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道德經(jīng)》:一個智慧之人的幸福哲學,拼的不是一張嘴
老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币馑际?,有智慧的人是不多言說的,多話的就不是智者。
當我們還沒什么見識的時候,就喜歡不斷講話,以顯示自己知道得多,但是到我們真的什么都閱歷過、經(jīng)歷過了,反而不多話了。
辛棄疾寫道,“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蹦晟贂r不知道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F(xiàn)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
白居易就很疑惑,他寫了一首詩,“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就是多話的人不如知道沉默的人,這句話我是聽老子講的,那如果說老子真正地明白“道”了,為什么還要寫五千字呢?

有智慧的人知道,在人類的歷史長河里,我們都只是短短的瞬間,人世間沒有什么永恒不變的事,任何事物都是相對而言的,是隨時變化著的。我們能認識到這一點,為什么要不斷地去說呢?
所以,別那么確定說這就是什么,就叫什么,非要與人爭出個道來。我們?nèi)松贿^短短百年光景,體驗生活尚且來不及,何苦這般折騰自己,把心思都放在了那些自尋煩惱、毫無意義的事情上??辞迨虑榈谋举|以后,我們就能更容易放下,不會過于執(zhí)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明白以后,也就不用多說了。就把該做的事情做好,不需過多地用言語修飾,過多地提及它,人要懂得收斂光芒,放低姿態(tài),不要覺得自己高高在上,像塵埃一樣混同于塵世(如果民眾都如同塵埃,那我也是其中一粒,好像無跡可尋)。比如我給公司創(chuàng)造了本季度最好的業(yè)績,領導和大家都夸贊我,所以我就覺得自己是出類拔萃的,有點忘乎所以,說話的語調都高了,這讓身上的光芒太過耀眼,而與大家格格不入。所謂”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不應該把心力放在這些外在的結果。
如果人生是一場修行,那最好的修行場所就是我們生活的地方,我和大家一樣混同于塵世,只是我心中秉持“道”的原則,“上善若水”,就像水一樣去行利益眾生的事。

我們當下造的每一個“因”,包括一個念頭、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并不是馬上引出一個“果”。我罵了誰,別人不一定馬上就罵回來。但是每個“因”會像地下的樹根一樣生長繁衍,然后可能和其它的“因”結合、疊加,不一定就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以其他的方式甚至是數(shù)倍地返到自己身上。也就是說,我們沒法算計和預料將來的每一件事到底是好還是不好,但我們要想生活幸福,就應該做每一件事都心存善念,不要為滿足一己私欲而傷害他人。
尤其是一個優(yōu)秀的領導者,不為一己私欲,這樣才能更加公正、無所偏倚地去行事,去造福民眾。人容易被欲望所驅使,得到了可能快樂一瞬間,但欲壑難填啊,這個世界是不斷變化著的,新鮮事物會不斷涌現(xiàn)出來,看到了又想要去爭,人就會陷入循環(huán)的痛苦掙扎中。領導者當以身作則,放下紛爭之心,放下占有之心,大家爭相效仿,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更少沖突。

有智慧的人,沒有親疏利害貴賤之別。比如在有些單位里,下邊的人際關系極其復雜,為什么會這樣?就是因為領導者對員工有親、疏,不能一視同仁,結果有些員工也投其所好,跟領導親近,或者跟領導更加地疏遠,公司的文化一團糟。
但人們好像都是喜歡“貴”而討厭“賤”的,其實,那些所謂的貴、賤都是相對出現(xiàn)的,可能隨時相互轉化,今天特別“貴”的東西,明天又變得“賤”了,反之亦然。
比如在古裝劇里,經(jīng)常上演“窮書生愛上富家千金”的戲碼,無論他們?nèi)绾位ハ鄲勰?,女方父母都要斷絕他們的交往,因為窮書生身份低賤,所以堅決不同意這門婚事。結果書生一朝高中狀元,風風光光地回來了。這就是身為父母沒有慧眼識珠,眼中只能看到貴賤,而錯失了這么好的姻緣。但假如,書生因此事而過于看重“貴”的身份,有可能有一天又變得“賤”了,為什么?成為貪官了,沒有把百姓福祉放心間,只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有多少貪官曾經(jīng)都威風一時,轉眼而又變成了階下之囚。
這樣的人格,才能為天下所尊貴。
(該篇內(nèi)容屬于“我讀《道德經(jīng)》”專欄系列文章之一,如果對文化經(jīng)典感興趣,可進入個人主頁瀏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