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忠大仁說馮道:一己之力拯救萬民,五代十國亂世中的大圣人
公元911年,幽州一個監(jiān)獄中,一個蓬頭垢面的年輕儒生望著從窗口照射進(jìn)來的清幽如水的月光發(fā)呆。
他在反思自己為什么會落到這一步。
他只是效法魏征直言進(jìn)諫,卻惹得幽州節(jié)度使劉守光大怒,把自己關(guān)押到大牢中。
這一切都是為什么?
為什么和史書上說的不一樣。
說好的君明臣賢呢?
他苦苦思索。終于明白,就算自己想當(dāng)魏征,可劉守光不是唐太宗啊。
幸運(yùn)的是沒過多久,他被人搭救,釋放出獄。
從他出獄那一刻,他的三觀被重置了……

不久劉守光戰(zhàn)敗,馮道逃亡太原,投奔晉王李存勖的監(jiān)軍使張承業(yè)。
張承業(yè)(846年-922年)是唐僖宗時的朝廷宦官,以忠心、正直著稱。
張承業(yè)在唐昭宗時被派遣到山西,任河?xùn)|監(jiān)軍,他執(zhí)法嚴(yán)明,得到晉王李克用器重。李克用死后,張承業(yè)輔助幼主李存勖,李存勖將軍國大事均交任張承業(yè) 。
張承業(yè)蓄積銀錢、糧食,征召士兵、馬匹,督促耕種、紡織的功勞,充實(shí)國庫,支持李存勖討伐朱梁,滅桀燕,敗契丹的戰(zhàn)爭。
在晉國,張承業(yè)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發(fā)覺馮道文采不錯,對他很是禮遇,馮道感激不已。
曾有人向張承業(yè)誹謗馮道,不要重用他。但河?xùn)|記室盧質(zhì)說:“我曾看到大唐宰相杜黃裳的畫像,和馮道很像,將來馮道也是宰相一樣的人物?!?/p>
杜黃裳(738年-808年),字遵素。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朝宰相。
杜黃裳進(jìn)士及第,早年曾入郭子儀幕府。唐憲宗監(jiān)國時,被授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唐憲宗繼位后,杜黃裳主張削弱藩鎮(zhèn),曾舉薦高崇文為將,討平西川節(jié)度使劉辟。
這盧書記一定會看相啊,后來馮道還真是當(dāng)上了宰相……
*
*
李存勖率兵到河北,與梁軍夾河大戰(zhàn),文牘事務(wù)繁忙,由隨軍征戰(zhàn)的太原掌書記馮道掌管。
一天,大將郭宗韜以諸將會餐人數(shù)過多,消耗過大,后勤人員壓力很大為由,所以奏清減少會餐人員。
李存勖發(fā)怒,賭氣說:“我想給那些為我效力的人管幾頓飯,自己都做不得主,那么河北前線就請另外選擇一人任主帥,我請求回太原,以避賢讓路。”隨即命馮道草擬文書。
馮道聽了,手持毛筆,遲遲不肯寫。
李存勖厲聲催促。
此時的馮道在想什么,我們不得而知。
我斗膽揣測一下。
馮道一定是想起了他因?yàn)閯裰G舊主劉守光而蹲大獄的經(jīng)歷。
如果這次再勸諫,會不會再次蹲大獄呢?
如此激烈的思想斗爭之下,馮道看這樣這個怒氣沖沖的少年將軍,深吸一口氣,說道:“我的職責(zé)就是掌管筆墨文書豈敢不奉命從事。如今大王您大敗梁軍,占據(jù)河北,屢建大功,剛剛平定南方寇亂,崇韜所諫,未必失當(dāng),拒絕他可以,卻不可用剛才那番氣話挑起眾議。敵人若是得知,便會說大王君臣不和了。到那時候,敵人趁機(jī)來攻,我們經(jīng)過苦戰(zhàn)多年才得到的河北三鎮(zhèn)就會淪于敵手,希望再三考慮,那便是天下的萬幸?!?/p>
那是的李存勖還是個明君,聽了馮道的話,頓時醒悟過來,意識到自己說的是氣話,遂停止讓馮道寫這道文書。
一場大敗局,就憑馮道的一席話平息了。從此,人們開始敬重馮道的膽識。
而馮道大概也悟出了一個道理:說話要察言觀色,看看能不能說,總之“有話講給知人,有飯送給饑人。”
當(dāng)魏征可以,但君主要是唐太宗啊。要是隋煬帝,就是九頭蟲也不夠砍頭的。
*
*

不久,李存勖在魏州(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稱帝,史稱后唐莊宗,馮道被封為翰林學(xué)士。唐兵攻克洛陽,滅朱梁,馮道升遷中書舍人、戶部侍郎。
后唐明宗時,馮道遷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相當(dāng)于宰相)。
明宗時期,天下太平,沒有戰(zhàn)事,風(fēng)調(diào)雨順連年豐收,這在五代的亂世之中,是一個難得的治世。
但馮道時時奉勸明宗要居安思危,不要因?yàn)橐稽c(diǎn)小成績就沾沾自喜:“陛下勿以清晏豐熟,便縱逸樂,兢兢業(yè)業(yè),臣之望也?!?/p>
明宗深以為然。
一次,明宗問馮道:“現(xiàn)在天下豐收,百姓都豐衣足食嗎?”
