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滿江紅》觀后感;文筆很好的小白文。
有皮沒骨,在表現(xiàn)形式,人物塑造技巧,鏡頭語言等方面都是不錯的,國師的實力還是有的,電影前后色調(diào)的變化,鏡頭注視前后的變換,情節(jié)跳進時的音樂,在深院高墻內(nèi)的穿梭視角,都在烘托情景的方面有著很好的技巧,從《紅高粱》到《英雄》這種技巧是有積累的,在這里也表現(xiàn)得不錯。文筆很好。
但是作為一個整體來講述故事的時候是不能細究的,不是說其中的人物服飾等技術(shù)細節(jié)不能細究,本就是電影這個方面的不必糾纏,我是說不同場景間人物的行為邏輯跳躍,故事根本立意前后不一致,在同一場景內(nèi)人群行為單薄,就好比在城市里殺人放火兩個小時不見警察到來,人物就只有這幾個,互相之間在搞事,但是外部環(huán)境呢?死了!這一點在整個電影的表現(xiàn)上也有體現(xiàn),就是關(guān)注于導演想要表演的,想要表達的,電影自我感動,觀眾們是懷著各式各樣的思維邏輯來看電影的。在電影內(nèi)或者說透過電影,我看到導演沉浸其中“痛哭流涕”“欣喜若狂”,狀若瘋魔。真誠地想問“你在干什么?”我知道信丟了,找信;事要成了,高興。但是我問的并不是電影里的人要干什么,我問的是作為電影的“上帝”,你干嘛把他搞成一個電影呢?重點是“一”,何以能稱之為“一”,就單單是因為前后人物長得一樣,名字一樣互相之間有著身份認同?照這么說你想討論僅有表象的認同而無精神內(nèi)核的組織形態(tài)是散亂的,那也行啊。不過我并不認為你有這樣的哲學思考。
如果以四字所飾演的角色象征著國師理解中的群眾,特別的以這個思路來理解四字的表演方式與呈現(xiàn)的效果是非常順暢的,那么其它角色所象征的意象就值得玩味了,同時這種解讀下電影想要或者說已然在表述的正反派的對立轉(zhuǎn)化以及延續(xù)就變得不同尋常了,那個秦檜為什么會活著就很有趣了,誰放過了他?這個放過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導演象征性的?第一個在電影的敘述中并不怎么成立;而第二個就很......“藝術(shù)”。當然還有其它的解讀視角。
電影以《滿江紅》為題,名不副實,觀影的感覺就是,電影并不是我原初理解中的滿江鮮血,“為有犧牲多壯志 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浪潮感,而是江面飄滿的紅色油膜,下面還是冷冷的江水,甚至因為污染沉渣泛起,有點綠有些黑。
總而言之,文筆很好的小白文,雞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