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免疫學
動物免疫學
第一章、緒論
1、免疫;免疫的基本特性、基本功能。
免疫:動物或人機體識別自己和非己抗原物質,并清除非己抗原物質,從而保持機體內外環(huán)境平衡的一種生理學反應。
基本特性:⑴、識別能力 ⑵、特異性 ⑶、免疫記憶
基本功能:⑴、免疫防御:抗病原微生物感染 ⑵、自身穩(wěn)定:抗衰老
⑶、免疫監(jiān)視:抗腫瘤
2、固有性免疫(非特異性免疫)和適應性免疫(特異性免疫)的概念與特征。
固有性免疫:指機體先天的、固有的,是種系發(fā)育、進化過程中形成,經遺傳獲得的免疫。
特征:與生俱來、作用范圍廣、并非針對特定抗原
獲得性免疫:是指機體受病原體感染或接種疫苗而獲得的免疫。
特征:接觸特定抗原產生,針對該抗原發(fā)生反應
第二章、免疫系統(tǒng)
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
中樞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腔上囊、法氏囊(禽類)
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結、脾臟、扁桃體、闌尾、哈德氏腺、粘膜相關淋巴組織
淋巴細胞:T、B、K、NK細胞
免疫細胞 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
粒細胞系、RBC(紅細胞)
抗體、補體
免疫分子
細胞因子
1、免疫細胞的種類。
淋巴細胞(免疫活性細胞):T細胞、B細胞、K細胞、NK細胞
輔佐細胞(抗原遞呈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
其他免疫細胞:粒細胞、肥大細胞、紅細胞等
2、T、B淋巴細胞的來源、分化、分類及表面標志。
◆ T淋巴細胞的來源、分化:
多能干細胞 淋巴樣干細胞 T細胞
外周免疫器官定居(T細胞)→淋巴母細胞→效應T細胞→執(zhí)行細胞免疫
再次進入
抗原 記憶細胞(長存) 輔助B細胞
B淋巴細胞的來源、分化:
多能干細胞→淋巴干細胞→法氏囊或骨髓→B細胞→外周免疫器官定居(B細胞)→
漿母細胞→漿細胞→產生抗體→體液免疫
記憶細胞
◆ T細胞表面標志:
⑴、 T細胞表面抗原:
MHC分子:MHC-Ⅰ和MHC-Ⅱ CD分子:CD2、CD3、CD4、CD8、CD28、CD40L
⑵、 T細胞表面受體:
1)、T細胞抗原識別受體(TCR) 4)、CD4和CD8受體(輔助受體)
2)、CD2受體—綿羊紅細胞受體(E受體) 5)、細胞因子受體
3)、CD3受體
◆ B細胞表面標志:
⑴、 B細胞抗原受體(BCR)
膜免疫球蛋白(mIg):能與相應抗原結合;每個B細胞表面約有104~105個mIg
CD79a和CD79b:輔助分子
⑵、 FC受體(FCR)
l 與IgFC片段結合
l B細胞成熟標志之一
l EA花環(huán)試驗:檢測B細胞(EA:紅細胞—抗體)
⑶、 補體受體(CR)
l 與補體發(fā)生結合
l EAC花環(huán)試驗:鑒定B細胞的一種方法(EAC:紅細胞—抗體—補體)
⑷、白細胞介素受體(IL—R)
3、免疫相關分子的種類。
TCR
BCR
免疫細胞膜上的分子 細胞分化抗原(CD)
MHC分子
其他膜分子、各種受體
抗體
體液中的免疫分子 補體系統(tǒng)
細胞因子
第三章、抗原
1、抗原;抗原的基本特性。
抗原:凡是能刺激機體產生抗體或效應免疫細胞,并能與之結合引起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物質。即刺激機體產生免疫應答的物質。
抗原的基本特性:⑴、免疫原性 ⑵、反應原性
2、構成抗原的條件。
⑴、異物性
⑵、理化性質
1)、分子大小 2)、化學結構 3)、物理狀態(tài) 4)、分子構象和易接近性
⑶、免疫方法的影響
1)、途徑、次數、佐劑的使用 2)、抗原劑量 3)、免疫途徑
⑷、機體應答性
1)、與機體應答能力有關 2)、同一品系有個體差異 3)、年齡、性別、生理心理狀態(tài)
3、名詞解釋:免疫原性、反應原性、異嗜性抗原、完全抗原、抗原決定簇、半抗原、半抗原—載體效應。
免疫原性:指抗原分子能夠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抗體及免疫效應細胞的特性。
反應原性(抗原性):又稱免疫反應性,指抗原能與免疫應答產物發(fā)生特異性結合的特性。
異嗜性抗原:一類與種族特異性無關的,存在于人、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的性質相同的抗原。
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反應原性的物質
半抗原:又稱不完全抗原,無免疫原性,只有反應原性的物質。
抗原決定簇:又稱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決定抗原特異性的特殊化學基團,即抗原分子中能與TCR/BCR或抗體Fab片段特異性結合的特殊化學基團,是免疫應答特異性的物質基礎。
半抗原—載體效應:小分子半抗原不具有免疫原性,不能誘導機體產生免疫應答,但當與大分子物質(載體)連接后,就能誘導機體產生免疫應答,并能與相應的抗體結合,這種現象稱為半抗原—載體效應。
4、T、B細胞表位的比較。
種類
T細胞表位
B細胞表位
表位受體
TCR
BCR
表位性質
線性短肽
天然的多肽、多糖、脂多糖
表位大小
5-23個氨基酸殘基
5-15個氨基酸殘基,
5-7個單糖或核苷酸
表位類型
為一段線性排列的氨基酸序列,即順序決定簇
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或轉折處的呈三級結構的構象表位, 線性表位
表位位置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抗原分子表面
有無MHC的遞呈
需經APC加工處理,并與MHC分子結合后,才能被T細胞抗原受體所識別
無需APC加工處理,
也無需與MHC分子結合
5、共同抗原和交叉反應的含義。 類屬抗原
