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心離德的波蘭?70、80年代的斗爭與危機——波蘭簡史20
說起近現代史上的波蘭,咱們往往用坎坷、一波三折等字眼形容,但殊不知這當中也有不少波蘭人自己的“作死”。而好不容易熬到了二戰(zhàn)結束進入冷戰(zhàn)時期的國家建設了,波蘭在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還沒走多久,很快就迎來了跟蘇聯的矛盾,從而在社會主義波蘭的70、80年代發(fā)生了一系列斗爭與危機......

波蘭
咱們上期單獨講了冷戰(zhàn)時期波蘭在1956年的波茲南事件,這是一場波茲南工人因要“漲工資”而引發(fā)的群眾斗爭事件,雖說斗爭僅僅進行了三天,但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波茲南事件并不是一場孤立的事件,是當時蘇聯在東歐等諸多衛(wèi)星國跟蘇聯老大哥之間產生矛盾從而離心離德的反映

冷戰(zhàn)歐洲
當時除了波蘭,像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國都出現了類似的問題,而在蘇共二十大之后,不僅這些東歐諸國,像新中國也跟蘇聯“鬧別扭”了
再回到波蘭,上期結尾咱們講到了波茲南事件的結束和瓦迪斯瓦夫·哥穆爾卡的上臺,波蘭由此進入了60年代的發(fā)展

瓦迪斯瓦夫·哥穆爾卡
但在波蘭迅速發(fā)展的同時,它背后蘊藏的矛盾也展現出來,并逐漸演變?yōu)槎窢幣c危機,即70、80年代離心離德的波蘭
發(fā)展
1956年8月4日,即波茲南事件之后,波蘭統(tǒng)一工人黨決定撤銷在1949年11月對原波蘭共產黨領導哥穆爾卡等人的批判和譴責,因為當時波蘭尚不想在戰(zhàn)后被蘇聯“控制”,所以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波蘭共產主義勢力

波茲南事件
而剛剛從監(jiān)獄里被釋放出來的哥穆爾卡隨即當選為中央委員(10月19日)。而在此后的蘇波兩黨會談中,哥穆爾卡堅決反對蘇聯對波蘭內政的干涉和壓力,堅持走“波蘭自己的道路”。
21日哥穆爾卡當選為黨中央第一書記。隨后制定了1956-1960年的五年計劃,罕見地將發(fā)展消費品生產和農業(y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主要任務(此前波蘭實行的斯大林模式弊端太多)。

哥穆爾卡
并且還提出了克服“官僚主義和教條主義”、“加強法制和政治生活民主化”,發(fā)展經濟,“更快地改善人民生活”等新方針,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面發(fā)展,但歷史告訴我們這只不過是一廂情愿罷了。
由于此前從波蘭人民共和國建國后到1956年,波蘭都照搬蘇聯模式,而蘇聯斯大林模式的的嚴重缺陷給這個新生的國家造成了嚴重創(chuàng)傷(盡管斯大林模式有利有弊,但波蘭當局的死板、教條主義、照搬照抄跟蘇聯方面對波蘭的政治干涉,使得蘇聯模式成為了桎梏波蘭國家發(fā)展的一道枷鎖)

赫魯曉夫與哥穆爾卡
這種創(chuàng)傷大到后來的波蘭根本無法克服,以至于在之后的兩個五年計劃(即1961-1970)期間,波蘭的國民經濟比例依然嚴重失調。也由此爆發(fā)了矛盾
危機
等到1970年12月,也就是進入了70年代之后的波蘭,又一次面臨了新的危機。這次危機依舊是由罷工而引起的社會騷亂,跟此前的波茲南事件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與波茲南事件不同的是,這次的起爆點在波蘭的格但斯克(原來叫但澤市)等沿海城市當中。而它的主力軍也從波茲南事件當中的工人們,發(fā)展到了工人、學生、市民的聯合

波蘭格但斯克的位置
而起因竟然只是抗議政府提高食品和日用品的價格,由此舉行了大罷工。當然后來隨著形勢的變化逐漸成了一場嚴重的社會騷動,甚至發(fā)展成流血沖突!
當然了這種程度的騷亂跟后來波蘭面臨的大罷工相比就是“小兒科”(可不是“大方脈”啊),而波蘭當局解決這場騷亂的方式也很簡單粗暴:

