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家族譜?
古語云:“族者,屬也,與其子孫共相聯(lián)屬,其旁支別屬?!彼^直系與旁系是相對而言,均可上溯為同祖。
他們“共相聯(lián)屬”的,這個“屬”,就是這個宗下特定的族眾。族眾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與族,族之于家。宗之下有因分衍或遷徙等形成一個族體,族體之下的基本單位是家,所以冠用“族譜”名的譜牒應(yīng)是某宗下的一個新開辟的族體。
族譜不是一個完全的宗族譜系,它只記述了這個宗族部分后裔。例:某支遷某地形成一個族體,它的譜系則是族譜。從整體意義上,它構(gòu)不成一個完整的宗族體系,所以族譜既不同于宗譜也區(qū)別于家譜。

所謂家譜,狹義地講應(yīng)是一直系內(nèi)的本家之譜。漢以前,見之于正史載錄的譜牒類書多以“世家”為名,且屬王侯大夫及有社會重大影響的人物才具有。如齊太公世家,魯周公世家,孔子世家,陳涉世家。
至漢,以“世本”為書目,專門記錄姓氏、世系、居、作。例:世本十五篇。至隋,屬譜牒的籍名多樣,如:家傳、家紀(jì)、家記、家史、世系、家牒、譜記等。按正史《隋書》載,首先出現(xiàn)在正史載錄中有“家譜”冠名一書的為“楊氏家譜狀并墓記”。
隋之后,在《新唐書》中,以“家譜”冠名的才真正開始多起來,如“謝氏家譜”、“薛氏家譜”、“顏氏家譜”、“李用休家譜”等。
按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載:“漢書藝文志是秦漢以前著述的總錄,隋書經(jīng)籍志是隋以前著述的總錄?!蹦敲础凹易V”一名的取用應(yīng)在漢至南北朝時期。
原載:https://www.zupu.cn/xinwen/20210604/418423.html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