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侏羅紀世界3》時的恐龍問題,答案全在這里了!


《侏羅紀世界3》作為經典電影《侏羅紀公園》重啟后的系列終章,本次電影的票房成績也極為亮眼,光上映的第一個周末票房就已經突破4億大關!

故事接續(xù)《侏羅紀世界2》之后,大量的恐龍?zhí)用摬⒄碱I世界各地,人類不得不面對這些遠古霸主,和它們共享這個地球,并學會適應災難后和恐龍共存的新環(huán)境。

由于世界觀異常龐大,本次豐富的恐龍種類自然也會是看點之一。
身為恐龍化石的研究者和電影愛好者,對于本作出現(xiàn)的許多恐龍有很多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希望大家在觀影之余,也能體會到劇組對于古生物學考證的用心。
提示
本文以討論恐龍與古生物學相關知識為主,不涉及過度深入的劇情討論,但可能會“暴雷”一些即將登場的新恐龍,尚未觀影的朋友如果在意的話建議立刻收藏本文后暫時回避,等觀影后再來相見~
歐文在雪地中馴服的恐龍!為何頭上有根管子?

這只是副櫛龍(Parasaurolophus),屬于鴨嘴龍類的成員。頭上的管子與鼻孔相連接,實際的功用還沒有定論,認為可能是視覺裝飾、調整呼吸溫度或是共鳴發(fā)聲。
由于這個管子中空并和鼻孔相連,科學家們可以運用計算機仿真出這種恐龍的聲音,是少數(shù)聲音復原比較靠譜的恐龍之一。
另外,電影中可以看到這種恐龍奔跑時是只用后腿的,這是因為它們的前肢較短,平時走路時會用四足步行來分散體重,但遇到危險時則會用后肢奔跑。
小藍自體繁殖合理嗎?

根據(jù)電影設定,侏羅紀公園的恐龍在創(chuàng)造時,會融入其他生物的基因來彌補空缺片段,而在侏羅紀世界中更是會刻意透過某些生物的基因來改造恐龍?zhí)匦浴?br>
電影中解釋小藍無性生殖的原因是因為融合了巨蜥的基因,這個解釋是說得過去的。
2006年,英國的切斯特動物園在《自然》期刊上發(fā)表在他們園中,有兩只雌性科莫多巨蜥在完全沒有接觸雄性的狀況下“處女懷孕”產下蛋,并孵出了基因和母親相同的寶寶。
不過······巨蜥和恐龍的親緣關系其實很遠,至于為什么不拿近親的鳥類或鱷魚來填補基因,可能是因為吳博士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實驗吧。
順帶一提,電影中公園里和巨蜥真的能稱為近親的是海里那只滄龍,因此在基因沒有亂混合的狀況下,滄龍大概是園中最有機會無性生殖的。

追逐戰(zhàn)里的野蠻盜龍是什么恐龍?

野蠻盜龍(Atrociraptor)是馳龍類的一種,而小藍所屬的迅猛龍(伶盜龍)也是馳龍類的,因此兩者的形象非常接近。
野蠻盜龍的標本來自加拿大艾柏塔省的白堊紀晚期地層,僅保存了部分頭部,但透過和近親化石的比較研究,依然能大致復原出該恐龍的全貌。

另外,實際的野蠻盜龍體型并不大,電影中是經過基因修改后放大的版本。
(這在《侏羅紀世界》中屬于常見現(xiàn)象了,畢竟大而兇猛的恐龍才能吸引更多游客,否則真正的小藍其實也只有火雞那么大)

這次電影中有些恐龍和翼龍長毛了,這合理嘛?

這不僅合理,其實電影中有更多的肉食性恐龍都應該長著羽毛。
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成功及偉大之處在于它參考了當時最前沿的古生物學研究,因此電影中的恐龍不再是過去龐大、笨拙、遲緩的樣子,而是靈活、敏捷、生動甚至具有高度智慧。
隨著中國在20世紀末發(fā)現(xiàn)大量帶有羽毛的恐龍,現(xiàn)在已經證明許多種類恐龍都應該帶有羽毛。
而當《侏羅紀世界》系列開始時,古生物學界就一直期盼能看到羽毛恐龍的登場,終于在這系列完結作中羽毛恐龍現(xiàn)身了。

根據(jù)侏羅紀系列的世界觀,前幾作之所以沒有羽毛恐龍可以歸因于琥珀中基因的缺失,加上當年《侏羅紀公園》開園時還不知道恐龍該有這種外觀,因此在創(chuàng)造恐龍時并沒有放入羽毛基因。
而翼龍身上有毛的觀點很早就被提出,因為學界普遍認為像鳥、蝙蝠這樣會飛的生物都需要毛皮保暖才能維持飛行所需的高代謝率。
而1971年發(fā)現(xiàn)的索德斯翼龍(Sordes)化石就保存有毛,更證實了這個觀點。
古生物學家過去認為翼龍身上的毛發(fā)和恐龍到鳥類的羽毛是有不同的起源,因此將翼龍的毛命名為濃密絲狀物(pycnofibers);但近年在中國發(fā)現(xiàn)的蛙嘴翼龍類身上找到了和鳥類羽毛極為相似的結構,因此有科學團隊提出翼龍和恐龍的羽毛應該有共同起源。

也就是說,羽毛的起源可能在恐龍和翼龍分家之前,因此多數(shù)恐龍都應該有羽毛,只是隨著演化而有許多種類失去了這個特征,亦或是羽毛化石尚未發(fā)現(xiàn)而已。
風神翼龍真的能飛起來嗎?

