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史圖館】“尷尬的利器”——清朝抬槍極簡史

2018-12-29 18:43 作者:史圖館  | 我要投稿

本文作者:呆毛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且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歷史學術研究,僅供參考


抬槍(Jingall,Gingall,Wallgun)是晚清軍隊火器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使用時需扛抬前行,射擊時依托固定支架得名。重量十二三斤到三十余斤不等,較重的抬槍又稱為抬炮,然而實際記載中抬槍和抬炮的定義并沒有詳細的區(qū)分。wallgun一詞指的是16至18世紀在歐洲流行的大口徑火槍,因體積和重量遠比一般火槍大,只能借助矮墻等支撐物進行射擊而得名;而jingall一詞(也稱gingall)源于印地語jangal,指的是19世紀印度和中國使用的重型火槍,射擊時需要支架支撐。[1]

1860年代清軍使用抬槍圖,圖片來源: Armies of the 19th Century:China,Lan Henth

道光年間,因英國**販子的走私猖獗和清政府對禁煙措施的逐步升級,東南沿海局勢愈發(fā)緊張,沖突摩擦也愈發(fā)頻繁。道光元年(1821),英軍船只停泊于廣東省新安縣南蛇塘村,英國水兵百余人尋釁滋事,開槍打死平民兩人,打傷四人,粗暴踐踏中國主權,事后拒絕交出兇手;

道光十二年(1832),英國東印度公司派出“阿美士德”號間諜船,在中國沿海游弋六個月有余,偵查沿海主要港口,搜集了大量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情報[2]。沖突的增加使得火器需求量驟然提升,道光皇帝下諭:“大小炮位及各種器械,若能陸續(xù)建造,多多益善”。[3]然而由于此前很長一段時間清朝沒有爆發(fā)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加之經濟每況愈下,自嘉慶五年到道光前期,清政府甚至基本沒有制造過火炮鳥槍等火器,中央一級火器制造業(yè)十分衰敗,單靠中央制造的火器無法滿足各地迫在眉睫的需求。于是清政府一方面派遣要員從全國各地調運軍火至東南沿海,另一方面命各地火器制造廠就地制造火器,滿足戰(zhàn)爭需求。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抬槍(炮)應時而生。

筆者查閱有關抬槍出現最早的記載始于道光九年(1829)。湖北將軍觀喜奏請朝廷將“荊州南額營設”年久失修的二十尊損壞火炮按照直隸樣式改造成四十尊抬炮[4],獲得朝廷批準。同年七月,西安滿營熔化“業(yè)已不堪應用”的鳥槍160桿,改鑄抬炮40尊。[5]次年,福建三江口駐防水師旗營仿照西安式樣制造抬炮10尊。[4]其后隨著各地方火器制造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各地均開始制造抬炮,每批的制造數量少則數十,多則近千,數量累計也頗為可觀。

據耆英道光二十一年三月初十奏:“查有抬槍成式 ,長七尺五寸(注:約2.3m),抬演試放,頗能致遠?;I款依式監(jiān)造一百三十桿,約三個月內均可造成。 嚴飭沿海各地方官勤加操練,務期嫻熟,足資防御。較之鴆工鼓鑄大炮,不惟價廉工省,且輕捷利便,可期得力。再查抬槍木鞘長五尺,距鞘梢尺余,鑿通一孔,上穿皮帶,放時一人將槍安于一人肩上,雙手勒定皮帶,又一人將槍尾托定,看準鉤火,可發(fā)三百余步(注:500米左右),吃藥三兩五錢,鉛子重五錢,可裝五個。今擬抬槍十桿為一排,若演習嫻熟 ,實為軍中克敵利器。”[6]道光二十二年,耆英受清政府委托主持***炮事宜。道光皇帝在上諭中稱:“抬炮一項,以體質輕固者為得用?!ㄈ镏谏锌诌\動未能靈便,若每炮再減六七斤,運用時更當得力。并著該督資會河南巡撫照辦?!盵7]

安裝在腳架上的抬槍,

而從目前為止發(fā)現的文獻記載和留存的實物照片來看,抬槍實際上是一種放大版的重型火槍。前期的抬槍結構原理與馬、步槍原理相同,只是在尺寸,裝藥量,威力等方面明顯大于馬、步槍,

使用時一般需要2-5人操作,相比步槍火力更強,射程更遠,重量可以支持人力運輸,機動性相比紅夷炮等重型火炮優(yōu)秀,用于為步兵提供進一步的火力支援。此時的抬槍射速雖無記載,但是對于當初作為以鳥槍(火繩槍)為原版放大的抬槍而言,筆者推測裝藥量更大的抬槍射速應該是低于同期鳥槍的。

抬槍因為其強大的火力和較高的機動性迅速成為了清軍的主要火力,從咸豐年間各勇營開始編制若干抬槍隊,其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在清軍的建制內都能見到抬槍的身影。洋務運動期間,清政府各大兵工廠都有生產抬槍,包括廣東制造局,天津行營,湖北槍炮廠,江南制造局等多家兵工廠的生產記錄中都有抬槍的身影。然而由于沒有國家統(tǒng)一標準,各廠生產的抬槍大小不一,規(guī)格也有很大區(qū)別。