共同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部位的抗原。
異嗜性抗原
交叉反應: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對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應稱為交叉反應。
6、抗原的種類。 異種抗原
完全抗原 同種異型抗原
根據抗原性質: 根據抗原來源: 自身抗原
半抗原 異嗜性抗原
胸腺依賴性抗原(TD抗原)
根據免疫應答對T細胞的依賴:
非胸腺依賴性抗原(Ti抗原)
蛋白質抗原 脂多糖抗原
根據抗原的化學組分 糖蛋白抗原
多糖抗原 核酸抗原
凝集原 變態(tài)原 沉淀原
根據參與的免疫反應 血凝素抗原 中和抗原
補體結合抗原 保護性抗原
7、佐劑的概念及作用。
概念:那些與抗原或先于抗原注入機體后,可增強抗原免疫原性的物質。即輔佐抗原的作用,是一種非特異性免疫增強劑,可增強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應答。
作用:
⑴、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 ⑵、改變抗原的物理性質
⑶、刺激單核巨噬細胞,增強對抗原的處理和提呈能力
⑷、刺激淋巴細胞增殖分化,從而增強和擴大免疫應答的能力
第四章、抗體
1、名詞解釋:可變區(qū)(V區(qū))、恒定區(qū)(C區(qū))、超(高)變區(qū)(CDR)、框架區(qū)(FR)、功能區(qū)(結構域)、單克隆抗體(McAb)、絞鏈區(qū)、J鏈。
可變區(qū)(V):輕鏈和重鏈中氨基酸組成和序列變化較大的區(qū)域,近N端,輕鏈1/2(VL)和重鏈1/4或1/5
(VH)。
恒定區(qū)(C):輕鏈和重鏈中氨基酸數量、種類、序列及含糖量較保守的區(qū)域,近C端,輕鏈1/2(CL)和重
鏈3/4或4/5(CH)。
超(高)變區(qū)(CDR):輕鏈和重鏈可變區(qū)各有3個區(qū)域的氨基酸組成和排序高度可變,稱為超(高)變區(qū)(HVR)
或互補決定區(qū)(CDR)。
框架區(qū)(FR):在可變區(qū)中,CDR以外的氨基酸組成和排序相對不易變化,稱為框架區(qū)(FR)。
功能區(qū)(結構域):重鏈和輕鏈(每隔90個氨基酸)經鏈內二硫鍵連接而成(跨度約110個氨基酸)的球狀結構(環(huán)形結構域),不連續(xù)緊密折疊,有特殊功能特性。
絞鏈區(qū):位于CH1與CH2之間,富含脯氨酸,易彎曲伸展,易被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水解。
J鏈: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鏈,由漿細胞合成,連接Ig單體為多聚體。
單克隆抗體(McAb):由一個識別一種抗原決定簇的B細胞克隆產生的同源抗體,稱為單克隆抗體。
2、抗體(Ab)與免疫球蛋白的概念與比較。
抗體:B細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至分化為漿細胞所產生的主要存在于血清等體液中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質。
免疫球蛋白(Ig):具有開拓活性或化學結構與抗體相似的球蛋白。
比較:所有的抗體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不都是抗體。
3、圖解免疫球蛋白單體的分子結構。
免疫球蛋白單體的分子結構示意圖
CDR:超(高)變區(qū)或互補決定區(qū);FR:框架區(qū)
H:重鏈 ; L:輕鏈
4、免疫球蛋白(Ig)的水解片段及其生物學活性。
㈠、木瓜蛋白酶 (將重鏈于近氨基端切斷)
Fab片段:抗原結合片段,Fab片段可以與抗原結合,具有抗體效應。
FC片段:可結晶片段,不能與抗原結合,可執(zhí)行Ig其他生物學功能。
㈡、胃蛋白酶 (將重鏈于近羧基端切斷)
F(ab')2片段:結合2個抗原表位。
PFC':無生物學功能。
5、免疫球蛋白的特殊結構與功能。
⑴、VL和VH:結合抗原部位 ⑵、CL和CH1:有同種異型遺傳標記。
⑶、CH2(IgG)和CH3(IgM)有補體結合位點,參與補體系統(tǒng)的激活。
⑷、CH3/CH4:細胞結合位點,與FC受體結合,結合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粒細胞、B細胞、NK細胞等細胞
6、免疫球蛋白種類及生物學作用。
● 種類:IgG、IgM 、IgA、 IgD、 IgE
● 生物學作用:
㈠、 IgG
①、單體IgG,主要存在于血漿中 ④、抗細菌、抗病毒、抗外毒素等
②、含量最高、半衰期長(約23d) ⑤、可與K細胞、巨噬細胞等結合(調理。ADCC)
③、人和兔,IgG可通過胎盤 ⑥、參與Ⅱ、Ⅲ變態(tài)反應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㈡、 IgM
①、五個Ig單體組成,稱為巨球蛋白 ②、體內最先產生,半衰期短(約5—10d)
③、早期免疫防御中有重要重要,可作為宮內及疾病早期診斷
④、主要存于血液,一種高效能抗體:殺菌、溶菌、溶血、促進吞噬作用比IgG高
⑤、膜表面IgG是BCR主要成分,是B細胞發(fā)育成熟的標志 ⑥、參與Ⅱ、Ⅲ變態(tài)反應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㈢、 IgA
⑴、分泌型IgA(sIgA)——二聚體
①、由J鏈連接的二聚體和分泌成分組成
②、由粘膜固有層漿細胞合成分泌
③、主要存在于胃腸道和支氣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淚液中
④、半衰期6d
⑤、參與粘膜免疫主要抗體。在局部抗感染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有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等作用
⑵、血清型IgA—單體
①、主要以單體形式存在
②、存在于血液中
③、有抗感染免疫作用.
