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施特勞斯《玫瑰騎士組曲》導(dǎo)賞(自譯)
關(guān)于這部作品
作曲:1909-1910
?
時長:22 分鐘
?
配器:
3個長笛(第3為短笛),
3個雙簧管(第3為英國管),
3個單簧管(第3為降E調(diào)),
低音單簧管(兼巴塞管),
3個巴松(第3為低音巴松),
4個圓號
3個小號
3個長號
大號,
定音鼓,
打擊樂(低音鼓、銅鈸、鐘琴、棘輪、軍鼓、手鼓、三角鐵),
2個豎琴、鋼片琴和弦樂
?
當(dāng)理查德·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需要為他的歌劇《玫瑰騎士》(Der Rosenkavalier)加入一些維也納本土元素時,他的創(chuàng)作指向了華爾茲。這是一個相當(dāng)不符合時間設(shè)定的選擇,因為這部歌劇的背景設(shè)定在 18 世紀,大概比小約翰·施特勞斯和他的樂隊讓奧地利首都的每個人都用3/4拍跳舞早了一百年。華爾茲的實例可以追溯到18世紀后期,但對于大多數(shù)音樂愛好者來說,華爾茲象征著維也納在19世紀的輝煌時期。當(dāng)施特勞斯在1909-10年創(chuàng)作《玫瑰騎士》時,那個黃金年代已經(jīng)日落西山,作曲家用歌劇中的華爾茲作為過去時代的優(yōu)雅的縮影。
歌劇的故事在舊政權(quán)的歐洲展開。屋大維,一個年輕的貴族(由女中音演唱,歌劇中最為著名的反串角色之一),正在與瑪莎林(Marschallin)卿卿我我(瑪莎林嫁給了一位陸軍元帥,所以被稱為德語“元帥”(Marschall)的女性化形式)。男爵奧克斯(Ochs),一個笨拙的土老帽,瑪莎林的親戚,想娶美麗年輕的蘇菲(Sophie),所以瑪莎林建議屋大維作為求婚的中間人。但屋大維卻與蘇菲一見鐘情,于是他們想了一個一個有意思的詭計,最終他們的愛情被公之于眾。最后,瑪莎林放棄了屋大維,這樣他和蘇菲就可以結(jié)為連理。
施特勞斯以其美妙的華爾茲和令人陶醉的插曲為歌劇配樂,觀眾廣為歡迎。于是施特勞斯從樂譜中挑選了兩首華爾茲在音樂廳演出。盡管這兩首華爾茲很美,但它們錯過了一些總譜中更微妙的體驗。這位作曲家還批準并參與了樂譜的大量摘錄,以配合 1925 年由羅伯特·維恩(以執(zhí)導(dǎo)《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聞名)執(zhí)導(dǎo)的無聲電影《玫瑰騎士》。盡管可以獲得10000美元的收入,但施特勞斯對這個嘗試仍非常不情愿。最終他的擔(dān)心成為現(xiàn)實,效果果然令人大失所望。
二十年后,施特勞斯同意為管弦樂隊創(chuàng)作另一個版本的《玫瑰騎士》配樂,即今晚節(jié)目選擇的組曲。該組曲據(jù)推測是由阿圖爾·羅津斯基(Artur Rodzinski)安排的,他當(dāng)時是紐約愛樂樂團的指揮,并于1929年至1933年擔(dān)任洛杉磯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jiān)。本曲于1944年10月5日在紐約進行了首次演出。施特勞斯在二戰(zhàn)后陷入財務(wù)困境,于1945年同意出版本曲。
組曲的開場就像歌劇一樣,咆哮著的號角和亮麗的弦樂描繪了屋大維和他年紀大得多的情婦瑪莎林做愛的情景。伴隨著第二幕銀玫瑰呈現(xiàn)的音樂(屋大維把它作為男爵奧克斯的訂婚禮物送給蘇菲)緊隨其后,細膩而專注,玫瑰由長笛、小提琴獨奏、豎琴和鋼片琴演奏的一系列閃閃發(fā)光的和弦所描繪。接著一段動蕩不和諧的音樂表示奧克斯發(fā)現(xiàn)屋大維只是假借中間人的身份來讓自己追求蘇菲。而后是選自第二幕的一系列華爾茲,中間夾雜著奧克斯試圖恭維蘇菲的甜言蜜語,比如“我的陪伴,讓你再也不會有漫漫長夜!”從這里開始,順著歌劇敘事順序來講就行不通了,因為組曲跳回到第二幕的開頭,然后是著名的三重唱和二重唱的管弦樂演繹,在三重唱中中瑪莎林優(yōu)雅地讓步于蘇菲,興高采烈的年輕戀人唱他們的二重唱,結(jié)束了歌劇。組曲的尾聲帶來了另一個華爾茲,這一首出自第三幕靠前的部分,總結(jié)了這一部陶醉在維也納黃金時代的輝煌、富裕和魅力中的歌劇,恰到好處。
—?約翰·曼古姆(John Mangum)
原載于洛杉磯愛樂樂團官網(wǎng),僅供學(xué)習(xí)使用
鏈接:https://www.laphil.com/musicdb/pieces/1529/der-rosenkavalier-su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