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翔《圓圈正義》讀書筆記

《圓圈正義》羅翔 閱讀整理時間: 2023.2 人們常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通常的情況是為了好事去努力,也就有可能得到所附隨的前程。但如果只為前程,無所謂好事。很可能既無好事又無前程。 萬事互為效力,任何人都可以既是他人的手段,又是自身的目的。如果人只是手段,這會走向毫不掩飾的極權(quán)主義。如果人只是目的,那也會走向過于放縱的個人主義。 從后果的角度,如果一種對他人不幸處境或人性弱點的利用,沒有傳遞任何積極正面的道德價值,那它就屬于不道德的剝削。這種剝削即便得到了被剝削者的同意,在道德上也值得譴責(zé),嚴重的甚至可以犯罪論處。 理查德-巴克斯特說: " 我們時常妒忌比我們地位高的人,藐視不及我們的人;垂涎別人的名望,財富,或者傲慢、冷酷的看待別人的貧寒窘迫??吹酵庑捂玫娜耍瑒t誘發(fā)我們的情欲;看到有殘疾的人,就引發(fā)我們的鄙夷之心......我們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網(wǎng)羅。 我們永遠沒有自我想象中那么高尚。" 丘吉爾說: "沒有最終的成功,也沒有致命的失敗,最可貴的是繼續(xù)前進的勇氣。" 以道德主義作為行事為人的根據(jù),最大的痛苦就是在"知道"和"做到"之間存在一個天然的鴻溝。 越是能夠體現(xiàn)人尊嚴的快樂就是越高級的快樂。 我們立于大雪彌漫、濃霧障眼的山口,我們只能偶爾瞥見未必正確的路徑。我們待在那兒不動,就會被凍死;若是誤入歧途,就會摔得粉身碎骨。我們無法確知是否有一條正確的道路。我們該怎么做呢?"你們當(dāng)剛強壯膽,往最好處努力,不要說謊,我們要睜大眼睛,昂起頭顱。走好腳下的路,不管它通向何方。如果死神終結(jié)了一切,我們也拿它沒辦法。如果事情不是這樣,那就以大丈夫氣概坦然走進下一幕。無論它是什么樣子,不要做巧舌之辯,也不要掩飾自己的真面目。 《自由-平等-博愛》詹姆斯-斯蒂芬 唯愿你我法律諸君有這樣的勇氣,不悲傷,不猶豫,不彷徨。 今早霧霾蔽日,但是不要害怕,太陽依舊在云端。 當(dāng)生命中缺乏一個終極的敬仰對象,人就不可避免的會把自己置于生命中最重要的地位。形成無法抑制的自戀。 仇恨是愛的缺失,是一種無望的虛空,唯有真正的愛可以填滿這種虛空。 愛,不是愛抽象的概念,而是愛具體的人;不是愛"人類″,而是愛"人"。 因為抽象的人類只是一種完美的概念,它總是可愛的,對概念的愛只需投入腦力,但對具體的人的愛則需投入真實的感情。每一個具體的人都不完美,都有可鄙之處。一個人越是陷入對抽象人類的愛,就越是厭惡真正具體的人。 自戀的愛永遠不能長久,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達到你對他的全部預(yù)設(shè)。 一個可愛的人。人人都會愛他,但當(dāng)他不再像以前那么可愛,你還愛他,并且愿意去發(fā)掘他的可愛之處,這可能就是真正的愛了,而要做到這一步,就必須有寬容的心。 在堅實的地面上,人才能有真實的生活。 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處罰。刑法既要懲罰犯罪,又要限制懲罰犯罪的權(quán)力。 勇敢當(dāng)然是一種美好的品質(zhì),但勇敢并不意味著毫不妥協(xié),我們很容易指責(zé)他人懦弱,但這種指責(zé)太過剛性,缺乏身臨其境的同理心。我們都想成為一個勇敢的人,但是事到臨頭,我們也許才發(fā)現(xiàn)自己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勇敢。 對未來的合理預(yù)期是所有生物存活的基本條件。 如若命運之手將我們推向特殊的時刻,愿我們能有我們期待中那般勇敢。 真正的自由是做正確事情的自由。 大學(xué)之大,不在大樓,不在大師,更不在大官,而在偉大的觀念。 法律的價值觀本身來源于民眾樸素的道德期待。法律只是道德的載體,權(quán)力意志不能任意產(chǎn)生道德法則,道德在法律之上,法律及立法者的意志在道德之下。法律的超驗權(quán)威不是人的理性所創(chuàng)造的,而是寫在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習(xí)俗中。寫在活生生的社會生活之中。 讓幸福感持續(xù)的唯一方法就是以感恩的心,謙卑的心接受一切成功與失敗。 真正的榜樣不在這臺上,它在我們的內(nèi)心,也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道德良知,良知才是最好的榜樣。 人生就是一個夢想不斷破滅的過程。 也許今天無法實現(xiàn),明天也不能,重要的是它在你的心里,重要的是,你一直在努力。 重要的是夢想始終在你的心里。 他說: "我常常想到自己的死,想到自己的葬禮,我常常對自己說,我希望人們怎么評價我呢?" "希望人們會說:我曾經(jīng)努力去愛,為人類奉獻了自己?!? "希望人們會說:我是為了公正而奏響的音符......所有其他表面的事都不重要,我不留錢在身后,也沒有奢侈的生活品,我只想留下我為之奮斗忠誠的一生。" 人性的幽暗不僅需要外在的法律制約,還需要內(nèi)在的德行約束,更需要信念的源力。 相對主義讓人完全失去了批判罪惡的能力,如果沒有絕對對錯,那么吃人也就只是一種口味問題,殺人也不過是一種娛樂方式。 約翰-多恩古舊的布道辭: "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每一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如果海浪沖掉了一塊巖石,歐洲就減少。