禿山,北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
禿山 北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 【原文】 吏役滄海上,瞻山一停舟。 怪此禿誰使,鄉(xiāng)人語其由:一狙山上鳴,一狙從之游,相匹乃生子,子眾孫還稠。 山中草木盛,根實始易求,攀挽上極高,屈指亦窮幽。 眾狙各豐肥,山乃盡侵牟,攘爭取一飽,豈暇議藏收? 大狙尚自苦,小狙亦已愁,稍稍受咋嚙,一毛不得留。 狙雖巧過人,不善操耡耰。所嗜在果谷,得之常似偷。 嗟此海山中,四顧無所投,生生未云已,歲晚將安謀? 【今譯】 我奉命當差漂到滄海上(吏役滄海上),乘船在大海上航行,看見大海中有一座禿山,就靠船拋錨停留(瞻山一停舟)。 怪問這山誰給弄得如此光禿(怪此禿誰使),鄉(xiāng)里人一言一語說根由(鄉(xiāng)人語其由): 當年一只雄猴在山上鳴叫(一狙山上鳴),另一只雌猴跟隨它嬉游(一狙從之游)。 兩只猴子相配交合(相匹),生育(乃生子),子女多(子眾),孫輩更稠(孫還稠)。 山中草木繁茂豐厚(山中草木盛),開始時樹根果實吃的容易尋求(根實始易求)。 群猴攀挽登上極高的山頭(攀挽上極高),一會兒又走遍幽僻的山溝(屈曲亦窮幽)。 眾猴子個個吃得肥胖(眾狙各豐肥),山卻被搶掠摧殘一光(山乃盡侵牟)。 眾猴你爭我奪只求一時吃飽(攘爭取一飽),顧不上商議把食物收藏貯儲(豈暇議藏收)。 大猴子已自己招來困苦(大狙尚自苦),小猴子也為食物憂愁(小狙亦已愁)。 有點東西就咬掉(稍稍受咋嚙),山漸漸被啃得光禿禿,一毫一毛都無保留(一毛不得留)。(寫猴子將山林破壞得一毛不留) 猴子雖然比人靈巧(狙雖巧過人),但它們不會手持農具用犁操鋤(不善操耡耰),它們嗜好果實谷物(所嗜在果谷),得到這些常常靠偷(得之常似偷)。 可嘆這山處在茫茫大海之中(嗟此海山中),四顧沒有地方可以奔投(四顧無所投),子孫生息沒個盡頭(生生未云已),今后的生計如何謀求(歲晚將安謀)? (寫詩人的感嘆和憂慮)。 【賞析】 本文為王安石的一篇寓言詩,詩人以只知破壞消耗資源的猴子,比喻只知養(yǎng)尊處優(yōu),不事生產,不善理財?shù)谋彼瓮醭凝嫶蠊倭艡C構。當時貴族官僚生活窮極奢侈,每年耗費國家大量財富,弄得民窮財盡,國庫空虛。 作者以禿山象征積貧積弱的宋王朝,警告醉生夢死的朝廷,表現(xiàn)了改革家的敏銳眼光與憂患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