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韓非子-奸劫弒臣》第三十七章 世義

紅林悟道《韓非子-奸劫弒臣》第三十七章?世義
紅林悟道《韓非子-奸劫弒臣》上一章中韓非子主要講了世之學者的主要學說與核心思想,韓非子用臣子給君主進言的方式表述出來,顯得更加真實。首先,世之學者給君主進言從來不說“乘威嚴之勢以困奸邪之臣”,而都是說“仁義惠愛而已矣!”意思是讓君主只以德服人,而不依法治國。君主不要憑借威嚴的權勢去抑制奸邪的臣子,而是用仁義惠愛治國就夠了。如果君主用仁義惠愛就能治國,國家就不會混亂如此,實事證明不行。世之學者用這樣的學說進言,只是看準了君主“世主美仁義之名而不察其實”的心理與行為,意思是君主喜歡仁愛的名聲而不去考察它實際的效力,如果君主真的聽信了這樣的言論,結果就是“是以大者國亡身死,小者地削主卑。意思是因此,嚴重的國家滅亡君主身死,輕一點的土地喪失君位卑下。
以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兩者的關系到底怎么理解呢?不能說是硬幣的兩面,也不能說是主本與輔助的關系,更不能說是表里的關系。尤其不能說按社會國家的實際情況而定,國亂則法治為主,國安則德治為主。在我看來,法治永遠是第一位,而德治永遠是第二位,沒有其它方式和排序。不管是戰(zhàn)亂時代,還是和平時代,人類社會還是以人為主體的社會,這一本質并沒有改變,人類社會的自然定位也沒有變化,還是自然界的一份子,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就要接受并學習自然規(guī)律的約束與規(guī)范。所以由自然法則衍生而出的國家律法必是治國的首要選擇。如果否定了這一定律,也就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其結果韓非子說的很明白:大者國亡身死,小者地削主卑。
治國靠法,教化靠德。只有法能讓人性惡的一面受到遏制與控制,因為人的天性就是怕受到懲罰,而只有律法才有懲罰的權力與力量。而德是讓人更加文明,在律法的框架與基礎上,通過德的教化,讓世人知道禮義廉恥,在行為上符合公理。韓非子非常清楚人性的善惡,所以當他堅定地說出“世主美仁義之名而不察其實,是以大者國亡身死,小者地削主卑?!焙蠓磫柫艘痪洹昂我悦髦俊蔽沂窃趺粗肋@些的呢?他答道“夫施與貧困者,此世之所謂仁義?!?意思是把財物施舍給貧困的人,這是世人所謂的仁義。
世人利用人求生的本能與貪婪的本性,把財物施舍給貧困的人,得到他們的贊美,就把這種行為稱為仁義。還有“哀憐百姓,不忍誅罰者,此世之所謂惠愛也。”意思是可憐百姓,不忍心懲罰,這是世人所謂的惠愛。世人利用人不想受懲罰的本性與惻隱之本能(包括世人本身就具有這本性與本能),可憐世人不忍心懲罰,輕處或赦免不法之人,就把這種行為叫做惠愛。
其實,韓非子在前文說了多次,正是這樣的仁義與惠愛讓社會陷入了混亂,國家越來越窮,民眾越來越野蠻。外來的施舍并不能消除窮困,消除窮困最好的辦法是給予窮困者消除窮困的辦法,包括生產資料。人性的貪婪注定了施舍是無法填滿欲望的深坑。寬容的心態(tài)會更加縱容不法之人的不法之為,所以在韓非子看來這是偽仁義與偽惠愛。
【何以明之?夫施與貧困者,此世之所謂仁義;哀憐百姓,不忍誅罰者,此世之所謂惠愛也?!?/p>
在公司管理中,老板的寬容并不代表縱容,施舍并不代表報酬。中國有句老話,我覺得講得很好,就是救急不救窮,窮人不是表面的窮而是思想與意識的窮,所以治貧先治愚。老板是生產資料的提供者,創(chuàng)造平臺的搭建者,不是財富的復制者,財富需要平臺上的勞動者去創(chuàng)造。老板的仁義不在于施舍而是提供平臺,老板的惠愛不是寬容而是嚴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