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工人用什么交通工具你知道嗎?
古裝劇大家都喜歡看嗎?
面對《瑯琊榜》《三國演義》《甄嬛傳》《慶余年》等制作精良的爆款好劇,我想很難有人不喜歡吧?
而且我發(fā)現有一大部分人還是上頭且熬夜式追劇,次日頂著熊貓牌卡姿蘭大眼堅持打卡上班。

不過有了公交地鐵taxi,再遠的距離都阻擋不了大家搞錢的熱情~
那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劇里古人們都是如何出行的呢?古代的打工人如果家離廠子太遠,他們要如何保證不會打卡遲到,而被扣工資(剝削)呢?
01:古人用什么交通工具上班?
首先莊子的《逍遙游》大家都聽過吧?沒聽過不要緊,咱們一起看看關于出行,圣賢是如何說的:“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span>
大概意思是說:到近郊去的人,只帶當天吃的三餐糧食,回來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時間準備干糧;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積三個月的糧食。

人們會根據此次出行時間的長短,決定準備多少干糧。近郊雖沒有明確范圍,但可以大概估算一下,古人行百里要準備一晚上的糧食,一個成年人一整晚(大約七小時)可以準備多少糧呢?吃一個星期顯然是沒問題吧,反觀現在大家行百里要多久呢,開車大概一個小時左右,由此相對來說那是人們大多是用步行的,若出遠門,快則三五天,慢則一兩個月,甚至一年兩年也是有的,因此平民上班步行居多,而且他們務工地點一般都不會離家太遠。
這時候大家會問,那官員呢,當官的總該可以坐個轎子,或騎個馬吧?
那我告訴伙伴們,還真不能。
官員都是凌晨三點,雞鳴而起,古人十分注重“一天之計在于晨”的說法,而且那時候并不像如今這么多的夜貓子。

去參加由皇帝主持的最高國務會議,官員被專門規(guī)定:上班一律只能步行去,不能騎馬或者坐轎,還不能帶隨從,除了那些一品、兩品年事已高的大官,他們因行動不便,特批可以騎馬或坐轎。那些家中距離稍遠的官員,為了不耽誤早朝,只能起來的更早,走很長一段時間的黑暗路程,有的甚至要走幾個小時。
這么一看,當時上朝也并不輕松,也能看出古代官員勤懇,遵規(guī)守紀等職業(yè)精神,相比之下,地鐵、公交、汽車是不是都很香?
02:古代上班族的分類
咱們大體看一下古人都有哪些行業(yè):士:讀書;農:種田;工:做工;商:經商,總的來說以這四大主流行業(yè)為主。
雖然古時大多朝代都是重農抑商的,但商業(yè)還是頑強的一路高走,商人本就有足夠錢財,且需要貨運等交涉四處奔波,因此早期商人基本使用車馬。
但是到了戰(zhàn)國時期李悝變法和商鞅變法之后,商人的地位就一落千丈,漢朝尤為嚴重?!?/span>資治通鑒》卷十六有所記載: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呂后當政時更是強調“市井之子孫不得為官仕吏”。
可見這個時期商人不得乘坐車馬,且不能穿絲綢,甚至后輩沒有資格當官,因此之后商人也多采用步行或走水路。
咱們重點看一下農民和工人階層,首先毫無疑問,他們的收入在當時都是較為低下的,所以就有必要算一下當時的出行成本了。

我們且以唐朝長安到巴蜀這段距離來算,全程七百二十多公里。唐朝最貴的出行方式莫過于馬車,乘馬車雖然顛簸,但是,速度卻得到了保證。按照當時馬車在官道上的標準速度,大約每天行駛三十五公里,注意,這是在沒有行李的情況下,車夫收取的價格是每五十公里一百文。
如果按照這個速度行駛,七百公里路要走二十天,加上中途在客棧休息的時間,最起碼要二十六天。且不說遇到什么極端天氣,特殊情況,那么這時車夫收取的路費大概要一千四百文,若要加上這二十五天的食宿,大概要準備二兩銀子,這才夠用。
再看根據當時唐朝實行的均田制,出去賦稅等費用一個勞動者每月大概收入三百到五百文左右,也就是說需要花掉一個人四到五個月的收入。
但如果真的有了急事但又實在沒錢那怎么辦呢?辦法總是人想出來的,雖然做坐不起最貴的馬車,但牛、驢、騾子也能起到一定作用,因此當時平民除了步行,最受歡迎的出行方式便是牛、驢以及騾子等。
03:古代交通工具發(fā)展史
總體看一下古代的交通工具都經過了哪些變化和發(fā)展:
①最原始的:“牲畜拉車”,馬、牛、驢一類的都比較常見。但騎馬一般是上流社會和富貴人家才用的(隋唐時期經濟繁榮,放寬了對商賈的管理),而且馬匹的價格極高,喂養(yǎng)時不僅要喂最好的草料,還要打造專屬的馬鞍,并找雜役專門照顧馬匹,可見對一般人來說是可望而不及的。
(再說一句當時皇室打的馬球,放在現在只有酋長玩得起,一場動輒三五個億頂不住。)
牛車:牛雖然行走速度慢,比起馬車要更加平穩(wěn)且價格實惠,所以在那個時候馬車沒有牛車受歡迎。

驢/騾子:這兩者是價格比牛更低,但驢的性格很“倔”,除了充當交通工具就只能用它替代勞作,搬運一些輕型貨物。
轎子:這個大家在電視里看的比較多,通常是在一把椅子下面放上兩根竹竿,再用人載著,就稱為了新的交通工具,后來經過改造,就變成了有蓬有頂的轎子。顯然轎子是需要人力來驅動的,只有貴族可以用,離平民更是遠之又遠了。
此外當時靠水的地區(qū)多行船,在沙漠地區(qū)則是用駱駝,這也顯示出當時人們能夠因地制宜,是他們智慧的一種體現。

04:寫在最后
總的來說,今天帶大家夢回千百年前,了解了古代人的交通出行方式,回想起來我就一個感受:生活在交通便利、科技發(fā)達的今天真是我莫大的榮幸!
除了最常見的汽車還有飛機、火車、輪船、高鐵,以及磁懸浮列車,短時間內大家可以到達任何想去的地方。古時候從西安到重慶需要將近一個月,如今三個小時便可以坐在重慶吃火鍋,且在天黑之前趕回家,這在古時候,人們是想都不敢想的。
不知道大家看完有什么感受呢?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討論
若有收獲,就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