風神翼龍的翼展超過10米,在陸地上站起來跟一只長頸鹿差不多高,因此這么龐大的生物在自然界中是否真的能順利飛行,至今都仍是爭論不休的話題。

在是否能飛的問題上,體重是一個關鍵,但由于化石僅有骨頭,所以只能透過不同的公式來推測重量。
2010年有研究團隊透過骨骼估算風神翼龍體重大概有540千克,這個重量顯然是無法起飛的;
但同年另一個研究團隊則認為風神翼龍體重應該更輕,僅有不到250千克,如果是長距離、持續(xù)性的飛行,風神翼龍應該能連續(xù)飛個7~10天甚至橫跨數(shù)千公里。
但就算是后者的推估,依然難以解釋在這個重量下,風神翼龍如何起飛和降落而不傷到自己的身體結構。
從目前的證據(jù)看來風神翼龍似乎難以起降,但也許未來更深入的研究會發(fā)現(xiàn)到它們有不為人知的生理結構來克服這個物理限制,這就要期待更深入的研究以及更精美的化石發(fā)現(xiàn)了。
火盜龍真的能游泳嗎?

火盜龍(Pyroraptor)的化石發(fā)現(xiàn)于法國的普羅旺斯,由于是在一場森林大火后發(fā)現(xiàn)的因而得名。和野蠻盜龍、小藍等都屬于馳龍類的成員,因此這三種恐龍的外觀都非常相似。
化石證據(jù)顯示了馳龍類成員都應該長有羽毛,因此火盜龍的形象反而是最接近真實的恐龍樣貌。
實際的火盜龍標本非常零碎,因此研究也有限,但從化石推估的體型僅有1.6米左右,因此電影中的體型仍是被放大后的。

電影中對火盜龍描寫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莫過于它突如其來的游泳能力,但可惜的是現(xiàn)實中并沒有任何證據(jù)顯示這種恐龍會游泳。
此外,馳龍類和鳥類的親緣關系接近,骨骼也像鳥類大多中空,因此真的到水中大概也很難潛下去。
現(xiàn)在推斷有水生或半水生能力的恐龍并不多,大概只有三種:
第一種是遼寧龍,但這是一種小型甲龍類,雖然有觀點認為它會吃魚,但整體來說形象還是太過溫馴不適合作為電影的驚悚選角。

另一種是廣為人知的棘龍,雖然兇狠,但體型足足有15米,不適合電影中需要的敏捷追逐戲份。
最后一種則是哈茲卡盜龍(Halszkaraptor),和火盜龍同樣都是馳龍類的成員,雖然體型僅有60厘米但反正電影中的馳龍都被放大了,所以我想不選這種恐龍攻擊主角的主要原因大概還是外觀太像天鵝,缺少恐怖感吧。

培養(yǎng)室里的厄兆龍,其實是霸王龍的老祖宗?

厄兆龍(Moros)在電影中的畫面一閃而過,如果不仔細看可能就錯過了。不過它其實在前導預告中就已經出現(xiàn)過,并在南方巨獸龍的口中窺探食物。
厄兆龍成體是一種小型適合奔跑的暴龍類,體重大約僅有78千克,生存于9500萬年前的猶他州,是2019年才發(fā)表的新恐龍。


整個暴龍家族的歷史非常悠久,從侏羅紀中晚期直到恐龍滅絕,大約出現(xiàn)有1億年的時間,而9500萬年前的小型厄兆龍的發(fā)現(xiàn),代表暴龍家族演化成廣為人知的大型霸王龍主要是集中在最后的1600萬年而已。
科學家推測,可能當時地球上還有許多異特龍等大型肉食恐龍霸占著頂級掠食者的位置,導致霸王龍的老祖宗只能躲在邊緣忍辱負重,直到這些大型掠食者滅絕后,才把握住機會在相對較短的時間中完成了變大變強的演化。
琥珀礦坑里有背帆的生物是?

