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集:“知行合一”的三個功夫次第

在提到“知行”話題之時,陽明先生一直在談?wù)撘粋€知行合一的功夫三次第的話題,這便是源于《中庸》里的“困知勉行、學知利行、生知安行”。
《中庸》原文講“或生而知之,或?qū)W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其實,這“知行”三次第本為針對三種根器而來的:
上等生而知之者,自可安而行之;其次學而知之者,自可利而行之;最差的困而知之者,只能勉強而行之。
不過,所謂“條條道路通北京”,只要悟而知之,生知、學知、困知皆可。
而以結(jié)果為導向,只要成功,安行、利行、勉行也皆可。
自古能做到“生知安行”的很少,像儒門的顏回、禪宗六祖慧能;而做到“學知利行”的就太多了,數(shù)不勝數(shù)。但經(jīng)過“困知勉行”的方為大丈夫、大英雄,王陽明“龍場大悟”就是典范,而曾國藩的“戊己之悟”也是代表。

陽明先生其實是很推崇“困知勉行”的,所以他在《傳習錄.答顧東橋書》中說“殀壽不二,修身以俟者,困知勉行,學者之事也。豈可專以盡心知性為知,存心養(yǎng)性為行乎!”
其實,最艱難的“困知勉行”恰與最高層的“生知安行”相應(yīng),陽明先生在《傳習錄.答陸原靜書》中講,所謂“生知安行”,“知行”二字,亦是就用功上說;若是知行本體,即是良知良能,雖在困勉之人,亦皆可謂之“生知安行”矣?!爸小倍指司?!
所以,在談“知行合一”功夫之時,不可不詳究《中庸》中的三個知行層面的深邃內(nèi)涵。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