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的十萬個尷尬瞬間丨你說的這些我全中,是我本人沒錯了

在網(wǎng)絡(luò)上看到這樣一件事:
一個社交恐懼的人加過一個社交恐懼癥小伙伴們互幫互助的群,結(jié)果從進去到解散這群就沒人說過一句話。
有些人可能覺得是個段子,但是生活中,真的確實有這樣一群人,你們可能不理解,但是他們真的很痛苦、很焦慮。
他們在家可能會是個瘋子,出門卻是個啞巴。
他們害怕所有人的目光,怕被別人盯著看,常被人說高冷和冷漠,但是內(nèi)心深處誰又知道他們是渴望與你交流的。聚會的時候能不去就不去,去了也是盡量隱藏自己,他們可能在網(wǎng)絡(luò)上十分健談,但是在生活中卻是沉默的一隅。
社交恐懼的日常,這或許是你的日常。
或許,在你周圍就有這樣的存在。
場景一:出門在外就餐,乘車 如果是在火車上別人坐在我的座位上,我會糾結(jié)很久,該不該跟這個人說座位是我的呢?
在外面吃飯的時候能一個人去就盡量一個人去,難免要和朋友一起吃飯的時候,找一個最角落的最不起眼的地方坐下來,成為最安靜的一個。
讓我主動去吧臺找服務(wù)員點餐,不可能!即使去了,那一定需要很久服務(wù)員才會發(fā)現(xiàn)我,之后還得說服和挑戰(zhàn)自己,努力跟服務(wù)員說話。
明明知道小販老板多拿了我的一塊錢,還是沒有膽量和他說清楚,拿了東西走就好了。
不喜歡坐出租車,和司機的那兩句“去哪里”“多少錢?”總說不出口,還要擔心司機是個話癆怎么辦!比較喜歡坐公交車,但是也有這樣一種情況,在一些小鎮(zhèn)的公交車不是到點停,而是需要有人喊話司機,這時候,如果沒有人在我那一站下車,我就會因為不敢開口而多坐了好幾站公交車,直到有人喊話。
在人多的地方就會感到不安,總覺得身后有一雙眼睛盯著我,會覺得是自己穿得不對?走路不對?到底哪里不對?當別人看自己時就刻意回避,假裝沒看到。
被王菲的「一人分飾兩角」這首歌開頭第一句戳中:若沒要事,我便不見人。
與水果店老板的日常:「這個多少錢?」「什么?」醞釀許久,「這個多少錢?」「什么?」再靠近點,鼓起勇氣,「這個多少錢?」「啊,這個5塊啦.」
特別喜歡日本的一個原因是,它是自動販賣機密度最高的一個國家,不需要與人交流,希望中國也到處都有自動售賣機。
很害怕跟別人合照,也不喜歡自拍。
喜歡天黑。
其實大多數(shù)的時候我們不出門的,宅才是我們的最終歸宿。
▼ 出門在外,乘車交通,吃飯就餐,買賣交易,對于我們來說是再簡單不過的一件小事,然而在社恐人的眼里,卻是洪水猛獸般不可逾越的心理障礙。
這種恐懼,我們不能感同身受,我們甚至無法理解,但是它確實存在,且影響著他們。
場景二:學(xué)習與工作 最討厭小組討論,體育課的自由活動時間,特別是ppt演講,寧可所有的資料收集、ppt制作都由我來做,只要別讓我上臺就好。
學(xué)習時遇到問題不敢問同學(xué),更不敢問老師,工作中遇到問題,網(wǎng)上查不到,又不敢向同事請教,只能自己研究。
每天回宿舍離宿舍越近心跳得越快。
上課不喜歡坐人多的地方或中間位置,在食堂喜歡坐角落,別人倘若過來拼桌,我會很快速地吃完走人。下課去廁所的路程簡直是膽戰(zhàn)心驚,看到認識的老師簡直尷尬想哭。
認為同學(xué)和同事對自己所有的評價都是消極的,即使無心的話也能讓我郁悶好久。
不會維持友誼,初中高中的朋友都不怎么聯(lián)系,也基本不在班群里說話,不常發(fā)朋友圈,發(fā)了也是分組可見。
我們「久病成醫(yī)」,開始喜歡心理學(xué),喜歡在圖書館研究心理。
找了一份工作只要不是待遇太差太討厭,就完全不會有換新工作的欲望,再去認識新同事適應(yīng)新環(huán)境太累了。