㈣、 IgE
①、單體Ig,血清中含量最少
②、FC片段可與肥大細胞、嗜堿性粒細胞結合。引起Ⅰ超敏反應
③、半衰期:3d
④、增強機體抗寄生蟲和抗腫瘤能力
㈤、IgD
①、單體、血液中含量低
②、不能通過胎盤
③、對酶敏感(鉸鏈區(qū)較長),不穩(wěn)定,半壽期短(3天)
④、B細胞抗原識別受體 ⑤、見于個體發(fā)育的任何時段
7、如何理解免疫球蛋白的抗原表位、異質性及多樣性?
導致免疫球蛋白異質性的因素:內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
⑴、外源性因素所致異質性——Ig多樣性
⑵、內源性因素所致異質性——Ig血清型
①、同種型 ②、同種異型:個體標志 ③、獨特型:同一個體內,不同B細胞所產生的Ig
8、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㈠、V區(qū)功能 識別并特異性結合抗原
①、抗原結合價 ②、實際意義
單體(IgG、IgE)——2價 中和效應
二聚體(sIgA)——4價
五聚體(IgM)——10價(5價) 與Ag結合
㈡、C區(qū)功能
⑴、激活補體:IgM、IgG1~3與抗原結合活化補體經典途徑
⑵、結合FC受體,產生多種生物效應
①、調理作用 ②、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的細胞毒理作用(ADCC)③、介導Ⅰ型超敏反應,IgE為親細胞抗體
㈢、通過胎盤和黏膜——被動免疫
9、多克隆抗體、單克隆抗體、基因工程抗體的概念及其優(yōu)缺點。
Ⅰ、多克隆抗體:在含多種抗原表位的抗原物質刺激下,體內多個B細胞克隆被激活并產生針對多種不同抗原表位的抗體,其混合物即為多克隆抗體。
優(yōu)點:來源廣泛、制備容易
缺點:特異性不高、易發(fā)生交叉反應、不易大量制備,應用受限
Ⅱ、單克隆抗體:由一個識別一種抗原決定簇的B細胞克隆產生的同源抗體,稱為單克隆抗體
優(yōu)點:單一特異性(高度特異性):與一個抗原決定簇反應
可重復性(高純度):抗體結構高度均一
效價高、交叉反應少、可大量生產
應用:血清學診斷、免疫治療、免疫學研究
Ⅲ、基因工程抗體:在DNA水平對Ig基因進行切割、拼接或修飾,導入受體細胞表達的抗體。
優(yōu)點:抗體均一性強,可工業(yè)化生產
缺點:親和力弱,效價不高。
10、單克隆抗體制備的基本程序。
請自己看書!P54
第五章、細胞因子
1、名詞解釋:細胞因子。
細胞因子:由免疫細胞或非免疫細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能調節(jié)細胞生長、分化,并參與免疫調節(jié)的低分子量蛋白質或多肽的統(tǒng)稱。
2、細胞因子的分類功能及生物學活性。
分類:白細胞介素(IL) 集落刺激因子(CSF) 腫瘤壞死因子(TNF)
干擾素(IFN) 生長因子(GF) 趨化因子(Chemokine)
功能:
Ⅰ、白細胞介素(IL):在白細胞和免疫細胞間相互作用的細胞因子。
Ⅱ、集落刺激因子(CSF):能夠刺激多能造血干細胞和不同分化階段的骨髓造血前體細胞,促其增殖分化形成各種血細胞。
Ⅲ、干擾素(IFN):抗病毒、抗腫瘤、免疫調節(jié)功能
Ⅳ、腫瘤壞死因子(TNF):直接造成腫瘤細胞死亡,可引起發(fā)熱和炎癥反應。
Ⅴ、生長因子(GF):刺激細胞生長作用。
Ⅵ、趨化因子:對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及嗜酸性、嗜堿性粒細胞具有趨化和激活作用。
生物學活性:
①、抗細菌作用 ②、抗病毒作用
③、調節(jié)特異性免疫應答
④、刺激造血 ⑤、促進血管生成
3、細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㈠、理化特性
⑴、低分子量,200個左右的氨基酸 ⑵、多數以單體形式存在,少數為雙體形式 ⑶、細胞因子間無明顯同源性
㈡、分泌特點
⑴、大多數通過自分泌、旁分泌和內分泌方式短暫性地產生和發(fā)揮作用
⑵、一種細胞因子可由多種細胞產生,一種細胞也可產生多種細胞因子
⑶、分泌的短暫性和自限性
㈢、作用特點
⑴、需與靶細胞上的高親和力受體特異結合,才發(fā)揮生物學效應。不受MHC限制
⑵、多效性
⑶、重疊性
⑷、協(xié)同效應
⑸、拮抗作用
⑹、級聯效應
⑺、微量高效性
4、細胞因子受體的分類及其結構特點。
分類: ①、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
②、Ⅰ型細胞因子受體家族
③、Ⅱ型細胞因子受體家族
④、Ⅲ型細胞因子受體家族
⑤、趨化性細胞因子受體家族