12月20日波蘭舉行五屆七中全會,會上波蘭解除了哥穆爾卡第一書記的職務,由蓋萊克繼任為黨的第一書記。西倫凱維茲改任為國務委員會主席,由雅羅謝維奇任部長會議主席。

蓋萊克
經過了一系列人事變動,以及一些緩和工人情緒的政策推行后,這次罷工算是“萌混過關”,而新一屆波蘭政府也就開始了新的階段

20世紀70年代除了波蘭社會危機之外,另一條主線就是波蘭戰(zhàn)后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也是戰(zhàn)后波蘭發(fā)展最快的一個時期
新上臺的蓋萊克政府推行了著名的“高速度、高積累、高消費”的“三高政策”,不僅大量引進外資,還大量上馬各式建設項目,一舉大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蓋萊克政府
當時的波蘭可謂一派欣欣向榮。但欲速則不達,等到70年代末,政府就因為各種補貼達到了財政預算的40%!外債也高達260億美元。所以另一股危機在暗中醞釀
大罷工
自1976年來,波蘭經濟形勢在短暫繁榮后就日趨惡化,最終進入80年代后,政府不得不進行改革,采取凍結工資和部分商品提價的措施以避免危機,但長期習慣于計劃價格的波蘭人毫無心理準備

1980年7月,波蘭政府決定用議價的辦法、“議價商店”的形式來提高肉類及其他食品的價格,這當中僅肉類價格就提高了約40-60%,而這引起了工人們的極大不滿,最終引發(fā)了全國性的罷工
這次大罷工由波蘭盧布林省的工人最先發(fā)起,緊接著就是波蘭的首都——華沙,以及西里西亞和羅茲等地。

今天的波蘭地圖
而政府眼見事態(tài)發(fā)展不對,趕緊出臺新的補救方案,像什么許諾提高工人工資啊,提高待遇什么的,由此,罷工的形勢才有所緩和。
但政府的承諾遲遲不兌現以及波蘭社會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使得罷工潮再起。等到8月14日,波蘭格但斯克、格丁尼亞、索波特和什切青等地工人再次掀起罷工,并且這次最終發(fā)展成為了全國規(guī)模的工人大罷工!

大罷工
1980年的罷工期間,波蘭各地工人分別成立罷工委員會,以協(xié)調和領導當地的罷工運動,這些罷工委員會當中影響最大的是以瓦文薩為首的三聯城(即格但斯克、格丁尼亞、索波特)的罷工委員會。

瓦文薩
這些罷工委員會往往代表工人或市民的利益,直接與政府層面進行溝通協(xié)商,最終在一系列事件之下,政府同罷工委員會達成了協(xié)議:
即政府方面承認了新的工會組織——團結工會,并且團結工會不受黨和政府的領導而獨立成系統(tǒng),還保證了罷工的權利和罷工者的人身安全,并尊重憲法所保證的言論、報刊和出版自由。

團結工會
而罷工工人也作出了妥協(xié):即承認了波蘭統(tǒng)一工人黨在國家中的領導地位。盡管這次全國性的工人罷工導致了波蘭統(tǒng)一工人黨第一書記蓋萊克的下臺,但好歹波蘭統(tǒng)一工人黨的執(zhí)政黨地位保住了
危機再起
1980年9月,在波蘭統(tǒng)一工人黨的八屆六中全會上正式解除了蓋萊克的第一書記職務,由卡尼亞繼任。

蓋萊克
10月波蘭成立了東歐第一個獨立的工會組織——團結工會,而瓦文薩則當選為團結工會的領導人,并由此開始在波蘭的政壇嶄露頭角。

時代雜志上的瓦文薩
最初的團結工會采取和平方式,也承認社會主義是波蘭的政治基礎;承認統(tǒng)一工人黨的領導作用和與蘇聯結盟等等等等
但等到1981年在格但斯克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后,決定成立全國委員會取代全國協(xié)商委員會,并且通過新的政治綱領,還要求在波蘭實行多元化,建立所謂的“自治共和國”,換句話說就是被西方所謂的“民主”思想給影響了。

在這里插些題外話:美蘇冷戰(zhàn)期間,很多人都感覺蘇聯太“沙文主義”,但實際上這是今天西方輿論攻勢跟思想影響的結果,包括說對于伊斯蘭教國家的一些個錯誤認知也是西方人背后作梗