馮道說:“谷貴餓農(nóng),谷賤傷農(nóng),此常理也。我記得聶夷中的《傷田家詩》: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谷。
醫(y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遍照逃亡屋?!?/p>
明宗聽了贊嘆曰:“此詩甚好?!?遂命侍臣錄下,每自諷之。
后唐明宗在五代亂世之中也算是個明君,其中馮道為天下百姓,屢屢進(jìn)諫,明宗都能虛心接納。君明臣賢,在五代之時,也是難得的一段佳話,而天下百姓也享受了七年的小康生活。其中有馮道的一份功勞。
但不久,明宗去世,天下又陷入了動蕩之中……
契丹滅后晉,耶律德光端坐在汴梁皇宮,問馮道:「天下百姓如何救得?」
馮道望著這個趾高氣昂的征服者,低頭奉承道:“此時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
說馮道拍馬屁也好,說馮道無可奈何的忍辱負(fù)重求饒示弱也好,總之耶律德光聽了之后很是受用,叫停了屠殺十萬后晉降俘的初衷,遣之以戍守南疆,避免了一次人間慘劇。
馮道活人無數(shù),“人皆以謂契丹不夷滅中國之人者,賴道一言之善也?!?/p>
他一言而救中原百姓,被王安石、蘇軾稱為“菩薩”。
何止是菩薩,簡直是佛。
馮道見有漢族子女為契丹所俘者,出錢贖之,寄養(yǎng)在寺院中,然后派人尋訪其家人領(lǐng)回。
*
*
除此之外,馮道生活極為儉樸,也符合君子之行。
馮道父親去世,他到鄉(xiāng)下守喪,自己耕種砍柴采摘,與農(nóng)夫住在一起,全不因自己曾做過高官而有高傲之色。
有的農(nóng)家因?yàn)榧依锶狈诹?,馮道便在晚上去替人家耕田。人家知道后特來感謝他,他卻認(rèn)為沒什么值得感謝的。
這是真正的士大夫啊。
做了四十年的官員,二十年的宰相,一直到晚年,馮道家才富裕起來。
*
*
從馮道活著的時候,一直到北宋中期之前評價非常好,是一個有操守的儒者,一個模范宰相,一個救過無數(shù)百姓的大慈大悲的活佛。
五代時,“當(dāng)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偁譽(yù)”。
北宋時,《五代通錄》作者范質(zhì)、薛居正《舊五代史》、吳處厚《青箱雜記》都曾贊揚(yáng)馮道,認(rèn)為馮道在事親、濟(jì)民、主政、提攜賢良上的表現(xiàn),都能符合傳統(tǒng)中君子、圣賢的行為標(biāo)準(zhǔn)。
王賡武《馮道——論儒家的忠君思想》一文中說:馮道在與他同時代的許多人心目中是一個有操持的儒者,一個有節(jié)制的人,甚至是一個“模范丞相”;在他死后近一百年間,這樣的美名仍有人傳誦。
自北宋中期開始,史家因傳統(tǒng)的忠君觀念,對馮道歷事各朝的作為非常不齒。
《舊五代史》雖然贊譽(yù)馮道的私德及器量,但亦指他不能稱為忠臣 。
歐陽修《新五代史》則指馮道是五代時道德淪亡的表征:「其可謂無廉恥者矣」,感嘆當(dāng)時著名儒者亦欠缺忠貞,甚至基于「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認(rèn)為馮道的行為亦有份導(dǎo)致天下大亂 。
司馬光《資治通鑒》更批評不論馮道做過多少好事,亦等于沒有做,因?yàn)樗皇瞧埢钣谑?,“正女不從二夫,忠臣不事二君。君則興亡接踵,道則富貴自如,茲乃奸臣之尤?!?/p>
從此后馮道成為貳臣的代名詞,每逢提起馮道,往往都只有負(fù)面的評價。
清代《續(xù)通志》把失節(jié)的文武官吏分為十類,馮道列入最壞一類,“懵大倫而不知恥” 。
后世的歷史上只有王世貞、李贄、溫璜等寥寥幾人曾為馮道辯護(hù) 。
*
*
馮道歷五朝八姓十一帝,為官四十年,當(dāng)宰相二十年。
