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時間沉寂之后,3.0版殲31將在明年首飛,更大驚喜還在后頭

近日,據媒體報道,中國航空工業(yè)界再次傳來好消息,而這次主角已不是成飛,原來在經歷長時間沉寂之后,3.0版殲31這款新一代戰(zhàn)機將在明年首飛,有分析認為,由于通用性更強并且適于批量列裝,殲31這樣的中型四代機地位比殲20更重要,并且它的逐漸成熟也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而對于關心中國軍機發(fā)展的網友們而言,更大的驚喜還在后頭。

如果要直觀解中型與重型四代機的使用搭配問題,不妨看看美國空軍中兩款四代機的保有量與部署情況:作為世界上第一款四代機,F22機體空重接近20噸,因此被公認為重型戰(zhàn)機,盡管名聲響亮,但截至2011年最后一架量產型下線為止,該系列機型總產量也不過195架,其中還有8架是用于飛行試驗的原型機,在187架量產型中,至今已經發(fā)生過3起被曝光的墜毀事故,因此美軍現在所保有的F22實際數量還要更少。
相比之下,作為一款首飛于2006年底,但直到2016年才正式被宣布形成初始作戰(zhàn)能力的新機型,F35系列至今已經在美軍當中列裝超過400架,并且洛馬公司還在不斷地進行生產,顯然美軍是想用這款中型四代機全面替代一線部隊手中的現役F16,并將汰換下來的后者扔給國民警衛(wèi)隊或者翻新出口,在可預見的未來,F35系列機型將成為美國空中武裝力量的絕對主力。

從裝備數量對比上不難看出,F35作為后起之秀在受重視程度上遠勝于老前輩F22,這種現象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前者具有技術后發(fā)優(yōu)勢,但歸根結底還是由中型與重型四代機的固有差異所決定的,首先從性能上說,中型四代機體量本身比重型機小,隱身技術底子區(qū)別不大的前提下,在控制雷達反射面積,提高戰(zhàn)場生存性方面表現自然會優(yōu)于重型機,同時,基于任務成本和風險控制等方面的考慮,中型機也更適合作為多用途機型參戰(zhàn),這一點在三代機時代就已經得到了證明。
另外,從價格上來說,中型四代機也比重型四代機性價比更高,還是拿F22和F35來舉個例子,量產型F22戰(zhàn)機的單價隨著采購數量的變更一直在波動,而且存在多種不同計算方式,但如果加上研發(fā)成本并按照當前貨幣購買力來計算,這款機型平均下來的單價高達接近3億美元,而相比之下,洛克希德馬丁已經將F35A的裸機價壓到了8000萬美元左右,對于需要大批量采購新型戰(zhàn)機,但軍費再多也總歸有限的軍方來說,顯然是后者更討歡心了。

綜上所述,盡管不同實戰(zhàn)需求下的戰(zhàn)斗力各有千秋,難以一概而論,但不管是在性能還是性價比上,中型四代機都有著令重型四代機難以比擬的優(yōu)勢,而作為一款國產中型三代機,殲31在經歷長時間磨合后終于逐漸成熟,無疑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