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選擇自己出路
紀錄片《出路》中記錄了3個人的命運,其中有兩種人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馬百娟,12歲的姑娘,家在甘肅會寧的農(nóng)村。父親年紀大了,母親有智力缺陷,全家一直住在窯洞里,2008年全年的開銷不超過50元。
用導(dǎo)演的話說:“一家人就像跟螞蟻一樣討生活”。?
“上學(xué)要打工,不上學(xué)也要打工,為什么要上學(xué)?”
“除了嫁人,再沒有別的出路?!?/p>
周圍人都和她這么說。就這樣,讀了幾年書之后,馬百娟就沒有繼續(xù)讀下去了。
面對未知的命運,她選擇在她最好的年紀嫁給了她表哥。
同樣出身底層的青年徐佳,父母都是農(nóng)民工,在偌大的城市里做著最卑微的流水線活。
家人都希望他考上大學(xué),以此改變家庭的命運。
但高考失敗二次的徐佳壓力很大,不僅僅是身體壓力,也有心理壓力。
“復(fù)讀挺折磨人的,讓人有羞恥感,有壓力、有恐懼,有段時間整個人都冒汗,手發(fā)抖,根本做不下題目?!?/p>
最嚴重時,他甚至想到過輕生??墒?,一想到未來的命運,他還是選擇鉆進小山一樣高高堆起的書本里,研究一道又一道的題目,刷著一疊又一疊的卷子。
多年后,導(dǎo)演再次探訪。
看到一個少女像大嬸一樣,挺著肚子,與人談?wù)摵⒆印⒛虿己驼煞?。這便是馬百娟。她現(xiàn)在在表哥工作的陶瓷廠勞作,日復(fù)一日吸著粉塵。
而徐佳則考上了理想的大學(xué),在武漢有了房,有了車,擠進了城市的中產(chǎn)階級隊伍,過上了理想的好日子。
同樣的起點,同樣的機會,有的人選擇放棄,而有人選擇死磕不認輸。
紀錄片導(dǎo)演鄭瓊說過:“真正的出路,不在于逃離原生家庭,而是在于我們的內(nèi)心是否對自身所處的境遇有所認知,并在新的認知的基礎(chǔ)上做出不一樣的選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