下班的時候肚子餓了不敢說要先去吃飯,一直等著同事招呼我去;吃好了不敢先走,因為害怕說“我先走了啊”之后大家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我身上。
看到別人都覺得很厲害,就屬自己最差勁。
感覺自己和他人不是一個世界的,我和他們完全不同,就融不到一起去,沒有話題可以聊。
現(xiàn)在28歲,朋友沒有幾個,沒有任何感情經(jīng)歷,前任更是沒有,男朋友還不知道在什么地方,還安慰自己是個「單身主義者.」
每天都在想:如果每個人能跟我一樣就好了。
▼ 社恐的人因為種種的原因成長成了現(xiàn)在這般敏感而自卑的樣子,你們不經(jīng)意的一個舉動,不小心的一個眼神,可能都在他們的性格里劃上了一道一道的印記。
他們在班級群體、工作群體里不是最受人歡迎的一個,但是他們往往付出比平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看起來和大家一樣,這其中的心酸和恐懼恐怕只有他們本身最了解。
場景三:與人交流 從不在班群或者集體群發(fā)言,每次出聲前已經(jīng)在心中給自己演練了無數(shù)遍,結(jié)果說出來還是結(jié)結(jié)巴巴,所以干脆選擇不說,反正我沒去過班級聚會或者同學(xué)會,一個人的時候最開心。
你問我們發(fā)不發(fā)朋友圈,當然不發(fā),就算發(fā)了大多數(shù)情況會秒刪。
嚴重的電話恐懼癥,基本不主動打電話,連10086提醒余額不足的電話都不敢接,
看著電話能到??菔癄€,通話時間每個月200分鐘都用不掉,手機基本上是用接收驗證短信和快遞電話。
回答問題時手在抖,眼睛不敢看,心還在顫。
每天的任何閑著的時候都在玩手機,與其說玩,也可以說是看,其實并沒有什么好玩的,只是想營造一種「你看,我有事,我很忙,別來和我講話」的氣氛。
為什么身體不適還要去上課呢,因為不敢打電話跟輔導(dǎo)員請假。
感謝馬云,感激淘寶的出現(xiàn)(不用去店里與售貨員交流),感謝快遞小哥給我發(fā)短信而不是打電話讓我去取快遞。
不敢向別人說出自己的真實需要,每次去理發(fā)店剪頭發(fā),哪里不好也不敢和理發(fā)師說,去買菜不敢叫阿姨多給我?guī)赘[,有在心里醞釀很久,就是沒說出口。
不管說完什么都會立刻后悔。
網(wǎng)絡(luò)社交也會恐懼,發(fā)朋友圈發(fā)微博發(fā)貼吧,發(fā)了以后很擔心自己說錯話,很敏感別人的回復(fù),所以后來一定會刪掉,但是如果是匿名會感覺好一點。
最經(jīng)常聽到朋友對我抱怨是:我就沒見你抬過頭。
去找別人辦任何事情,哪怕說一句話都要預(yù)演一下場景;與人交流時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準確的說是不知道該怎么直視對方眼睛。
很想改變自己的這種交流狀況,但在嘗試一段時間后,會以失敗告終,并且會更加對社交恐懼。對于朋友的不解,我只能說:「你說的都對,但我做不到,道理我都懂,但我做不到.」
▼ 生活中,就是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無法參與我們的正常交流,也害怕參與交流,他們慢慢的也習慣了這種感覺,在心底給自己建一個只屬于自己的城堡,過只屬于自己的生活。
盡管如此,對于他們的彷徨和掙扎,羞于啟齒,小聲呢喃,可否有多一點耐心,多一點關(guān)心;如果你看到「特別」的他們,請不要交頭接耳,竊竊私語,你的一個微笑對他們來說也是鼓勵。
他們,懼怕和全力對抗的,都是別人生活里不值一提的事;
他們,渴望被關(guān)心卻又討厭被關(guān)注;
他們,孤獨卻又無能為力,需要朋友但又害怕交朋友;
他們,會時常感嘆:裝正常人真的好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