1894年12月30日,四品京堂盛宣懷致電張之洞,稱金陵制造局制造的后門抬槍射程遠,比快炮好用,請求金陵制造局多加制造,并詢問了制造局的產量和價格。[8]

1895年3月24日,時任兩江總督的張之洞致電臺灣巡撫唐景崧,為唐景崧提出了一個點子。張之洞提到,前一段時間因為洋械匱乏,他命令工匠制造一款子母抬槍。雖然威力不足洋械,但制造方便,材料易得,可以用來應急。[9]

1895年12月7日,時任山東巡撫李秉衡啟奏:山東機器局候補道潘廷祖研發(fā)出了一種新式抬槍,“其大端因乎毛瑟,兼有比利時之渾堅,哈乞開斯之利捷,釋放可及四里之遠,架毛瑟而上之,似為制敵利器”,命名為“堅利遠”后膛抬槍,并將制成的抬槍送去二十桿,后膛槍彈四千顆一并送去軍務處驗收[10]。

1896年12月6日,北洋大臣、直隸總督王文韶啟奏:練兵需要打帽抬槍(栓動后膛)一千五百桿,命天津行營制造局造邊機、中機抬槍二桿進行試驗。試驗后發(fā)現,兩款槍均便攜實用,但是邊機重量太重,計劃讓每桿槍重三十斤,而將中機改成邊機可與中機一樣重量和尺寸。并要求該局制造前門大式抬槍五百桿,中機改邊機前門小抬槍一千桿。[11]

此時的抬槍已經從以前的前裝火繩槍改變成后裝轉栓式步槍,彈藥也從黑火藥+鉛彈丸進化到金屬定裝式彈藥,但原理上依舊是同款步槍的放大版。而且由于彈藥威力的加強,沒有反后坐裝置的抬槍使用的時候射手的射擊體驗非常糟糕?,F存在國外的抬槍也多為十九世紀末期清末各大兵工廠生產的后膛轉栓式,口徑在0.60英寸(15.24mm)到1英寸(25.4mm)不等。槍機有毛瑟(Mauser)式和勒貝爾(Lebel)式等,發(fā)射黑火藥裝藥的無被甲鉛彈。在2000年4月美國的一次槍展中, 曾有一把天津北洋行營制造局**********管上的銘文是篆書光緒乙未(1895)北洋行營制造局造。口徑0.60英寸(15.24mm),長6英尺(1.82m),有膛線,槍重40至50磅(18.1kg至22.5kg),單發(fā)。該槍是一名英國人在美國加州的槍商處寄賣,開價$3999,據說是八國聯軍侵華期間被英軍繳獲的戰(zhàn)利品。而這種新式抬槍一直使用到了二十世紀初,隨著袁世凱小站練兵,清軍大規(guī)模改革之后退出了清軍的戰(zhàn)斗序列。

60口徑清朝抬槍
槍身銘文,光緒丙申(1896)年天津南(制造)局造

引用資料:

[1]1911 Encyclop?dia Britannica/Gingall,Wikipedia https://en.m.wikisource.org/wiki/1911_Encyclop%C3%A6dia_Britannica/Gingall

[2]《**戰(zhàn)爭前中國的國際處境》,趙毅,卜照晶,《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3月第40卷第2期,144頁

[3]《清朝續(xù)文獻通考》,卷二三七,《兵考三十六.軍器》

[4]《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八九九,《工部.軍火.直省火器二》

[5]《清宣宗實錄》,卷一五八

[6]《酌擬添造抬槍折》,清,耆英,《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二),中華書局,1964,898頁

[7]《清朝續(xù)文獻通考》,卷二三七,《兵考三十六.軍器》

[8]《盛宣懷為請速飭金陵制造局趕造后門抬槍事致署兩江總督張之洞電》,《中國近代兵器工業(yè)檔案史料(1)》,425

[9]《張之洞為奉告自制之子母抬槍尺寸供臺防備采事致臺灣巡撫唐景崧電》,《中國近代兵器工業(yè)檔案史料(1)》,519

[10]《李秉衡奏山東機器局造成堅利遠后膛抬槍片》,《中國近代兵器工業(yè)檔案史料(1)》,520

[11]《王文韶奏天津行營制造局****情況片》,《中國近代兵器工業(yè)檔案史料(1)》,122

[12]中國近代兵工史話,兵工軼聞(一),火器堂

http://www.chinesefirearms.com/110108/history/misc.htm


【史圖館】“尷尬的利器”——清朝抬槍極簡史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米林县| 宝应县| 顺昌县| 花莲市| 宁陕县| 育儿| 资溪县| 深水埗区| 车致| 巴中市| 区。| 陇川县| 蓬溪县| 和平县| 普兰店市| 芮城县| 定兴县| 墨江| 保山市| 西昌市| 乐陵市| 全州县| 会同县| 休宁县| 资溪县| 三亚市| 镇江市| 平江县| 额济纳旗| 天水市| 冕宁县| 石柱| 文登市| 晋城| 若尔盖县| 桃园市| 乐平市| 开封市| 监利县| 屏边| 巴彦淖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