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說道德經」第三章,水清清看魚,水渾渾摸魚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strong>
上:通尚。尊崇。
解析:到這一章,我又要磨磨嘴皮子了,再重復一遍: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了解萬物的本質后,順著它原來的本質特性去幫助它。
很多人也有這種疑惑,既然萬物都有自性,它們順著自己的本性發(fā)展,那為什么還需要圣人的幫助呢?
其實從第二章中可以知道,美與丑同生,有美出現就必然伴隨著丑的出現。萬物皆是如此,矛盾而又統一。所以圣人出,必然是因為小人盛。小人有智無德,禍國殃民,損公肥私,讓民難活,讓國衰落。所以,人民就需要圣人的幫助。這也是天道。
圣人體察萬物,了解萬物本質,然后才能去幫助萬物。那人的本質是什么呢?這是這一章沒有明說的一個背景。
人的本質即:人逐利,而私其欲。就像老話說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p>
然而欲望的熾盛,就會帶來紛爭和痛苦。這一點和佛家的見地一致。佛說緣生之法,即緣于生此而生彼。緣于有欲而有苦,欲和苦同生共滅。
圣人了解了人的本質,那么可以根據人的特性,去幫助人更好的生活。
第一句意思:不把賢者放到很高的位置上,使人不去爭逐虛名。
這里不是不讓人去學習賢者之才,而是不把賢者推崇到高人一等的位置,不讓人以為學習是為了爭奪名譽、爭奪高人一等的虛榮。學多識廣,應該是用來應用于生活之中,而不是為了讓自己變成高人。
第二句意思:不把稀有之物的價格抬高,使人不生出想要盜取的心思。
就像前一段所說,學識才能不是用來比較、炫耀和抬高自己身價,而是學以致用,真正的應用到生活中來。貨更是如此,貨應該不附加其它價值,而只是原本在生活中的實際價值。
特別是和人性命相關的貨物。人非常需要,而有些小人正是利用人的這種心情,抬高貨價,損人利己。比如說糧價,當糧食短缺,其價格就會被哄抬極高,導致很多的真正需要的底層人民無法獲取,從而為了自己的性命,只能去盜去搶。
貨物應該只有其本身的使用價值,不應該根據稀少而抬價,否則真正需要的人反而得不到。如果正因為稀少,不可能人均都有,那么可以優(yōu)先給與最需要的人。
總之,貨物應該出現在需要它的人的手里,而不應該因其稀少被束之高閣或謀以暴利,使其原有的價值得不到體現或夸大。
第三句意思:不炫耀可以引起貪欲的事物,使人心不會迷亂。
在《道德經》中第四十六章,也有一句話是說可欲的:罪莫大于可欲。就像老話說的“財不外漏”是一個道理。
其實這個道理,在現在已經被很多人懷疑、甚至是摒棄了。因為漏不漏財是我們的自由,而偷財的人才是不應該的,是需要被限制的。這當然是對的。
我記得有一件事,當時被很多人討論。一位穿著稍有些暴露的女子,被一位不法之徒給侵犯了。當時有不少人說,這位女子也有一些責任。但是更大的輿論聲音都是給女子以維護,說女子穿什么、如何穿是個人自由,不應該因為這個而被指責。
我并不是指責女子有錯,也并不覺得女子有任何不對。但是我還是想在這里多說兩句:心存善良的人不代表不會受到天災,做事正確的人不代表不會遭到人禍。
正確是不能避禍的啊!
