓規(guī)矩都特么見鬼去吧,就要為了這種級別的樂章鼓掌!

同樣火熱的情況也發(fā)生在57年現(xiàn)場,那一場的聽眾甚至更加狂喜,每個樂章結(jié)束后都有觀眾的掌聲(印象里只有海菲茲的Korngold現(xiàn)場有過這種待遇)!而擎著“終生伴侶”的大師在這個現(xiàn)場更是游刃有余到妙手生花~即便是并不理想的50年代現(xiàn)場錄音也掩蓋不了那泛著耀眼光芒的音色和充滿光輝的詮釋~想想米爺用著Goldman 1716演奏著Goldmark的協(xié)奏曲,被收錄在一張不常見的專輯里~這不就是藏在唱片里的金色(Gold)傳說嘛~

ps一下版本之間的比較,42年現(xiàn)場小丑的轉(zhuǎn)制聲音最耐聽,但是樂隊的還原度不夠理想;音藝高頻比較竄,會刺耳;Archipel比較可恨的剪掉了首樂章的掌聲,聲音方面卻足夠松厚~

立體聲版各有千秋,sacd性價比最高,最便宜最好聽;大T有錄音片段做彩蛋;老天使搭配米爺兩首最經(jīng)典演繹之一的德沃夏克,精彩程度更高~考慮到價格,還是力推這張sac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