結構特點:細胞因子受體為跨膜糖蛋白
膜外區(qū):細胞因子結合區(qū)
跨膜區(qū):富含疏水性氨基酸區(qū)
胞質區(qū):信號轉導區(qū)
5、細胞因子的臨床應用。
①、參與感染引起的炎癥反應
②、促進腫瘤細胞生長轉移
③、介導移植排斥反應
④、介導免疫性疾病
第六章、補體系統(tǒng)
1、補體系統(tǒng)的概念及其組成。
概念:由存在于人和脊椎動物血清及組織液中的一組經活化后具有酶樣活性的蛋白質(即:補體)以及其調節(jié)蛋白和膜蛋白(受體)共同組成的系統(tǒng)。
組成:
⑴、固有成分:C1(C1q,C1r,C1s)~C9 ;B、D、P因子 ;MBL ;絲氨酸蛋白酶
⑶、 調節(jié)分子:①、可溶性調節(jié)分子
②、膜結合性調節(jié)分子
⑶、受體成分:C1qR、CR1、CR2、CR3、C3aR、C5aR
2、補體三條激活途徑的異同。
經典激活途徑
旁路激活途徑
MBL激活途徑
激活物質
抗原—抗體復合物
菌體多糖(酵母多糖、脂多糖)
MBL、MBL復合物:
(MASP—1、MASP—2)
起始分子
C1q
C3
C2、C4
參與的補體成分
C1~C9
C3、C5~C9、B因子、D因子、P因子
C2~C9、MASP
所需離子
Ca2+ 、Mg2+
Mg2+
Ca2+
C3轉化酶
C
C
C
C5轉化酶
C
C
C
生物學作用
參與特異性免疫的效應階段,感染后期發(fā)揮作用
參與非特異性免疫的效應階段,感染早期發(fā)揮作用
參與非特異性免疫的效應階段、感染早期發(fā)揮作用
注:補體三條激活途徑示意圖
3、補體激活的調節(jié)作用。
⑴、補體自身的調控
⑵、調節(jié)因子的調控
①、C3轉化酶形成之前的調控 ②、C3轉化酶形成之后的調控 ③、膜攻擊復合物的調控
4、補體系統(tǒng)具有的生物學效應。
①、MHC的生物效應 ②、活化補體片段的生物效應
5、試述補體系統(tǒng)在免疫防御中的作用。
①、介導細胞溶解 ④、清楚免疫復合物
②、C3b介導的調理作用 ⑤、炎癥反應
③、聯合調理作用 ⑥、免疫調節(jié)
第七章、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
1、名詞解釋: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
MHC:指存在于脊椎動物某個染色體上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控制細胞間相互識別,調節(jié)免疫應答的一組緊密連鎖基因群。
2、經典MHCⅠ類和Ⅱ類分子的編碼基因。
經典MHCⅠ類基因:B、C、A位點 經典MHCⅡ類基因:DP、DQ、DR
3、引起HLA基因多樣性的原因。
由多基因性和多態(tài)性兩方面組成。
多基因性:指MHC由一組位置相鄰的基因座位組成,各自的產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多態(tài)性:指一個群體中,染色體同一基因座位上存在兩種以上等位基因,即復等位基因的現象。
4、MHC-I類和II類分子分布、結構和功能異同。
㈠、MHC-I類分子的分布、結構和功能
Ⅰ、分布:有核細胞表面 存在形式:膜結合、可溶性
Ⅱ、結構:兩條多肽鏈組成
a鏈(重鏈):MHC-Ⅰ類基因編碼,具有高度多態(tài)性。
胞外區(qū)——a1、a2功能區(qū):抗原結合部位;
a3功能區(qū):CD8分子結合部位;
跨膜區(qū) 胞內區(qū)
b2-微球蛋白( b2m ):具有與免疫球蛋白恒定區(qū)相似結構。
Ⅲ、生物學功能
⑴、參與內源性抗原的遞呈(誘導對病毒感染細胞和腫瘤細胞的殺傷和溶解);
⑵、作為CD8+T細胞的識別分子(CD8的配體); ⑷、參與NK 細胞的活化或抑制;
⑶、參與胸腺內T 細胞的分化、發(fā)育; ⑸、誘導同種移植排斥反應。
㈡、MHC-Ⅱ類分子的分布、結構和功能
Ⅰ、分布 :專職APC和活化的T細胞表面。
⑴、專職APC :B細胞、單核/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 ⑵、激活的T細胞
Ⅱ、結構:兩條異質多肽鏈 :a鏈和b鏈
胞外區(qū):抗原肽結合區(qū): a 1和b 1
Ig樣區(qū): a 2、 b 2;其中b2為CD4分子結合部位
跨膜區(qū) 胞漿區(qū)
Ⅲ、生物學功能
⑴、參與外源性抗原的遞呈;
⑵、作為CD4+T細胞的識別分子(CD4的配體);
⑶、參與胸腺內T 細胞的分化、發(fā)育;
⑷、參與免疫應答調節(jié) ;
⑸、誘導同種移植排斥反應。
5、了解HLA與臨床醫(yī)學的關系。
略!