事實上早在冷戰(zhàn)期間歐美國家就通過輿論等方式影響東歐各國,以他們所謂的“民主”、“人權”、“自由”的思想腐蝕社會主義。當然不是說民主自由人權不好,只不過歐美國家的這些所謂“民主”是偽民主,所謂“自由”是偽自由,所謂“人權”是偽人權
關于這一點相比大家在近些年的疫情面前已經看得非常清楚了,包括說最后東歐劇變蘇聯解體,背后也是受到了西方所謂“民主自由”思想的影響,最典型的就是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跟葉利欽的“民主化”

戈爾巴喬夫與葉利欽
而此時的波蘭已經出現了這種跡象,當時波蘭稱團結工會是波蘭改革的主力,但工會綱領中卻未提到社會主義及統(tǒng)一工人黨的領導作用,所以日后東歐乃至蘇聯社會主義政黨的失勢,也就不那么意外了
而在團結工會的罷工運動中,工會提出要有自己的報刊、有自由出版權,甚至還要“自下而上奪權”。團結工會開始與政府分庭抗禮。波蘭繼續(xù)陷入經濟、政治危機之中。
思想宗教
在政治經濟混亂的同時,在思想宗教上,波蘭人仍是非常的“迷”:
波蘭歷史上一直是一個篤信天主教的國家,盡管也不對其他宗教加以嚴格限制,比如東正教跟新教也都蓬勃發(fā)展

今天歐洲宗教分布
但在二戰(zhàn)后,波蘭社會主義政府進行了廣泛的無神論宣傳和教育,這點跟咱們新中國建國后是一樣的。但不同的是,波蘭不僅宣傳,還對教會進行迫害。
當時波蘭社會上,明面上波蘭人民成為了堅定的無神論者,但實際上這種根深蒂固的宗教情結、宗教信仰不是那么輕易動搖的

教堂
1978年10月16日,在波蘭出生的大主教沃伊蒂瓦被正式選為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一年后的1979年,若望·保祿二世以教皇的身份首次造訪波蘭,隨即獲得上百萬人的熱烈歡迎。

若望·保祿二世
而他的到訪也受到了波蘭當局的隆重接待,并且其足跡所到之處,無不爭相迎接。成千上萬的教徒都匍匐在他的腳下,虔誠地聽其訓示。
一時之間,空前的宗教狂熱彌漫在整個波蘭。而教皇的波蘭之行既是對波蘭教會力量的檢閱,又是對波蘭當局的一次政治示威!

若望·保祿二世回到波蘭
由此反反映了波蘭無神論教育的失敗,以及在那個特殊時代波蘭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全面“混亂”。
新時期?
等到1981年波蘭統(tǒng)一工人黨的九屆四中全會上,卡尼亞正式辭職,由雅魯澤爾斯基當選為黨中央第一書記。

雅魯澤爾斯基
1981年12月13日波蘭宣布進入戰(zhàn)時狀態(tài),將團結工會取締,而工會領導人瓦文薩等也拘禁,部分工會骨干轉入地下活動。
同時工會內部也分成了兩派:以瓦文薩為首的緩和派主張避免同政府發(fā)生正面沖突,提倡協(xié)商對話;激進派則主張通過暴力推翻政府。

雅魯澤爾斯基與瓦文薩
由此在社會上也發(fā)生重大分化,原來支持團結工會的人逐漸轉向支持政府。所以1982年2月議會通過了新的工會法,要求重建新的工會。
1983年7月,維持了一年多的波蘭戰(zhàn)時狀態(tài)結束。轉年1984年波蘭就宣布大赦,瓦文薩等人出來后致力于使團結工會合法化做斗爭。

瓦文薩
由此波蘭局勢進入了短暫的穩(wěn)定期,說它短暫是因為一場更加兇猛的政治風暴即將到來,而這場風暴直接使波蘭拋棄社會主義而走向資本主義,同時也成為了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冷戰(zhàn)結束大事件的一部分。

那么波蘭接下來遇到了什么?波蘭又是如何完成從社會主義到資本主義的轉型的呢?波蘭又對世界局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歡迎持續(xù)關注本系列,敬請期待下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