如同一個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lǐng)地失掉一塊。每個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傷,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所以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是為你而鳴。" 魯迅曾說: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權(quán)力導(dǎo)致腐敗,絕對權(quán)力往往導(dǎo)致絕對腐敗。"(阿克頓勛爵)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人卻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東西更高貴的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yōu)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 "思想,人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 ( 帕斯卡爾) 只有當(dāng)思想變成行為,才可能進入刑法領(lǐng)域。 思想是絕對自由的,而言論等表達自由則是相對的。 "憎者唯見其惡,愛者止見其善。愛憎之間,所宜詳慎。" (魏征) "人心隱藏著整個世界的敗壞。" (加爾文) "縱觀人類歷史,有能力行動者卻袖手旁觀,知情者卻無動于衷,正義之聲在最迫切需要時保持沉默,于是邪惡方能伺機橫行。" (前埃塞俄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 "啟蒙運動,是人類從自己加給自己的監(jiān)護狀態(tài)下解放出來。監(jiān)護狀態(tài),就是沒有他人的引導(dǎo),人就沒有能力應(yīng)用他的理智一要敢于認識!要有勇氣使用你自己的理性一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號。" (康德) "愛要長覺虧欠,客要一味款待" 真正的愛一定是要付出代價的,犧牲越大,愛心也就越大,無需付出代價的愛,不是為了欺騙自己,就是為了欺騙他人。 愛是恒久忍耐。 如果對未知之事保持一種開放之心,受到一種生活在愉悅的漠然之中的召喚,人生也許會無比的幸福。 特雷莎修女說: "我們以為貧窮就是饑餓,衣不蔽體和沒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貧窮卻是不被需要、沒有愛和不被關(guān)心。" ″自由原則不允許一個人有不要自由的自由,而允許一個人讓渡自己的自由,也不是真正的自由?!?穆勒) "誰要求過大的獨立自由,誰就在尋求過大的奴役。" (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們要面對的人生,不知你們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 電影《無問西東》 "承認自己的無知,才是開啟智慧的大門。"(蘇格拉底) 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就像存錢一樣,你必須先存錢,然后才能取錢,如果只取錢不存錢,那就是惡意透支,你要面臨破產(chǎn)了。因此如果你想從他人身上支取感情,你首先必須存入足夠的感情。 要想改變世界,你必須從改變你自己開始,要想撬起世界,你必須把支點選在自己的心靈上。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盧梭) 只有當(dāng)你真正經(jīng)驗到某種莫名的完滿時刻,那種滿足和喜悅的充盈會讓你心如止水。 富蘭克林-羅斯福告誡人們: "我們唯一感到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這種難以明狀,失去理智和毫無道理的恐懼,麻痹人的意志,使人們不去進行必要的努力,它把人們轉(zhuǎn)退為進所需的種種努力化為泡影。" 不要活在所有的事情都能事先安排好的幻覺里,最重要的事常常在沒有令人焦慮的計劃中不期而至。 (方濟) 接受我們的有限,去迎接未知的無限。讓每個今天都能聽到永恒的回聲,從而心存真正的盼望,活在當(dāng)下,做好每天當(dāng)做的事情。 今日是艱難的,但也是精彩的。
親愛的讀者,我很害怕你們越來越習(xí)慣荒誕,以至于憤世嫉俗,玩世不恭,游戲人生,甚至為荒誕助力,真心的融入荒誕,與荒誕成為一體,吞噬著殘存的真實。
不要絕望,不要灰心,也不要自欺。
荒誕不可能是世界的本相,因為這在邏輯上說不通。如果荒誕是本相,那么真實就是不存在的,如果不存在真實的對照?;恼Q本身也就無法存在。
你我都是真實的血流之軀,不可能是虛無的幻象。
不要因為行動與言論有不一之處就輕言放棄。只要你不是持續(xù)的故意言行不一,就不要給自己貼上"虛偽"的標(biāo)簽。
如果我們所有的話語都必須與言論相符,那我們一生只能沉默。只要我們的行為比我們的言語相比更有說服力,我們就跳出了虛偽的牢籠。
更重要的是,不要陷在自欺之中。
在荒誕的社會中。甚愿你有真實生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