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只想要錢,崇禎寧愿上吊也不給,大明命運系于一群宵小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領(lǐng)大軍直撲北京,一路從山西打過來,大明的軍隊要么逃跑,要么投降,很少有遇到抵抗的,連李自成都納悶,原來那群死戰(zhàn)守土的明朝武將怎么都變了性子?
李自成大軍打到了北京城外,紫禁城內(nèi)有的人慌了,有的人一片平和,該來的都來了,大家都很清楚這個局面遲早要出現(xiàn)。崇禎皇帝慌了,滿朝文官卻一片祥和。

大家都束手無策的時候,一個人的出現(xiàn)給崇禎皇帝帶來了希望,李自成派了一個投降的太監(jiān)杜勛進了宮,給崇禎皇帝帶了一句話:李自成真心歸降朝廷。
崇禎皇帝掐了掐自己的大腿,確定自己沒有在做夢,立刻詢問杜勛:李自成有什么條件?
沒條件,誰投降?!
李自成也有條件,不多,只有三條:1、封李自成為王,自治西北;2、犒賞李自成大軍百萬餉銀;3、李自成可以不奉召,直接覲見皇帝。

就這條件?崇禎皇帝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讓他更覺得不可思議的是,李自成為了表達自己投降有多么的真心實意,還向崇禎皇帝附送了兩條承諾:1、皇帝同意三個條件后,李自成大軍退回河南;2、李自成軍隊幫助朝廷剿滅農(nóng)民起義軍,并且可以出兵對付滿清。
李自成的兩個承諾肯定會讓崇禎皇帝熱淚盈眶,他登基17年,當了17年的皇帝,終極目標也就兩個:平息國內(nèi)叛亂、打擊遼東滿清。
李自成附送的承諾幾乎完美的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李自成已經(jīng)是最大的叛軍了,他如果投降,其他叛軍幾乎就不是個事兒了,張獻忠之流四處逃竄,威脅不了大明中樞;如果擔(dān)心李自成下不了狠手去剿滅自己曾經(jīng)的戰(zhàn)友,那么完全可以派遣他前往遼東,協(xié)同明軍對抗?jié)M清,就算起了不作用,也是對雙方是巨大的消耗。

這條件,換誰都會接受,更何況現(xiàn)在的情況是崇禎皇帝脖子邊上有把刀,拿刀的人說,只要你收我做小弟,我就不殺你。
崇禎皇帝內(nèi)心狂喜,答應(yīng),必須得答應(yīng)。區(qū)區(qū)一個西北王算個什么,那還不是皇帝玉璽蓋個章,好辦,只要能解大明危機,朱家還坐江山,過了這一關(guān)再說。
有些事情,不是皇帝說了好辦就能辦的,特別是在大明朝后期,還有一群人,一群小人,一群偽君子,一群宵小,他們說不辦,皇帝也辦不成。

他們就是明朝末期的文官集團。
大明朝從朱元璋開門營業(yè)起,就對打天下的武將集團一再打壓,直到明英宗朱祁鎮(zhèn)親征瓦剌,土木堡之變讓明朝武將集團徹底的退出了明朝的權(quán)力核心,無法在朝中形成制衡文官集團的勢力。
明朝皇帝可以打壓武將,卻無法棄用文官,畢竟管理國家需要那幫耍嘴皮子,耍筆桿子的人。文官集團經(jīng)歷100多年的發(fā)展,逐漸成長為一只巨大的政治怪獸。
皇帝也不是傻子,文官集團坐大威脅了皇權(quán),要制衡他們,就再次將歷史上的另外一只政治怪獸放了出來,那就是宦官?;实邸⑽墓?、太監(jiān)三股勢力成為了大明朝200多年來的連臺主角,三者之間明爭暗斗不亦樂乎,而最終勝出的是文官集團。

文官集團獲勝的法寶是——無恥、虛偽、無底線。
三股勢力都有各自的利益,而真正將國家利益放在前面的并不是文官集團,文官集團也不是鐵板一塊,他們的內(nèi)部的爭斗甚至比文官集團與太監(jiān)的爭斗還激烈,明朝延綿百年的黨爭是文官集團徹底墮落的根源。
只要不符合自己的利益,無論這個事情是誰來主導(dǎo),他們都反對,無論是誰掌握著有丁點的權(quán)力,只要不是我的同類,他們一律想盡辦法拉下來,無論朝廷要做什么決定,如果對自己不利或者讓對手獲利,他們一律抗旨。
明朝晚期有多少名臣武將死于這種無恥和虛偽的構(gòu)陷之中,國家的利益和朝廷的安危從來不是他們考慮的范疇,反而他們會打著國家、朝廷利益的幌子來實現(xiàn)他們無恥的目的。

