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國際幼兒園:有愛有效,水到渠成
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希望孩子養(yǎng)成好好吃飯,不浪費的習慣。這種希望不僅僅是考慮到孩子的健康發(fā)育,還包含著對節(jié)儉美德的期待與要求。如果我們的學生若無其事地將滿盤的飯菜倒掉,誰能不為此感到心痛呢?但任何一個有過教育經歷的人都應該知道,糾正不良習慣是非常難的,尤其是像吃飯這樣的“小事”。
?

在這個過程中,也有過學生不理解,在沒有“光盤”時想偷偷溜走的情況。我沒有批評這個學生,而是引導他思考“光盤”的原因,并在他打餐時站在他旁邊提醒他多思考一下要打多少,同時調整了他的座位,讓他吃飯時離我近一點。
在我看來,這個學生并不是主觀上想浪費食物,只是在“吃多少,打多少”這一方面欠缺考慮與練習,需要更多幫助。這并不是一個老師可以對他惡語相待的理由。也有過孩子吃不完的情況,尤其是行動初期。那我們換位想想,成年人是不是也有過“眼大口小”的時候?遇到這種情況,我會認真地問他,為什么要打這么多,之后要怎么做。同時,還會堅持讓他從剩下的飯菜里選擇吃掉一部分,下次打餐時我也會多留意一下這個孩子的情況。
我們班開展“光盤”行動快一年了,我花了不少的時間與心思。簡單粗暴地強制執(zhí)行也許可以取得短期的效果,但也很可能換來叛逆的孩子與緊張的師生關系。這明顯是不利于長期帶班的。
?

提前預設孩子可能面臨的挑戰(zhàn)與困惑、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與指導、定期的反思反饋都是為了讓學生理解老師提出要求的目的與初衷。感受到了愛與關懷的學生會更樂于接受與配合。加之統(tǒng)一的標準與長期的督促,教育的效果就水到渠成了。
?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