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儒法斗爭史部分》1.3 綠林、赤眉起義
【本文轉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僅供學習參考】
3、綠林、赤眉起義
? 西漢末年爆發(fā)的農民大起義,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二次大規(guī)模的農民革命戰(zhàn)爭。
? 西漢末年,劇烈的土地兼并,慘重的徭役、賦稅、苛刑,加上連年災荒,農民大批破產逃亡,社會陷入嚴重的危機。王莽[1]代漢稱帝后,在政治、經濟上施行復古“改制”的倒退的反動措施,更使人民生活陷于絕境,階級矛盾愈加激化,醞釀已久的綠林、赤眉全國性農民大起義終于爆發(fā)。
? 公元十七年,湖北旱災,饑民幾百人在王匡、王鳳領導下舉旗起義。隊伍聚集在綠林山[2],因此稱做綠林軍。他們“劫富濟貧”、“除霸安民”,打擊莽軍。公元二十二年,離開山區(qū),分兵北上、西進,聲勢浩大,隊伍迅速發(fā)展到十多萬人。
? 公元十八年,農民樊崇率領一百多人在山東莒縣起義,后轉入泰山。為了作戰(zhàn)時不與莽軍相混,他們把眉毛涂上紅色,因此叫做赤眉軍。公元十九? ? ? ??二十二年間,赤眉軍多次打敗莽軍,嚴懲官吏、貴族和地主,深受群眾歡迎,隊伍迅速擴大為幾萬人,馳騁在今山東、江蘇、河南、安徽等省相連的廣大地區(qū)內。
? 綠林、赤眉兩支起義大軍,在南方、東方兩個戰(zhàn)場互相呼應,痛擊莽軍主力。公元二十三年九月,綠林軍殺進長安城,城內居民紛起響應,王莽被攻入未央宮的群眾砍si;赤眉軍在東方也基本肅清王莽政權的統(tǒng)治力量,革命形勢一片大好。但是,抱著各種野心參加起義隊伍的地主、貴族分子卻大肆活動,爭奪領導權,他們采取兩面手法,腐蝕、排擠甚至殺害農民軍將領,挑撥綠林、赤眉兩軍關系,制造分裂,導致自相殘殺。公元二十五年,破落貴族劉秀伺機襲擊起義軍,篡奪革命勝利果實,建立了東漢封建王朝。
? 由于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這場持續(xù)九年、震撼全國的農民大起義終于失敗了。對混入革命隊伍中的階級異己分子的復辟陰謀失去警惕,是它留下的一條深刻教訓。但是大起義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它直接推翻了反動的王莽政權,給整個封建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基礎以沉重的打擊,許多農奴、奴隸得到解放,土地兼并勢力被削弱,這對東漢前期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起了推動作用。
? 以綠林、赤眉為主力的西漢末年農民大起義,不僅在政治上沉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的封建統(tǒng)治,而且在思想上有力地沖擊了尊孔逆流。他們毀經書,捉儒生,使那些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的孔孟之徒聞風喪膽;他們用革命的實踐有力批判了孔孟鼓吹的天命、正名、仁義道德等反動謬論。赤眉軍內部不設高官,相互之間都稱“巨人”,這種樸素的平等思想,也有力地批判了孔孟儒學宣揚的尊卑有序、貴賤有別的宗法等級觀念。
注:
[1] 漢皇室的外戚,掌握中央實權的大貴族。
[2] 今湖北大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