第八章、免疫應答
1、非特異性免疫應答的構成。
㈠、機體屏障結構 ⑴、皮膚與黏膜 ⑵、血腦屏障 ⑶、血胎(胎盤)屏障
㈡、固有免疫細胞 吞噬細胞、NK細胞、肥大細胞、粒細胞系、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細胞
㈢、固有免疫分子 補體系統(tǒng)、細胞因子防御素、溶菌酶、乙型溶素
2、名詞解釋:炎癥、免疫應答、特異性細胞免疫、體液免疫。
炎癥:機體組織對物理、化學、免疫或生物因素所引起組織損傷的保護性反應。
免疫應答:抗原物質進入機體,激發(fā)免疫系統(tǒng)發(fā)生一系列反應以排除抗原的過程。即免疫細胞識別、攝取、處理抗原,繼而活化、增殖、分化,產生免疫效應的過程。
特異性細胞免疫:T細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分化、增殖、轉化為效應淋巴細胞所表現出來的特異性免疫應答。
體液免疫:抗原進入機體,激發(fā)B細胞增殖、分化、活化為漿細胞后,產生抗體;以及抗
體與相應抗原接觸后引起一系列反應,統(tǒng)稱為體液免疫。
3、免疫應答類型:體液免疫 、細胞免疫 免疫應答的發(fā)生部位 —— 外周免疫器官
4、 特異性免疫應答的基本過程及特點。
基本過程:識別階段→活化、增殖和分化階段→效應階段 特點:特異性、記憶性、限制性
5、抗原提呈細胞(APC)的概念及種類。
APC:即抗原提呈細胞,表達MHC和協(xié)同刺激分子,能夠攝取、加工和處理抗原,并把處理過的抗原肽遞呈給淋巴細胞而使淋巴細胞活化的一類免疫細胞。
種類: 樹突狀細胞
專職APC 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
APC B細胞
內皮細胞
兼職APC 上皮細胞
激活的T細胞
注:樹突狀細胞初次應答發(fā)揮作用;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和B細胞在二次應答發(fā)揮作用。
6、Ag提呈的過程。
㈠、抗原攝?。簶渫粻罴毎―C)借助內吞作用攝取抗原
mIg介導的內吞、補體受體介導的內吞、FC受體介導的內吞、吞飲、被動吸附、吞噬
㈡、抗原加工
①、抗原在DC內形成吞噬小體→與溶酶體融合→形成吞噬溶酶體
②、大約10%的抗原降解為具有免疫原性的肽段,暴露出能與MHC結合的疏水性殘基
㈢、抗原遞呈
①、外在途徑
外源性抗原→吞噬作用、加工、處理→和MHCⅡ類分子結合→刺激CD4+Th細胞→輔助B細胞產生抗體,參與體液免疫
②、內在途徑
內源性抗原→經蛋白酶體加工、處理→和MHCⅠ類分子結合→刺激CD8+T細胞→參與細胞免疫
③、Ag的交叉提呈現象
7、細胞免疫應答基本形式
Th2→活化→協(xié)助B細胞活化→體液免疫
CD4+Th
Th1→活化→分泌細胞因子 吸引和活化Mφ及其它細胞在反應部
位聚集,消除抗原,也可引發(fā)慢性炎癥
CD8+Tc 活化→特異殺傷靶細胞→細胞免疫
8、T細胞活化的刺激信號
⑴、Th細胞(Th1、Th2細胞)活化的刺激信號
雙信號刺激:
①、第一信號:CD3/TCR-肽-MHCⅡ類分子 MHCⅡ類分子-CD4
②、第二信號:主要為CD28-B7 次要為CD2-LFA3 、LFA1-ICAM1
⑵、Tc細胞活化的刺激信號
①、第一信號:CD3/TCR-肽-MHCⅠ類分子 MHCⅠ類分子-CD8
②、第二信號:CD28-B7 、CD2-LFA3 、LFA1-ICAM1 Th1細胞分泌的IL-2 、 IFN-γ等