這個生物叫做異齒獸(Dimetrodon),雖然很常被誤會成恐龍,但實際上不但和恐龍沒有什么關系,反而是我們還得稱呼它一聲“大表舅”。
異齒獸生存的年代比恐龍還要早,距今約2億9500到2億7000萬年前的二疊紀(目前最早的恐龍大約出現(xiàn)于2億3000萬前年的三疊紀晚期)。
這種生物屬于“似哺乳爬行動物”,是我們祖先還更接近爬行動物時期的一個演化分支,背上的大帆可能是用來調節(jié)體溫的。
之所以叫異齒獸是因為它有兩種不同形態(tài)的牙齒,這也和我們哺乳動物有門齒、犬齒、前臼齒、臼齒的區(qū)別較為接近,而不像多數(shù)恐龍口中的牙齒大多只有大小的區(qū)別,而沒有形態(tài)或功用上的分化。

雙脊龍真的會開傘和噴毒嗎?

雙脊龍算是《侏羅紀公園》中的老朋友了,而在《侏羅紀世界》系列中則是首度亮相。
影片中這種恐龍的開傘和噴毒形象深植人心,然而很遺憾地,目前并沒有任何證據(jù)顯示這種恐龍有這些結構。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電影中這種恐龍的體型比在《侏羅紀公園》中還要大,實際上這種恐龍真正的體型約有6~7米,高度和成年人差不多,因此本次電影中的體型是比較還原化石的真實尺寸,或者也可以認為當年《侏羅紀公園》里的那只只是個幼年個體。

南方巨獸龍真的是最大的肉食恐龍?

現(xiàn)在公認最大的獸腳類恐龍其實是棘龍,體長有15米,凌駕于霸王龍、異特龍等大型肉食恐龍之上。
但研究顯示棘龍其實是四肢粗短的,加上生理結構更適應水生環(huán)境,食物也主要以魚類為主,因此和大家想象的最大肉食霸主可能會有些差距。

若要說到恐龍時代的陸地頂級掠食者,往往會有很多意見爭論不休,畢竟又大又兇狠的怪獸總是更容易吸引世人的目光。
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在發(fā)表當時,是作為超越霸王龍體型的肉食霸主登場的,最大體長推估有13米,略大于霸王龍的12米。
但后來又發(fā)現(xiàn)了更大的霸王龍標本,加上推測體型方式的不同,這兩者恐龍的體型可能本質上并沒有太大的差別,且目前的化石證據(jù)傾向于霸王龍能更大一些。
此外,體型大小也不是決定強弱的唯一因素,因此糾結于誰的體型更長一些意義并不大。
順帶一提,南方巨獸龍屬于鯊齒龍類,是異特龍類的一個演化分支,過去也常被介紹為“放大版本”的異特龍,因此片中有主角將異特龍和南方巨獸龍搞混也屬情有可原。

我想許多觀眾更想知道的是兩者打起來誰會贏,很可惜的是霸王龍生存于6600萬年前的北美洲,而南方巨獸龍生存在9700萬年前的阿根廷,時代和地理上根本無法相見。
但若是硬要討論的話,雙方其實各有不同的優(yōu)勢,真的打起來勝負還很難有定論。

南方巨獸龍的體型較霸王龍苗條,加上有長的前肢和利爪作為輔助,也許速度上、武器上能有優(yōu)勢;
另一方面,霸王龍的體格較為強壯,雖然小短手在戰(zhàn)斗中派不上用場,但它的咬合力是恐龍之中最強大的,頭骨結構也更加結實,要咬碎骨頭輕而易舉,因此力量上更具優(yōu)勢。

長著大長爪的兇狠怪獸恐龍是何方神圣?

這是鐮刀龍(Therizinosaurus),體型可達10米,雖然和霸王龍親緣關系不遠,但實際上是吃素的。
為了吃素也演化出許多奇怪的特征,例如長脖子、小頭、大肚子(可以更好地消化植物纖維),以及仔細看片中特寫的話,嘴巴前端是尖銳的喙而沒有牙齒,口中牙齒也比較小。
鐮刀龍的名字來自于手上的大長爪有如鐮刀,光長度就將近1米,整個前肢更能達到2.4米長。

至于吃素的一個恐龍為何要有如此兇猛的武器,研究推測可能的原因有作為防衛(wèi)武器、抓取高處的樹葉或是求偶時打斗等。

整部電影來說,讓我最感動的其實就是鐮刀龍出現(xiàn)的時刻,因為我的博士論文就是研究這類恐龍的早期演化模式。當它出現(xiàn)在大銀幕時,有種說不出的熟悉、感動和喜悅。
科學研究是不斷在進步的過程,1993年的侏羅紀世界將當時最前沿的溫血、狡詐、敏捷的恐龍形象帶到世人面前。而隨著將近30年的時光,當年電影中的復原形象在現(xiàn)在已經略顯陳舊。
這些舊的恐龍形象雖然深植人心也廣受觀眾喜愛,但本次劇組的野心依然決定將更新的研究成果呈現(xiàn)在世人眼前,我想這就是個電影和科學共同進步的結果。
侏羅紀世界系列至此雖然終結了,但導演稍微透漏未來可能有其他侏羅紀系列的出現(xiàn),而隨著科學持續(xù)的進步,未來也許能看到更多酷炫或是新奇的恐龍登上大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