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沼澤中閉上眼睛吧
這部電影和古希臘酒神精神,丹麥的克爾凱郭爾的存在主義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但是要提到他們,免不了故弄玄虛之嫌,讓人與電影主題更加割裂。所以我覺得單純的聚焦電影本身來講更好。
一部好的作品往往是用精妙,復雜,娓娓道來的方式闡明一個道理。而要闡明這個道理,其實總體結構很簡單,兩部分,一,提出問題,二,給出答案。
首先說這部電影提出了怎樣的問題。
中年危機借酒澆愁?戒酒有益身心健康?老夫老妻關系淡漠?工作無力人生空虛?其實這些都是表面。要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得從酒精說起。
前大半段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飯桌上,研究心理學的人提出一個前人的假說:人保持血液酒精濃度達到一定水平,可以持續(xù)性的提升生活質(zhì)量。我們且不管方法是什么,我們應該注意到的是,在這個時候,主角認為,人生是可能有解藥的,存在一種方法可以讓人長期甚至永久的享受充實的人生。于是他們開始了實驗。
前期效果很棒,而最終事實證明,任何濃度的酒精都不能讓人滿足,沒有酒精時,你會覺得0.05%濃度很好,習慣了0.05%之后你又會覺得無趣,想要追求0.10%。因為人真正追求的不是酒精,而是改變。因為真正幫我們克服了眼前的痛苦,自卑,憂郁,空虛這些情緒的,是改變,持續(xù)不斷的改變。可是當酒給人改變之時,人便沉溺于酒;愛給人帶來刺激時,人便沉醉于愛。錯把改變的媒介當成了最終的答案。
酒沒有提高社交能力,也沒有改善家庭的關系,也不可能永遠的持續(xù)性的改善人生。如果電影講到這里就結束,那就像很多無病呻吟的意識流北歐片一樣——拋出一大堆問題,卻不給出答案。
而電影講到這里并沒有結束,
電影用了75%的篇幅去講述這個問題,直到男主醉倒街頭后,與妻子吵架,那場情緒暴發(fā)的戲里,他意識到了,酒不過是一時的改變媒介,真正的答案,是持續(xù)的改變,持續(xù)的刺激。這是不可能的。改變之所以為改變,正是它的不可持續(xù)的特性。這里,就是導演揭露出的問題:人生本來就是空虛,沒有真正的解藥。
主角大吼:沒有人必須要等我!這任性的話語其實就是對人生沒有解藥這個究極難題的宣泄。一切都無法給我?guī)韮?nèi)心安寧。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男主不再尋找答案。好啊,人生就是悲劇,就是鬧劇,就是一場空洞又充實,快樂又悲傷的游戲。人生的考題根本不是客觀的填空題,而是自由作答,不限時間,不限篇幅的問題,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原來,我們根本就不需要回答!承認生活吧,一切終將消逝,一切終將歸于虛無。真正給人勇氣的,是承認生活的絕望后,依然用熱情去對待它。把身邊的事情和不同的人交流,把快樂和悲傷都與親愛的人分享。不要因為執(zhí)著于糾正什么改變什么,反而忘了陪伴自己最愛的人。真正愛你的人,愛的就是你本來的樣子,不是你借助外力假裝出來的樣子。
電影最后,主角并沒有靠酒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也沒有靠酒成功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他卸下了所有的心房,向?qū)ψ约航^望的愛人露出軟肋。他跳起舞來,返璞歸真,向這個世界表達真誠的喜悅。最后老婆發(fā)給他的短信,其實并不是作為他求老婆復合的結果出現(xiàn)的,這里短信的意義,和路上歡欣雀躍的畢業(yè)生,歡快自由的音樂聲是并列的,他們都是為了渲染男主跳脫出人生的桎梏,找尋到人生的意義后的喜悅。
故事到這,就是導演給出的參考答案。整個電影的說理也就完成了。
你可能會問,導演這樣講故事,豈不是否認了親情,愛情?很多電影里,可是告訴人們親情愛情友情都能永恒給人力量啊!并不是,因為導演只是給出了他的答案,僅供參考,你依然可以在人生的考題上寫下自己的答案。可是,如果你像劇中的男主那樣,人到中年,愛情變得暗淡,親情變得冷漠,走投無路,這場人生的考驗,你拿起筆不知如何作答,你要明白自己還有選擇:不作答,承認這是一道沒有答案的題目,也是一種答案。
結束。
下面是兩個小問題的思考。
男主老婆有沒有出軌。
我認為大家不要在彈幕人云亦云。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是現(xiàn)實到底的現(xiàn)實,導演對每個要表達的線索,情節(jié),都目的性非常之強。而男主老婆這個角色存在的場景是什么呢,全部都是在與男主的對話中。也就是說,她并不是像另外三個老師那樣用獨立情節(jié)引申出來襯托男主的,而是以對話的形式,非常直接的引出男主的情感。所以,從目的性上來看,出軌情節(jié)根本就全靠彈幕腦補,不存在。當然,這只是從理論上來說的,真正決定她出沒出軌的,還要看電影畫面和臺詞。畫面上,沒有任何一個畫面暗示出軌,沒有女主手機的畫面顯示另一個男人,女主也沒有接到莫名其妙不敢回應的電話,也沒有提到某個同事朋友對她很好,就像前面說的,女主一直存在于和男主的對話中,特寫鏡頭中,她的眼睛一直看著,盯著,瞪著男主。臺詞上呢?很多人實錘女主出軌其實就是他們趕走孩子后吵架那場戲,男主說了一句:你是不是也覺得跟別人在一起更快樂?看彈幕直接瘋了啊,男主提到了,這女的有“別人”。原來男主一直知道自己被綠了啊。blablabla。其實不過是斷章取義罷了,你只需要把進度條往前拉幾秒,就可以看到前一句,女主是這樣問的:“你找樂子的時候,你想找的也是其他人?!蹦兄鞯姆磫柺侵貜土怂膯柧鋯柍龅?,并不是男主主動提出“別人”的。從頭到尾女主都是一個認真,直率,對家庭負責的形象。如果有出軌情節(jié),女主肯定要表現(xiàn)出自私,對家庭沒有責任感的樣子。當你不帶出軌的成見去看后面的對話時,你會發(fā)現(xiàn)出軌根本就是無稽之談。說到底,男主和他老婆只是不愛了而已。是兩個人的事,沒有狗血外遇三角戀。
劇中,四位老師,是否有象征含義呢?歷史老師,代表人類記憶。心理老師,代表人類精神。音樂老師,代表人類的靈魂(創(chuàng)造)。體育老師,代表人類的身體。從結局來看,體育老師死去了,是符合象征的證據(jù),因為他象征著人的身體會最先老去。這種四個老師解構人四種組成部分的想法,很有趣,但是屬于過度解讀,無可厚非,可信可不信。