這就是文官集團,難怪崇禎臨死前哀嚎:文官人人皆可殺。
話說崇禎皇帝內(nèi)心狂喜,反賊李自成居然提出如此寬松的條件,這哪是投降,完全就是雪中送炭。
崇禎皇帝要答應(yīng)李自成,可是不能通過他的口說出來,畢竟他是皇帝,他從登基開始就確定了與反賊勢不兩立的治國方針,現(xiàn)在要他親口說出接受反賊的和談協(xié)議,實在掛不住臉。
崇禎皇帝的臉面要了他的命,他其實并不是一個能夠力挽狂瀾的皇帝,能力是一方面,性格是另一方面。能力暫且不說,他多疑善變沒有擔(dān)當?shù)男愿癫攀菍ν醭钪旅娜毕荨?/span>

是否接受李自成投降這個事兒就不需要商議了,問問幾個重臣就行了,崇禎皇帝甚至都不多找?guī)讉€重臣來商議,還是害怕人一多,意見不統(tǒng)一,難免辯來辯去,鬼扯半天沒有結(jié)果。
找內(nèi)閣首輔來商議就行了,崇禎皇帝招來了內(nèi)閣首輔魏藻德,給他講述了李自成投降其他的幾個條件,問魏藻德:愛卿有何對策,盡管告訴朕,無論你說什么,朕都會采納。
崇禎皇帝的意思很明顯,由你內(nèi)閣首輔“勸諫”皇帝接受李自成的何談,內(nèi)閣上個奏疏,皇帝簽個字,太監(jiān)蓋個章,這個事兒就這么辦。

沒有想到內(nèi)閣首輔魏藻德一句話不說,跪在地上除了磕頭,既不說話,也不表態(tài),平日里口若懸河的魏藻德怎么變了啞巴,這讓崇禎皇帝非常生氣,直接將他趕出宮去。
為何以魏藻德為首的文官集團不答應(yīng)皇帝接受李自成的投降呢?還是因為利益,這不是魏藻德一個人的利益,而是那群宵小一群人的利益。
崇禎皇帝是什么樣的角色,大家多很清楚,在他十多年的崇禎朝,殺了多少內(nèi)閣成員,殺了多少軍中名將,又有多少悍將能臣要么投降,要么避世。
崇禎皇帝不好打交道,在他手下干活已經(jīng)收益不大了。如果換個皇帝呢?如果換個王朝呢?如果他們擁立一個王朝,擁立一個新的皇帝呢?

他們渴望在新的王朝里作為開朝之臣撈取更大的利益,而這個機會就擺在眼前——打開城門,放李自成進來建立新的王朝。
魏藻德他們都是這么想的,所以從根源上反對與李自成和談,崇禎皇帝很無奈,他決定過兩天再好好的和這幫人說透,就算不要皇帝的顏面也要解除大明的危機。可是,李自成沒有給他那么多的時間,他只等了一天,沒有崇禎皇帝的回信,以為皇帝拒絕,于是率軍攻城了。
其實,李自成不是自己攻入的北京城,城門是里面的人自己打開的。

一云張縉彥坐正陽門,朱純臣守齊化門,一時俱開。二臣迎門拜降,聞城中火起,順成、齊化、東直三門,一時俱開。賊先入東直門。
張縉彥是兵部尚書;朱純臣是成國公,靖難功臣朱能的后代。內(nèi)閣首輔魏藻德則穩(wěn)坐家中,等著李自成起來請他出山主持大局。李自成還是把魏藻德叫了去問了幾句話,你為何不殉國?魏藻德回到了七個字:“方求效用,哪敢死?”
連李自成都看不起這種無恥之人,直接令人將其丟入大牢,敲詐完他家的金銀后,殺了魏藻德和他的兒子。
崇禎皇帝最后吊死在煤山,明朝滅亡了,難道真的就是亡于那群宵???政治的腐朽并不是一個人或是一群人造成的,制度的隱患才是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