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它本來面目
現(xiàn)在我們要正式講解研究《大學》的原文,首先需要說明所謂的原文,也叫做“原本《大學》”或“《大學》原本”。 為什么呢?因為自宋代以來,尤其是南宋以后,所有印刷流傳的《大學》,都是朱熹先生根據(jù)他的師承二程(即程明道以及程伊川)先生重新改編原本,加上朱熹先生的心得做注解的《大學》章句。最嚴重的是,自明朝以后,不但根據(jù)“四書”考功名,而且規(guī)定都要以朱注為標準。 而我們現(xiàn)在講解《大學》,就要返本還原,恢復曾子原著的《大學》論文,如照古人尊稱的意思,應該說恢復曾子原經(jīng)的本來面目,這樣并不過分吧!程伊川與朱熹兩位先生,對孔孟之學的造詣,的確有其獨到高深之處,也的確可以自成一家之言,但沒有必要,更沒有理由隨便篡改經(jīng)文,他們的學問主旨,講“主敬”、“存誠”,隨便篡改前賢的原文,豈不是大不敬,太不誠嗎?這樣就犯了邏輯上“自語相違”的過錯了。 但是,我們也須先看一看,聽一聽程朱之說是怎樣講的,如果我們了解程朱的錯誤,而《大學》的真面目也自然就出現(xiàn)了。大家且看在《大學》的前面,朱子寫道: 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于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 嘿!嘿!程朱的理學,最重尊師重道,更重尊敬先圣先賢?!洞髮W》一書,是理學家的儒者們,一致公認是孔門弟子、所謂“先賢”曾子的遺書。但他朱先生一開始,就非常尊重他的師承,叫程子還不夠,在程子上面還要加上一個特別尊稱的“子”字。不只撇開了曾子不理,而且也摘掉孔子的“子”字,輕慢地換成“孔氏”,竟變成“《大學》,孔氏之遺書”。這真像明清以來衙門里刑名師爺?shù)墓P法,把曾子的著作權,輕輕易易地判歸孔氏門下,而且還不是指定是孔子受益,不過是孔氏門下的公有而已。因此,宋朝以后,理學家的儒者們,都是自認為直接繼承孔孟之學,當然就可自作主張,隨便篡改,曾子又其奈我何?。ū娦^后,老師自說:口過!口過?。?不但如此,朱先生又說:“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啊喲!明明本書開宗明義第一句就是“大學之道”,而他卻說是初學入德之門。這種筆法、這種寫法,如果朱先生在北宋神宗時代碰到蘇東坡,他一定寫文章大大批駁一番。如果碰到清初的金圣嘆,可惜他本來就不大注重理學家們,否則,由他來一批朱文,那就更加精彩幽默了! 但是,大家不要小看這一段五十六個字的短文,如果我們生在明清兩朝六百年間,想考取什么秀才、舉人、進士的功名,就非照此背熟不可,還要牢牢記住朱子的章句是這樣說的。假使有半點違反這種思想意識,小則,永久取消考試資格;大則,也許吃飯的家伙也保不住了!學問被禁錮到這種程度,還說什么文字獄有多么可怕嗎?中國過去的帝王或大政治家們,都有這種人性特點的褊狹習氣。以古例今,所以中國文化、文明的進步,始終只能在某一特定的圈圈中打轉。孔孟以后的儒家,也永遠只能口是心非的,在高呼“萬歲陛下”聲中,承虛唼響,討個官做,聊以自己鳴高,學問之道如此而已矣。 《大學》中所說的“修身”學問,真的就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