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光相融的剎那間,遇見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前一陣子參觀了安藤忠雄設計的和美術館(HEM),以及美術館正在展出的Roni Horn“非夢亦夢”藝術作品展,頗有感觸。
說起安藤忠雄,其實我“認識”他已17年有余,此行卻也是首次拜見其“活”的作品。
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草根平民介紹大咖時,通常都會冠以“老熟人”、“老朋友”等頗具淵源的稱謂,以拉近關系,抬高自身的段位,博取“哇”聲一片。我也是一介平民,虛榮心自然是有,只是我所知的那些熱衷于或是自認為擅長“攀關系”的,大都走上了可獄可囚的人生道路,一念及此,還是老實的承認“陌生人”的身份。
最初接觸“安藤忠雄”,已是古早的2006年。時值剛上大學,對一切都充滿好奇與想象,花了很多時間在課外知識的探索上,可謂是對專業(yè)課程敷衍了事,對興趣愛好重拳出擊。
當時利用上課的時間,拜讀了《安藤忠雄連戰(zhàn)連敗》、《安藤忠雄的20歲年代》等著作,都是在香港買的港版、臺版圖書,平均價格100港幣左右。這筆支出,對于一個獎學金尚在貸款、家庭也未提供豐厚生活費的大學生而言,費用是高得很哩。而且港版書排版是從右至左、豎排的,這對養(yǎng)成了10多年的閱讀習慣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
這些書的內容也有專業(yè)的建筑知識和術語,不過更多的是建筑師于座談會講演的記錄,對于非專業(yè)人士閱讀也是很友好的。就像是一位身經百戰(zhàn)的老前輩,向即將入行、躍躍欲試的青年學生分享一些諸如事業(yè)抱負、入行初期遭遇種種挫折之類的人生經驗。
游走于字里行間,腦海就浮現(xiàn)出畫面來—已是業(yè)界翹楚的安藤深情的向禮堂望去,滿眼都是20歲時代的自己??粗粡垙堉赡鄣拿婵啄敲礋崆?,覺得一句話都不說也不好,便把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娓娓道來,讓讀者通過聆聽與閱讀,也能深刻體會他對理想和信念的追求與堅持。
安藤忠雄屬于業(yè)余出身,從未受過正規(guī)正統(tǒng)的專業(yè)訓練。不禁讓人感嘆:一個貨車司機和不入流的拳擊手,怎么就成了享有“清水混凝土詩人”美譽的世界級建筑師呢?在電影界同樣也有一位經歷傳奇的人物—《德克薩斯的巴黎》、《柏林蒼穹下》的導演Wim Wenders。懷揣畫家夢想而踏上寒冬凜冽的巴黎,因為可以低成本蹭暖氣而在電影資料館觀看了超過1500部電影,從此改投電影門下,成為了名垂影史的巨匠。
作為門外漢,本就輸在起跑線上,大多數(shù)人會選擇早早離開賽道,或是得過且過,隨波逐流。僅靠持續(xù)的、努力的學習顯然是不夠的,在精神層面,也需要十足的韌性?!安粦峙率?、直面困難的挑戰(zhàn)心;身陷逆境,永不放棄夢想的頑強心?!笔前蔡僦倚矍嗵O果精神的內核,也是這種不服輸?shù)亩分荆淮未握绕溆谀婢持?,終于攀上金字塔頂端。
由此我想到,近些年來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fā)達國家在芯片、光刻機等領域,對我國相關產業(yè)和尖子企業(yè)卡脖子的案例。這種對正常經貿極端化的切割與技術封鎖,愈演愈烈,在未來甚至很可能延伸至更多的關鍵領域。
時常聽到這樣的嗟嘆,“差距太大了”、“別人也還在發(fā)展進步”、“半導體技術和別的不一樣”,諸如此類。誠然,差距確實很不小,別人也還在跑步前進,哪項科技都不完全一樣。我國在發(fā)達國家已然完成現(xiàn)代化工業(yè)建設的時候,才開始在一片蒼茫中重建。不正像是門外漢一樣“魯莽”的闖入了各個領域,直面最殘酷的競爭么?