9、Tc細胞殺傷靶細胞的特點
①、抗原特異性與MHC限制性 ②、必須與靶細胞直接接觸才有殺傷作用
③、一個殺傷Tc細胞可殺傷多個靶細胞。靶細胞被殺死后,Tc細胞本身不受損傷并與之分離
10、T細胞效應的生物學意義。
①、抗感染 ②、抗腫瘤
③、參與遲發(fā)型超敏性反應 ④、同種移植排斥反應
⑤、移植物抗宿主反應 ⑥、藥物過敏癥 ⑦、自身免疫病
11、B細胞對TD抗原的應答過程。
⑴、Th2的活化(與Th1活化機制相同!具體見8)
⑵、B細胞的活化——雙信號
①、B識別抗原——第一信號 ②、Th2輔助B細胞的活化——第二信號
12、體液免疫應答的一般規(guī)律。
⑴、有初次免疫應答和再次免疫應答的規(guī)律
①、初次免疫應答:機體第一次接觸Ag,需經一定潛伏期才能在血液中出現Ab,且含量低、維持時間短、很快下降。
②、再次免疫應答:機體再次遇到相同Ag時,Ab出現的潛伏期明顯縮短,Ab含量高、維持時間長。
⑵、再次應答與初次應答的區(qū)別
特性
初次應答
再次應答
APC
Mφ、DC等
B細胞
所需抗原量
多
少
潛伏期
長,5~10d
短,2~5d
平臺期抗體濃度
低
高
免疫維持期
短
長
抗體類別
主要為IgM
主要為IgG、IgA
抗體親和力
低
高
⑶、抗體的類轉換
①、初次應答早期主要產生IgM(人類還要IgD),隨著應答的發(fā)生,在CK的作用下,通過重鏈轉換逐漸產生IgG、IgA、IgE
再次應答產生的抗體以IgG為主
②、抗體的類轉換,只是C區(qū)結構發(fā)生變化,V區(qū)結構相同,識別抗原的特異性不變
13、體液免疫的效應有哪些。(免疫應答最終效應:排異效應)
⑴、抗體的中和作用 ⑵、抗體的調理作用
⑶、補體介導的細胞溶解作用 ⑷、ADCC(抗體依賴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
⑸、IgE介導Ⅰ型超敏反應 ⑹、sIgA介導的黏膜免疫
14、特異性免疫與非特異性免疫應答的比較。
非特異性免疫應答
特異性免疫
細胞組成
粘膜和上皮細胞、
吞噬細胞、NK細胞
T細胞、B細胞
抗原提呈細胞
作用時相
即刻~96h內
96h后
作用特點
非特異作用,抗原識別譜廣;
不經克隆擴增和分化,
即可發(fā)揮免疫效應
特異性作用,抗原識別專一;
經克隆擴增和分化成為效益細胞,
發(fā)揮免疫效應
作用時間
無免疫記憶,作用時間短
有免疫記憶,作用時間長
注:T細胞亞群與功能
輔助性T細胞(TH) 抑制性T細胞(TS) 誘導性T細胞(TI)
細胞毒性T細胞(TK、TC、CTL) 遲發(fā)型超敏反應性T細胞(TD、TDTH)
功能:
⑴、TH細胞:
? 輔助B細胞分化和分泌抗體
? 協(xié)助其它T細胞分化成熟
? 分泌淋巴因子及白介素
? 單核巨噬細胞及NK細胞活化因子
⑵、TS細胞
? 抑制B細胞產生抗體
? 調節(jié)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⑶、TI細胞:誘導TH和TS細胞的成熟
⑷、TD、TDTH細胞:分泌多種淋巴因子,導致炎癥反應
⑸、TK、TC、CTL細胞:殺傷靶細胞(殺傷能力強,殺傷作用有高度特異性)
第九章、免疫應答的調節(jié)
1、名詞解釋
免疫偏離:Th1或Th2細胞的優(yōu)先活化而導致不同類型免疫應答及其效應呈優(yōu)勢的現象稱為免疫偏離。
2、免疫系統(tǒng)的調節(jié)因素。
?
