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說道德經(jīng)」第五章,多聞數(shù)窮,不若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淈,踵而愈出。多聞數(shù)窮,不若守于中?!?/strong>
這一段可以看到,就像第二章解析中所說的一樣,出現(xiàn)了文意的割裂。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一句話,和后面的話,明顯不同的文意。所以分開看就好,不必和后面的話牽強附會。
翻譯:天地是不實行仁義的,它把萬物都當做稻草狗一樣對待。圣人也是不實行仁義的,他把百姓當做稻草狗一樣對待。
這句話意思是:天地和圣人一樣,他們都是沒有善惡、親疏之分的。因為有善就有惡,有親就有疏。這個在第二章中講過,有無相生,善惡一體。
這里要注意,不是讓我們?nèi)W習這種思想。因為天地和圣人,是實行天道的,而人是實行人道的。
在《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七章中有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天地不仁,是因為天地實行的是天道。它不會和誰親密,也不會和誰疏遠。它的運行規(guī)則是讓萬物活。所以,奪取富裕生靈的資源,來補給資源短缺的生靈。
而人則不然。人生而有親。有親就有疏。所以,人之道,是讓自己活,順帶著讓族人活。所以,富裕的人,去掠奪無力守護自己資源的貧窮的人。這是人之道,也是人性。強而更強,弱而更弱。(圣經(jīng)里,有一個句類似的話,不知道是否有看客知道呢?下一章回答)
但是,一對比即可知道:天地存活幾億萬歲月,而不顯疲勞,似乎永恒存在。
而人類呢?戰(zhàn)爭、紛亂、災(zāi)禍,綿延不斷。如果不加以制止,人類隨時可以滅亡。很多人在戰(zhàn)爭災(zāi)禍年代,顛沛流離,你爭我奪,生不如死;而那些富人、貴人卻因此更加富有、更加權(quán)貴;最后全國覆滅。皆是因為如此。
所以,圣人,即有道的人。他們想要人類的存續(xù),像天地一樣長久。怎么辦呢?
學習天道。
所以,圣人,為了讓人類和諧幸福的生活,讓一個國家的人民無憂無慮的生活,讓整個人類種族永遠的存續(xù)下去,學習了天之道。
所以,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為了讓全部的百姓活下去。他不能有好惡之分,親疏之別,貧富之念。他實行天道:損有余,補不足;建立制度和規(guī)則:讓富裕的人拿出資源,補給貧困的人。
這里舉個例子。很多大企業(yè)家、明星,他們收入的一小部分,都要交給國家。這也是造成很多有錢人偷稅漏稅的原因。因為,實在是太多了。像演員的稅就將近40%。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要有這種稅收。有些人甚至覺得,明明是自己掙得,為什么要交給國家。
這就是天之道。一個國家想要長久安定的存在,就要實行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有了這些錢,就可以幫助貧困家庭,補助山區(qū)百姓,讓更多底層人民的衣食具有保障。這就是我們國家,一直以來提倡的小康社會,讓每一個人都脫貧的原因。
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安定,百姓才能過上更幸福的日子,那些大企業(yè)家和明星,也才能有那么高的收入。如果社會動蕩,百姓不能穩(wěn)定,那那些大家、明星又哪來錢可掙呢?
如果之后,我們國家一旦實現(xiàn)全面小康。從整體上來說,變成了“有余”。那我們國家就要,幫助其他貧困國家。這樣才能讓整個世界安定。如果我們富裕,而其他國家貧困落后。那么我們也不能在動蕩中獨存,從而不可避免的也變得動蕩。
所以,站在國家層面,就要實行天道。而個人的話,就不要學這種思想。我們只需要供養(yǎng)自己和親人。這也是我們普通人應(yīng)該做的事情。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做,再配合國家的治理,社會就會和諧幸福。
(當然,如果你比較富有,主動去幫助貧困之人,那更是極好的。但更重要的是,能理清其中的關(guān)系,不要讓自己處于尷尬糾結(jié)之地,讓好演變成壞,最后徒勞而心累。)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淈,踵而愈出。多聞數(shù)窮,不若守于中。
橐龠:tuó yuè,風箱。來回拉動,就會吹風。
淈:gǔ,第三音調(diào)。有攪亂和枯竭的意思。這里用作“枯竭”。
踵:腳后跟、跟隨。這里大意可作“拉動”。
窮:窮盡。
中:這里可算作比喻。比喻風箱的中間,因為風箱能吹出的無盡的風,全是來源于這個小小的風箱的中間。
意思是:天地之間,難道不像一個巨大的風箱么?看似風箱里面空虛、什么都沒有,但是卻永不枯竭,只要你來回拉動,越動里面吹出的風越多,永遠不會用完。就好像一個人知道的道理再多,也總有一定的數(shù)量,如果你想要通曉世間萬事萬物的道理,不如守住自己的內(nèi)心,靜靜地思考萬物的本質(zhì),從而了解萬物的本源所在,自然通曉一切。
(這里是不是有“從別人那里學來的道理知識,不如自己親身思考得來的更加深刻”,這一層意思呢?)
解析:天地有什么特性?天下雨,地厚土。以供養(yǎng)萬物生長,永不停息。那自然就會問一個問題?天地的這種永不枯竭的能量,到底來自于哪呢?
老子這里就回答了。天地就像一個大風箱,看似空無一物,卻越動越出,永不枯竭。
這是一個形象的比喻。由這個比喻,來形容人如果想要獲得永不枯竭的真理,那就要思考萬物的本質(zhì),而不要僅僅止步于表面。
其實這里,仔細研究的話。你可以發(fā)現(xiàn),風箱正是一邊從空氣中吸氣,然后再吹到空氣中的,所以生生不息。也可能這是老子的本意。正是需要“損有余而補不足”,讓這種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永遠不停,所有的一切自然就顯得井然有序,也就安定祥和了。
這里我想多說兩句,關(guān)于“守中”。
很多人,不理解“守中”。以為是“適中”,不過度的意思。但這種理解,和上文大意不合,有點牽強。
“中”,就像上面我的理解一樣:只是個比喻,把人的內(nèi)心比喻成風箱的中間,既然小小的風箱可以吹出無盡的風,那么我們的心也可以思考宇宙萬物的本質(zhì),最終獲得最為本源的真理,從而通曉一切。
在《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開頭就說了: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
意思是:忘卻世間的一切,讓自己的心不被世間萬物所干擾,讓自己進入安靜空虛的精神世界。做什么呢?反復思考世間萬物的本質(zhì),它們都周而復始、永不停息。
這大概就是“守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