先后擔(dān)任后唐的高官。李嗣源、李從厚在位時,馮道均為宰相;李從珂即將上位時,馮道為了穩(wěn)定大局,率百官迎接李從珂上位,任為宰相,后任司空。
后晉時期,石敬瑭上位時,馮道為司空、魯國公;石重貴上位時,馮道為宰相、燕國公。
契丹滅晉后,馮道還任契丹太傅。
后漢時期,劉知遠(yuǎn)稱帝,馮道被被請回朝廷奉命,封為太師。
后周時期,滅了后漢的后周,又任命馮道為太師。
他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劉守光(后稱帝),歷仕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莊宗、后唐明宗、后唐閔帝、后唐末帝、后晉高祖、后晉出帝、后漢高祖、后漢隱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間還任契丹太傅,始終擔(dān)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

在城頭變幻大王旗的五代,“置君猶易吏,變國若傳舍”,如果要為帝王盡忠,那不知道每隔十年左右來一次改朝換代,士人就盡忠,那士人早就死光了吧。
若要死節(jié),馮道不知道要死幾次才能堵得上噴子歐陽修和司馬光的臭嘴。
歐陽修和司馬光生活在北宋的治世之中,怎么能體會到五代亂世生存之難?
歐陽修、司馬光二人高官厚祿,吃飽喝足,醉眼惺忪,摟著嬌妻美妾,翻閱史書,大油嘴一張,指責(zé)馮道“寡廉鮮恥、奸臣之尤?!?/p>
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我在想,如果歐陽修、司馬光二人生活在五代,他們會是怎樣的人呢?
*
*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熟讀儒家經(jīng)典的馮道恐怕比誰都能體會這句話在亂世的意義。
忠君,還是忠民,這是個問題。
為皇帝一家一姓效忠那叫小忠,為天下百姓效忠那叫大忠。
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這片土地上的人民,而不是汴梁或洛陽那些城頭變換大王旗的武夫丘八。
他們不配讓高潔傲岸的自己效忠。
治世時,他勸誡皇帝輕徭薄役,愛惜民力;亂世時,他勸阻強(qiáng)人減少殺戮,活人無數(shù)。
先保人民,再保社稷。
至于君,額,下一個……
*
*

那些后世的誹謗馮道會在乎嗎?
他坐過牢,侍奉過無數(shù)皇帝,當(dāng)了二十年宰相,出使過虎狼敵國,什么大風(fēng)大浪沒見過?
他見過什么叫“千里無雞鳴,白骨露于野”,見過什么叫流離失所饑寒交迫民不聊生,見過什么叫異族屠殺軍閥混戰(zhàn)。也曾規(guī)勸君王,享受過短暫的小康之世,享受過片刻安寧。
他一介老儒生,手無縛雞之力,自然不能率領(lǐng)百萬雄兵,內(nèi)平軍閥,外討蠻夷,開創(chuàng)一個大一統(tǒng)的朝代。在那個人人自危的可怕亂世,他只能以一個儒生積極入世的精神,做到了最好。
對于歷史人物評價,最忌諱的就是脫離具體事件和時代背景,單方面評價人品。如果不能做到結(jié)合客觀事實(shí),考慮功過參半,那么無論讀者再怎么客觀公正,也會被筆者的內(nèi)容帶偏,形成一個有失偏頗的看法。
馮道自況詩寫道:“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p>
他去世的時候七十三歲,與孔子同壽。后周世宗柴榮為之“輟視朝三日,冊贈尚書令,追封瀛王,謚曰文懿”。
馮道墓位于山西省運(yùn)城市夏縣捻掌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