抗原的調節(jié)作用 應答初期,Ab量少,IgM、IgG多表現為增強反應
? 抗體的調節(jié)作用 免疫復合物的調節(jié)作用
? 獨特型網絡調節(jié) 應答后期,Ab量多,IgG則表現為抑制反應
? 免疫細胞調節(jié)作用
3、T細胞對免疫應答的調節(jié)。
⑴、Th細胞的調節(jié)作用:
? 體液免疫或細胞免疫都是由APC和Th細胞的相互作用開始的。
? Th1和Th2細胞可通過各自分泌的細胞因子相互制約
注:Th1和Th2互為抑制細胞,從而調節(jié)機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應答
⑵、Ts細胞的調節(jié)作用:免疫應答后期可啟動Ts
⑶、Tc細胞的調節(jié)作用
針對T、B細胞表面TCR、BCR可變區(qū)的獨特型決定簇的Tc→在免疫應答后期可被活化
→對活化T、B細胞起特異殺傷作用 →從而引起免疫抑制調節(jié)作用
4、獨特型網絡的調節(jié)。
⑴、獨特型:不同B細胞克隆產生的不同Ig分子V區(qū)及TCR和BCR的V區(qū)具有特異性免疫原性,可誘導機體產生相應的抗獨特型抗體(Ab2)。
⑵、抗獨特型
Ab2-α(針對FR區(qū)獨特型):封閉抗原與BCR、TCR及Ig分子(Ab1)結合,抑制T、B細胞活化;
Ab2-β(針對CDR區(qū)獨特型):V區(qū)與抗原構型類似,模擬抗原,促進T、B細胞活化、增殖,故又稱為抗原的內影像。
⑶、獨特型-抗獨特型網絡調節(jié)
Ab3→與Ag結合
↑
Ab2-β→結合B(T)CR→促進B/T 細胞活化
↑
Ag→Ab1(獨特型)
↓
Ab2-α→阻斷抗原結合→抑制B/T細胞活化
第十章、變態(tài)反應
1、變態(tài)反應的概念及類型。
概念:又稱過敏反應,指已致敏機體再次接觸同一抗原后,發(fā)生的一種以機體生理功能紊亂或組織細胞損傷為主的特異性免疫應答。
類型:
n Ⅰ型超敏反應 (速發(fā)型)
n Ⅱ型超敏反應 (細胞毒型)
n Ⅲ型超敏反應 (免疫復合物型)
n Ⅳ型超敏反應 (遲發(fā)型)
2、I型過敏反應的發(fā)生機制。
(一)、致敏階段
抗原→機體→產生IgE→結合于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FcεR);
(二)、發(fā)敏階段
1、細胞活化釋放生物活性介質
相同抗原→與IgE Fab段結合→IgE交聯→FcεRⅠ的微集聚→啟動肥大細胞及嗜堿性粒細胞活化
→釋放生物活性介質;
2、釋放的生物活性介質及其作用
⑴、儲存介質
①、組胺作用:a、舒張微血管; b、平滑肌收縮; c、外腺分泌細胞分泌增加。
②、激肽原酶
激肽原(血漿) 激肽原酶 緩激肽(9個氨基酸)
作用:a、平滑肌收縮;b、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
③、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ECF-A)
作用:a、對嗜酸粒細胞有趨化作用; b、對早期反應有抑制作用。
⑵、細胞內新合成的介質
①、白三烯(LTs)
作用:a、強支氣管平滑肌收縮作用(比組胺強100~1000倍),且效應持久;
b、也可引起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及促進腺體分泌。
②、前列腺素D2(PGD2)
作用:a、能使支氣管平滑肌收縮;
b、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強。
③、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作用:凝集、活化血小板→釋放血管活性胺→血管通透性增加。
3、Ⅰ型、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應各自的特點。
⑴、Ⅰ型超敏反應特點:
①、由IgE介導,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參與; ②、癥狀發(fā)生快,恢復快;
③、只引起全身或局部功能紊亂,不發(fā)生嚴重組織損傷; ④、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和遺傳背景。
⑵、Ⅱ型超敏反應特點:
①、抗體參與(IgG、IgM),補體參與; ②、血清中的抗體IgG、IgM與組織細胞上的抗原結合;
③、細胞膜上的抗原抗體復合物活化補體、巨噬細胞、NK細胞引起細胞溶解(細胞毒型)。
④、IgG、IgM與細胞上的受體結合,刺激細胞分泌功能亢進(刺激型)或抑制受體介導功能(抑制型)。
⑶、Ⅲ型超敏反應特點:
①、由IgG、IgA、IgM與相應Ag(稍大量)形成中等大小復合物引起。
②、有補體、中性粒細胞等參加。 ③、以血管炎和臨近組織損傷為特征。
⑷、Ⅳ型超敏反應特點:
①、與抗體、補體無關 ②、發(fā)生于再次接觸抗原24~72小時
③、炎癥以單核細胞浸潤和組織細胞損傷為主
④、效應性T細胞、吞噬細胞及其產生的細胞因子或細胞毒性介質造成損傷
4、Ⅱ型超敏反應、Ⅲ型超敏反應概念
Ⅱ型超敏反應:由IgG或IgM類抗體與細胞表面的抗原結合,在補體、吞噬細胞及NK細胞等參與下,引起的以細胞裂解死亡為主的病理損傷。