周易里面的乾卦九三爻是這樣說的,“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意思是:君子整天勤勤勉勉,就算到了晚上,也要好像有危險即將發(fā)生一樣,不放松警惕,這樣才能免除災禍。你看,就算君子也要整天小心謹慎呢。
我們行的端做得正,法律就會保護我們,可是有些事一旦發(fā)生了,就是無法彌補的。
所以我們不僅要行得端做得正,還要將能引起貪欲的事物小心的收藏起來。畢竟和壞人浪費精力和時間,是最不值得的事情。
【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strong>
解析:《熟讀精思》中說“讀書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边@里的心和“虛其心”是一個意思,都是內心、心念的意思?!疤摗痹谶@里是減弱、使什么空虛的意思。
“虛其心”就是減少人的內心念頭,不讓人胡思亂想。
那怎樣才能減少呢?前文中,就已經說了具體的方法,也就是圣人的治理方法:不上賢、不貴貨、不見可欲。
不上賢,是為不崇尚名譽;不貴貨,是為不給宵小有獲利之機;不見可欲,是為不讓人心浮動,不被欲望支配。
這三點,名、利、欲,幾乎就將社會中人禍的源頭說完了。
“實其腹”和“強其骨”,都是一個意思:讓人吃飽穿暖、身體健康。
這是一個和諧社會最基本的保障。讓人不為吃穿發(fā)愁,這應是一切治理者的第一步。不做到這一步,其他一切都是徒勞。
“弱其志”。不知道是否有人記得第二章,也有一個“志”,是“為而弗志也”中的“志”。這兩個志意思一樣,但是句意相反。
“弱其志”大致意思,是減少其個人意志、欲望。
“為而弗志”,是不要壓抑其個人意志、愿望。
看似相反。但關鍵點在“弱”字和“弗”字。“弱”是減少、減弱,是已經有很多了,才需要減少?!案ァ笔遣?,表示否定,一點不要、完全去除。
《道德經》中有一個思想非常地透徹萬物本質,就是“物極必反”。當事物發(fā)展到了極端之時,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變化。
所以,如果想要人和諧安定,完全壓制人的意志欲望是不對的,完全贊同人的意志欲望也是不對的,都會引起動亂和災禍。
所以,既要“弗”,又要“弱”,這樣人們才能和諧發(fā)展。
《道德經》也說了,什么時候“弗”,什么時候”弱“。
你看第二章,“為而弗志也”前面一句是“萬物作而弗始也”,就是在萬物剛剛開始興起、發(fā)展的時候,“為而弗志也”,不減個人意志欲望。下一句是什么?“成功而弗居也”,這個時候,已經可以說是成功了,一片祥和、欣欣向榮。
接著,這一章就說“弱其志”,就到了減少他們的意志欲望的時候了。以保持社會持續(xù)的穩(wěn)定、和諧的發(fā)展。
其實,就在我們生活中,也經常能體會到這種道理。
一個孩子,管教太嚴,他就會非常的蔫、不好動、不說話、失去了靈氣,這個孩子就很難健康發(fā)育起來,無論是身體還是智慧,都會得到壓抑,很難發(fā)展。
但是如果過度放縱的話,這個孩子就變得非常頑皮,到處搗亂,制造麻煩,嚴重的話,可能會造成無可挽回的災難。
所以,在這方面,治理國家和管孩子差不多,不可太束縛壓抑,也不可太放縱嬌寵。
要讓其發(fā)展,但不讓其無度。
【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strong>
這句話,常常被人誤以為是老子的愚民政策:讓人們不擁有智慧,這樣才好奴役他們。
是因為,知在古文中是可以通“智”的,所以有些人就認為,是智慧的意思。
其實不然,如果是智慧的意思,那么“使夫知不敢?!痹趺捶g呢?就算勉強翻譯,也不合上下文意啊。
這句話,里面“知”出現了兩次。
“使民無知”,這里“知”需要看前文,就會明白,是不知道名、利、欲可以帶來好處的“知道”的意思。
“使夫知不敢”,意思是:使那些知道名、利、欲可以帶來好處的人,不敢去爭名奪利。
知在古文中,不單是可以通“智”,還有其他的一些意義。在《察今》中:“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就是知道的意思。在《馬說》中:“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也是知道、了解的意思。
所以,在這里,“知”就是知道的意思,也非常的合上下文文意。
整體意思,還是承接上文的那種“不上賢,不貴貨,不見可欲”的說法:不知道名、利、欲能夠帶來好處,就不會帶來紛爭人禍;也需要讓那些知道名利欲好處的人,不敢亂來。
舉個例子:就像股市里的股民一樣,絕多數的股民都是虧損狀態(tài)。因為這是一個零和游戲,有人賺就必須有人賠。而那些賺錢的人,本來就有錢有勢的人,也就能獲得更多的信息。而虧錢的是絕大多數的人,也都是底層人民。但這些人,依然孜孜不倦的去繼續(xù)往里投資,最后傾家蕩產、難以自拔。
這就是,見欲人亂。以為有利可圖,殊不知只是別人眼中的羔羊。
當民眾都不知道這種誘惑,那么自然,那些知道的人也就無從下手,不敢為之了。
也就是“水清清看魚,水渾渾摸魚”了。要保持水清,讓那些作妖之人原形畢露,眾人望而遠之。要是每個人都利欲熏心,那作妖之人當然容易隱匿其中,伺機禍亂。
這就是文章開頭講的,人的本質:逐利,而私其欲。圣人正是看到了人的本質,所以才能幫助人民避開災禍,更好的生活下去。
【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strong>
不要做更多了,到這里就必須要停止了,那么就沒有治理不好的事情了,天下也就太平了。
我們只需要:不上賢,不貴貨,不見可欲,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就可以啦。再多做,就會出現問題。能做到這些,天下就不會出現禍亂,天下太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