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說道德經」第四章,道到底有什么用?

【道沖而有用之,有弗盈也;?呵!始萬物之宗。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
沖:兩山之間的空地為“沖”。通“沖”。
兌:在這里通“銳”。
?:水深。通行本用“淵”。
湛:清澈。
解析:這句話整體就是形容“道無”的無處不在和偉大的。
先不說中間那一句,先說開頭和結尾:道沖而有用之,有弗盈也;?呵!始萬物之宗。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
在第一章說了,道有兩個屬性:一有,一無。
沖在這里,作空虛之意。也就是說是道的“無”的這一屬性。也可以簡單地、更具體一點地理解為:屋子不空不可以住人,杯子不空不可以盛物,人心不空不可以進步。
萬物,都是從無中孕育而生?!盁o”就像是環(huán)境,就是像是海洋。想要“有”,就必須先要制造“有”所需要的環(huán)境——“無”。
“有”與“無”是一個整體,“有”從“無”中生,“無”得“有”則活。這是第二章中說的“有無相生”。
所以,這句話就是更為具體的形容“道無”。
道看似虛看似無,但是它的作用,卻永遠也不會消失?!暗罒o”的作用之大,生養(yǎng)了萬物。世間萬物之源頭都是從“道無”中孕育而生。但是又好像無法感知、無法看到,就像不存在一樣。我也不知道“道無”之前還能有什么東西,但是“道無”比天地的祖先還要早。
中間那句: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是更為具體的敘述了“道無”的作用。
在這里,有好多翻譯都有很大的問題。有一些明顯的錯誤,卻不加以改正,以為沒有關系。其實翻譯古人的文章,特別是這種邏輯性非常強的文章,一定要注意不能有邏輯問題。不然,就會給讀者帶來很大困惑,甚至錯誤的理解。
我這里隨便找一個,流通非常廣的這句話的翻譯:它不顯露鋒芒,解除世間的紛亂,收斂它的光耀,混同它于塵世。
“銼其兌”中的“其”,這里被翻譯成“道”了。接著“解其紛”中的“其”,卻被翻譯成“世間萬物”。然后“和其光”中的“其”又被翻譯成“道”。
這種翻譯,明顯有問題,讀者一定也會覺得不對勁。只會增加讀者對《道德經》的迷茫,甚至很多經典有不少這樣的翻譯。這是很低級的錯誤,只能證明翻譯者不用心。讀者是能感受到的。
這句話中的主語是“道無”,沒有寫出來,因為整篇以及開頭都在說“道沖”。而賓語是“其”,也就是前一句剛剛說過的“萬物”。
所以這句話是:道無“銼”萬物的“兌”,道無“解”萬物的“紛”,道無“和”萬物的“光”,道無“同”萬物的“塵。
細說一下:“銼其兌,解其紛?!币馑际牵旱罒o消磨萬物的剛強,道無消解萬物的紛爭。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說“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從這里可知,剛強是毀滅的象征。過剛易折。所以道無要消磨萬物的剛強。目的是讓萬物活。
消解萬物的紛爭。意思很明確,要萬物和平共處。保護弱小,讓弱小得以生存。目的也是讓萬物活。
這兩句話,都是說讓萬物活下去。不論強弱。即讓強者活,也要讓弱者活。一視同仁。
接下來兩句:“和其光,同其塵。”
這兩句很多人難以領悟其中的含義。其實也是被很多翻譯帶偏了。只是泛泛地講了一下字面意思,并未深刻的詳細解析。
“和”“同”都是:一起,同在的意思。
那么這句話意思就是:道無和萬物的光芒一起,道無和萬物的塵土同在。
為什么要和光芒一起呢?是因為光芒讓萬物生長而不分高低。即使你是一株低矮的小草,也一樣能和高大的樹木享受著陽光的照耀。
人也是一樣。無論是貧窮、富貴,陽光從來都是沒有偏見地、毫無差別地、同樣溫暖地照耀著眾生。
為什么要和塵土同在呢?是因為塵土讓萬物存活而不分貴賤。不管是農夫還是皇親,你在土中種什么,就會得到什么。和上面是一個道理。一視同仁。(《道德經》第七章,也說了同樣的問題,到那章我們再細聊。)
所以意思很明顯了。在《道德經》后面經常說這種思想:讓萬物活,讓萬物生,沒有差別,一視同仁。生養(yǎng)萬物,而不占有萬物。
這就是道的偉大、道的源遠流長、永不枯竭的原因:道生養(yǎng)萬物。萬物則體現(xiàn)出道的精神,讓道永恒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