Ⅲ型超敏反應:血液循環(huán)中的可溶性抗原與相應的抗體(IgG、IgM類)結合形成可溶性的免疫復合物,在一定條件下沉積于組織,通過激活補體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細胞等其它細胞的參與下,引起組織損傷的過程。
5、Ⅲ型超敏反應中組織損傷特點
⑴、血管擴張、滲出; ⑵、中性粒細胞浸潤; ⑶、出血壞死及血栓為特征的血管炎。
6、Ⅰ型超敏反應的防治原則
⑴、檢出抗原并避免接觸 ⑵、急性脫敏治療 ⑶、慢性脫敏治療
⑷、藥物治療
①、抑制免疫功能的藥物:地塞米松、氫化可的松
②、抑制生物活性介質釋放的藥物:色苷酸二鈉、腎上腺素、異丙腎上腺素及兒茶酚胺類和前列腺素E
③、生物活性介質拮抗劑:苯海拉明、撲爾敏、異丙嗪等抗組胺藥物——組胺拮抗劑;
水楊酸——緩激肽拮抗劑 多根皮苷酊磷酸鹽——白三烯拮抗劑。
④、改善效應器反應性的藥物:腎上腺素
7、超敏反應的特點
⑴、I、II、III型超敏反應發(fā)生比較快、可由抗體介導,并通過血清中的抗體被動轉移給正常人。
I型必須有與肥大細胞及嗜堿細胞高親和的IgE參與;
II型必須有靶細胞表面抗原結合的IgG、IgM參與;
III型必須有IgG或IgM與抗原形成一定大小的免疫復合物,且沉積之后致??;
IV型超敏反應是由T細胞介導。
⑵、補體參與II、III型超敏反應,但必須依賴補體才能致病的只有III型超敏反應。
⑶、同一變應原在不同的個體或同一個體可引起不同型的超敏反應。
⑷、在同一個體,可能同時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超敏反應。
⑸、有時同一疾病也可由不同型超敏反應參與。
第十一章、免疫防治
1、 名詞解釋
天然主動免疫:指動物在感染某種病原微生物耐過后,產生的對該病原再次侵入的抵抗力。
天然被動免疫:指動物通過胎盤、初乳或卵黃從母體獲得某種特異性抗體,從而獲得對該病原體的抵抗力。
人工被動免疫:指采用人工方法向機體輸入由其他個體產生的抗體、淋巴因子等,使機體迅速獲得免疫力,達到防治某種疾病的目的。
人工主動免疫:指用人工接種的方法給機體注射疫苗或類毒素等生物制劑,刺激機體主動產生保護性抗體,以抵御病原體的侵襲。
疫苗:由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及其組分或代謝產物制成,接種動物后能產生主動免疫、預防疾病的一類生物制
劑,稱為疫苗。
單價疫苗:只利用同一種微生物菌(毒)株或同一種微生物中單一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養(yǎng)物制備的疫苗。
多價疫苗:用同一種微生物若干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養(yǎng)物制備的疫苗。
混合疫苗:利用不同微生物增殖培養(yǎng)物,按免疫學原理和方法組合而成。
同源疫苗:利用同種、同型或同源的微生物制備的,而又應用于同種類動物免疫預防的疫苗。
異源疫苗:利用具有類屬保護性抗原的非同類微生物所制成的疫苗。
亞單位疫苗:指提取微生物有效抗原部分,利用一種或幾種亞單位結構成分制成的疫苗。
免疫程序:根據傳染病、疫苗和動物的特點所制訂的免疫接種具體實施程序,稱為免疫程序。
2、 疫苗的種類
包括:細菌性菌苗、病毒性疫苗、寄生蟲蟲苗
種類:
⑴、常規(guī)疫苗:①、滅活疫苗 ②、弱毒疫苗 ③、單價疫苗 ④、多價疫苗
⑤、混合疫苗 ⑥、同源疫苗 ⑦、異源疫苗 ⑧、寄生蟲疫苗
⑵、亞單位疫苗
⑶、生物技術苗: ①、基因工程疫苗 ②、合成肽苗 ③、抗獨特型疫苗 ④、DNA疫苗
3、弱毒苗和滅活苗的優(yōu)缺點。
4、免疫失敗的原因。(了解)
第十二章、免疫技術概論
1、名詞解釋
凝集反應:顆粒性抗原與相應抗體結合所發(fā)生的反應。細菌和紅細胞等顆粒性抗原,當與相應抗體特異結合后,在適量電解質存在條件下可逐漸聚集,出現肉眼可見的凝集現象,稱凝集反應。
沉淀反應:可溶性抗原與相應抗體在液相中特異結合后,形成的免疫復合物受電解質影響出現的沉淀現象。
2、抗原抗體反應的特點及影響因素。
特點:
⑴、特異性與交叉反應性 ⑵、可逆性 ⑶、適比性 ⑷、階段性 ⑸、條件依賴性
影響因素:
電解質:0.85%NaCl溶液 溫度:37℃ 30min PH值:PH7.0~7.2
3、常見的抗原抗體反應。
? 經典的免疫學反應:凝集反應、沉淀反應、補體結合反應、中和反應
? 免疫電泳技術:免疫電泳、對流電泳、免疫火箭電泳
? 免疫標記技術:免疫熒光、免疫酶技術、放射免疫測定
3、 凝集試驗分類
玻板凝集試驗(定性試驗)
直接凝集試驗 試管凝集試驗(定量試驗)
間接凝集試驗 生長凝集試驗
4、間接凝集試驗常用載體:乳膠顆粒、碳素顆粒、紅細胞、葡萄球菌
5、沉淀試驗分類
環(huán)狀沉淀試驗(Ascoli試驗) 、 絮狀沉淀試驗 、 免疫比濁法
免疫擴散:單向擴散(包括單向單擴散、單向雙擴散)、雙向單擴散、雙向雙擴散(即瓊脂擴散試驗)
6、細胞免疫檢測技術
檢測機體血液中的T細胞數量
? E玫瑰花環(huán)試驗
? T細胞酸性α醋酸萘酯酶測定
檢測機體血液中T細胞轉化功能
? 淋巴細胞轉化試驗
? 巨噬細胞移動抑制試驗
? T細胞活化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