其實,我國被卡脖子的關鍵技術,遠不止這些,共和國史上,許多技術上的差距一度也被認為是鴻溝天塹。
改革開放初期,到中國考察投資環(huán)境的德國車企代表,形容中國的汽車工業(yè)是“原始狀態(tài)”、“中國車間用的是其爺爺輩的生產方式”。時間軸劃到2023年,今年一季度中國汽車出口量已超越日本,有望在全年成為汽車出口全球冠軍。在光伏、通訊、工程機械等領域也不乏相似劇情的上演。始終相信,屬于光刻機、芯片,甚至是操作系統(tǒng)等更多關鍵領域的“逆襲時刻”也終究會到來。
扯遠了,還是要說點建筑作品本身。
和美術館(HEM)是安藤忠雄在中國的第四個作品,私以為稱得上是其建筑理念三大要素(可靠的材料、完全正宗的幾何形式、人工化自然)的集大成之作。
遠遠望去,就能感受到HEM十分安藤:場館主體內外大量運用的清水混凝土宣示著安藤建筑最鮮明的個性。建筑師本人一再強調可靠、牢固的材料的重要性,在其作品中,清水混凝土的使用最為常見。具體到什么程度?大概就像內娛歌手突兀的飆高音那樣(這里僅指常見的程度啊喂)。
建筑主體外觀由三大“自然”主題環(huán)繞,分別是水之徑、光之徑和風之徑(貌似只能通過水之徑進入場館內部),這大概是建筑師對其“人工化自然”理念的有意為之。
場館展覽區(qū)域的核心,由一座雙螺旋結構的清水混凝土樓梯自下而上貫穿全館,清晰勾勒出“圓”的幾何形象。
“圓”在中國文化與藝術中始終都是不可忽視的存在,比如蘇州園林的月洞門,又或是每逢佳節(jié)寄托情思的“圓滿”、“團圓”。過去安藤出品中的幾何形式大多以“方”呈現(xiàn),此次HEM以“圓”為主,慣用的“方”只是在一樓展廳和二樓商業(yè)區(qū)打輔助,充分展現(xiàn)了建筑作品與本土文化的高度融合。對甲方爸爸實力的尊重也溢于言表。
此時某家電龍頭亂入吼道“證券分析師們整天都說家電板塊就是地產板塊的一條狗,如今經濟增速放緩、地產雷鳴不斷,這里私人美術館照樣蓋起來。什么叫國際大品牌?。。☉?zhàn)術后仰)”
總覽安藤的一眾作品,“光”歷來都是重頭戲,HEM也不例外。建筑師本人也曾說過,在他的作品中,光永遠是把空間戲劇化的重要元素。讓人驚喜的是,HEM的自然元素中,“水”的占比也非常突出:建筑與外界的通路由水之徑引導,湖水隨風蕩漾開去,同時環(huán)抱著大半個“圓”,映在水中的建筑就像生命、時光以及水一樣具有了流動性。
水是自然之泉,亦是生命之源。隨著年歲漸長,我也越發(fā)切身感受到“水”在個體健康、思想、品性中的那份重量。
論及“水”,我國哲學思想中,儒道兩派可謂金句頻出。如《道德經》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再如《荀子·王制》所述的“水能載舟,亦可……亦能覆舟?!?/p>
HEM主打“圓”與“水”,略微有別于安藤的經典建筑風格,卻很對中國哲思的那個味兒。
和,而不同。是處世中最大的理性與誠意。
不知不覺在展廳就待了兩個半小時,準備離開的時候,我是戀戀不舍,一步也不愿邁出美術館大門。一邊是體感溫度接近45度的潮熱戶外,一邊是空調冷感暢快淋漓、知識水平也極高的展廳,并且還花了老子150大元才能享用。
或許是對久別重逢抱有期待,人們時常都會選擇暫時離開。在那漫長的歷史長河里,時間和距離興許會陌生了表相的近況和際遇,但也可能讓似夢的情愫和記憶愈發(fā)熟悉。我想,我們最終還是會再遇見的。再見。
后記
回程路上,看到路旁草叢邊散落著不少非洲大蝸牛,這種早在民國時期業(yè)已引進的物種,在廣東雨季本不是稀罕之物。引起我注意的是,這一路都只有空殼,不見蝸牛本體。等到趕上高鐵緩口氣,方才恍然大悟,“他們順德人真是啥都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